曲折起落:陕甘根据地的发展与高岗的命运

2020-05-22 06:00高翊凯
科学咨询 2020年19期
关键词:照金刘志丹西北

高翊凯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西安 710300)

陕甘革命根据地是自毛泽东同志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井冈山道路”后,由西北共产党人历尽艰辛建立起来的一块革命根据地。其发展过程几经曲折,充满坎坷。高岗是土生土长的陕西革命家、西北共产党人,与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人一起参与了陕甘根据地的创建。他在西北工作期间的个人际遇,也起起落落,遍历成功与失败。通过把陕甘根据地的发展历程与高岗在西北的个人命运联系起来,我们可以更生动地了解陕甘根据地创建的不易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革命斗争的艰辛。以此,更生动地了解党史,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一、初入革命与早期“兵运”斗争

高岗,原名高崇德,字硕卿。1905年10月25日出生在陕北横山县武镇乡高家沟村一个贫苦农民家中,从小受尽了生活的磨难,尝遍了贫苦农家的辛酸苦辣,就此萌发了朴素的阶级意识。1922年,17岁的高岗进入横山县第一高级小学读书,在校期间组织和领导了学生罢课运动,并结识了当时在榆林中学读书的刘志丹。1925年,高岗进入榆林中学读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随后正式入党,开始了作为共产党人的革命岁月。

西北共产党组织形成之初,正值第一次国共合作。两党在西安合作创立中山军事学校,共同培育军事人才。但在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后,以冯玉祥为代表的国民党西北军阀开始清党反共,西北共产党人被迫拿起枪杆子,武装反抗国民党。但受此时党内瞿秋白“左”倾机会主义思潮的影响,西北共产党希望通过城市暴动直接建立苏维埃,对革命的形势估计过于乐观。1928年5月,渭华起义爆发,震动陕西,但到8月即宣告失败。在此情形下,刘志丹领导召开了著名的红石峡会议,认为陕北的武装斗争有三种可行的形式,即白色(兵运)、灰色(改造土匪)和红色(建立革命武装)。在当时的形势下,只有白色(兵运)是较为现实的途径。因此,会议指示陕北的党员们应尽可能多的打入国民党军队内部去,拉拢下层士兵,“借水养鱼”,以便日后暴动[1]。

根据红石峡会议的政策,1930年春,高岗跟随刘志丹、谢子长等共产党员打入冯玉祥手下苏雨生部第八旅。然而几个月后,变还未开始,高岗所在的军队就在陕西吴起镇三道川一带被军阀部队打散了,“兵运”失败。1931年5月,刘志丹等人再次打入甘军新编十三师陈珪璋部,开展第二次“兵运”,高岗担任了刘志丹的专门交通员。但不久,刘志丹的十一旅也在军阀交战中被打散,第二次“兵运”也宣告失败。

连续3年兵运的失败(1929-1931)使西北共产党人意识到,如果没有与农民运动相结合,没有稳固的根据地,只是跟着军阀队伍四处流动、利用军阀武装搞兵运是很难成功的。此时,毛泽东开创的“井冈山道路”正给他们指出了一条光明的道路[2]。1931年10月,新的斗争方式在一个叫做寺村塬的地方开了花。此地处桥山山脉中段,位于陕甘两省边界,反动统治薄弱,是积粮屯兵、开展武装割据的理想之地。刘志丹首先来到此地,谢子长、高岗也随后到来。不久,一支由我党独立领导的红军队伍成立,谢子长任书记,刘志丹、阎红彦、杨重远、高岗等任委员。这样,在经历早期武装起义和“兵运”斗争的失败后,西北共产党终于找到了建立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新路,高岗也首次在红军队伍中担任了军职,开启了他作为红军将领的生涯。

二、红二十六军的建立与照金根据地的兴衰

1932年2月,寺村塬的红军被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由谢子长任总指挥,高岗任第二大队政委。4月,陕甘游击队正式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但受当时党内流行的王明“左”倾冒险路线的影响,陕西省委指示红二十六军执行一条盲动的进攻策略。在经历了一系列失败后,到6月下旬撤退至梁家堡时,全军仅剩200人,几乎覆灭。高岗本人因指挥战斗失利被撤销军职,返回陕西省委工作。惨痛的失败使红二十六军被迫调整策略,暂时放弃盲动进攻,重新积蓄力量。12月底,二十六军开赴耀县西北的照金地区建立革命根据地,即著名的照金革命根据地。这里地处六县之交,地势险要,同样是建立根据地的理想所在。1933年4月,中共陕甘边革命委员会在照金成立,主席周冬至,副主席习仲勋,成为我党在陕西成立的第一个工农兵政府,革命形势随之高涨起来[3]。

好景不长,二十六军的复振和照金根据地的发展使陕西省委的一些领导人再次头脑发热,他们决心继续执行“左”倾冒险路线,发起更大规模的进攻。结果,红二十六离开根据地,在南下开辟渭华新苏区的途中遭遇惨重失败,只有不到百人突围,四散逃走。红军主力覆灭,根据地也陷入万分危急之中。此时,正在陕西省委工作的高岗便承担起了重建二十六军和挽救根据地的任务。

1933年8月,高岗代表陕西省委将退到照金的各支革命军领导人及照金根据地的各主要领导召集起来,在陈家坡召开会议,即著名的“陈家坡会议”。会议清算了根据地和军中存在的“左”的和右的思想,确立了集中力量,统一指挥,从“打小仗”开始,打击敌人的薄弱部分,“积小胜为大胜”,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的正确方针。根据地形势再次发展起来,红军力量也得以恢复和壮大。10月份,敌军调集军队约6000人围攻照金。刘志丹、高岗等人分析敌情后认为,敌强我弱,根据地狭小,只有跳出包围圈,转到外线去,才能在运动中寻机歼灭敌人。10月18日,红军出其不意攻占了敌人防守薄弱的合水县城,继而又在毛家沟重创敌军,声威大振。然而,在敌人的猛烈攻势下,外线的胜利无法挽回内线的失败,坚持了长达十个月的照金根据地终于失守,红军陷入了漂泊无依的境地中。

那么,同样是实行运动战,为什么毛泽东、朱德领导的井冈山根据地能守得住,而刘志丹、高岗领导的照金根据地就会丢失呢?恐怕与这两块根据地的特点有很大的关系:井冈山根据地面积较大,回旋余地广,同时井冈山的红军军事素质和战斗力都较强,人数也较多(最多时达到一万兵力);照金根据地则面积狭小,缺乏回旋余地,同时照金红军由四面八方来的各路人马拼凑而成,军事素质相对较低,人数也较少(始终没超过一千)。这意味着,一旦强敌进攻,井冈山可以选择诱敌深入,把敌军放进根据地内,跟敌人“兜圈子”,并集中兵力将分散的敌人一一消灭[4];而照金只能暂时放弃根据地,跳到外线,打乱敌人进攻计划,寻找机会打击敌人,迫使敌人撤出。如果敌人因害怕损失而放弃进攻,根据地就能守住,但如果敌人为了占领根据地执意进攻,不惜代价,根据地就可能丢失。这一逻辑在陕西红军后续的根据地斗争中反复上演。

图为不同根据地的内线与外线作战

1933年11月,在外流动的陕西红军临时总指挥部在甘肃合水县包家寨召开会议,正式恢复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首先成立第四十二师,王泰吉任师长,高岗任政委,刘志丹任副师长兼参谋长。包家寨会议后,高岗首次成为陕北红军中与刘志丹平起平坐的高级将领。不久,二十六军夺取南梁,建立了著名的南梁革命根据地。

三、从南梁革命根据地到西北革命根据地

1934年7月下旬,谢子长、郭洪涛带着一支游击队来到南梁,与二十六军会合。其中,郭洪涛带着中央的指示而来,意图在二十六军中继续执行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路线。7月25日,军政联席会议在阎家洼子召开,郭洪涛严厉批评了二十六军中存在的“梢山主义”“右倾机会主义”,并撤销了高岗的的政治委员职务。

1935年1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七军在安定县白庙岔宣布成立,陕北革命形势高涨起来。2月5日,统一二十六、二十七两军及陕甘边(南梁)、陕北两块根据地的“周家碱会议”召开。会议决定成立中国工农红军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刘志丹任主席,谢子长任副主席,高岗、杨森、张秀山、张达志为委员。西北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并成为日后陕甘宁边区的雏形。会后不久,谢子长病逝,高岗接替谢子长担任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成为仅次于刘志丹的西北根据地第二号人物。1935年年初,蒋介石在取得对瑞金中央根据地第五次“围剿”的胜利后,开始把进攻重点转向当时我党硕果仅存的西北根据地,调集6个师约5万兵力,发起了对西北根据地的第二次“围剿”。在刘志丹、高岗的正确指挥下,红军在8个月的时间里成功粉碎了敌人的进攻,取得了第二次反“围剿”的胜利,根据地由此进入全盛期[5]。

就在第二次反“围剿”胜利之时,中共中央北方局代表朱理治到达陕北,与先前到达的郭洪涛一起,再度掀起了推行“左”倾冒险路线的浪潮。8月26日,朱理治和郭洪涛在文安驿召开西北红军连以上干部会议,制定了急进的进攻策略。不料,红军首战即遭遇失利,被迫暂时放弃攻势。

恰在此时,北上长征的红二十五军在徐海东、程子华的领导下,率先到达陕甘边,与西北红军会师。9月17日,朱理治主持了在延川永坪镇召开的联席会议,改编红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军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团,徐海东任军团长,程子华任政委,刘志丹任副军团长兼参谋长,高岗任政治部主任。

很快,蒋介石发起了针对西北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包括东北军、中央军和陕甘晋等地军阀部队在内的十万人马,兵分五路,向根据地扑去。红十五军团英勇抗击,取得了“劳山大捷”等胜利;高岗在战斗中尤其勇猛,传下了“赤臂战劳山”的佳话。正当第三次反“围剿”的斗争激烈进行之时,西北根据地内部爆发了一场影响恶劣的“肃反”运动。刘志丹、高岗在劳山战役结束后被骗回瓦窑堡,随即被捕入狱。同时被捕的还有习仲勋、马文瑞、张秀山、杨森等原二十六军全部营以上干部,他们被带上面罩关押在漆黑的窑洞里,遭受了残酷的审讯和迫害,一些干部惨遭杀害[6]。

就在高岗、刘志丹等人身陷囹圄、命悬一线之际,毛泽东带领的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向陕甘晋省委下令“刀下留人,停止捕人”“所逮捕的干部交给中央处理!”就此解救了一大批陕北干部的性命,“肃反”停止。后来,毛泽东来到瓦窑堡,与周恩来一起接见了刚被释放不久的刘志丹、高岗、习仲勋等受冤的同志,对他们进行安慰与鼓励。

正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的到达纠正了西北根据地内部的“左”倾路线,及时消除了由“肃反”带来的严重危机,才使西北根据地的形势日益发展壮大起来。1937年国共合作后,西北根据地改为“陕甘宁边区”,成为全国革命运动的中心。同时,高岗也解放出来重新参加工作,并逐渐被中央委以重任,成长为中央和西北的重要领导人。1941,高岗当选为西北局书记。1945年,高岗又入选中央政治局委员。

四、结束语

陕甘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西北建立的一块重要根据地,高岗是西北共产党人中的杰出代表。通过将二者的命运结合起来进行考察,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一致性:当根据地还没有建成时(兵运时期),高岗的革命生涯(特别是军事斗争生涯)也没有步入正轨;当西北共产党人找到创建根据地的新路时,高岗的革命之路也越走越宽——从寺村塬的武装割据到照金根据地,再到南梁根据地,最终建立西北革命根据地、陕甘宁边区,陕甘根据地的建设越来越成熟、红军力量越来越强,高岗的政治、军事才干也越来越突显;而当“左”的政策统治全党,根据地建设受到干扰甚至发生严重挫折时,高岗也往往因坚持正确路线而受到冲击,被降职、撤职甚至身陷牢狱。

其实,不单是高岗,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张秀山等一大批西北老一辈共产党人均是如此:革命事业的进展与个人的命运紧密相连,个人的努力推动了革命事业,而革命事业的前进又为个人能力、价值的发挥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在他们的身上,“个人梦”与“中国梦”高度统一,相互交融,谱写出一曲曲慷慨激昂的奋斗乐章!

猜你喜欢
照金刘志丹西北
深情追忆同桂荣
照金精神的内涵
照金精神的形成
谒照金有感
深情追忆同桂荣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照金—焦坪地区铀成矿条件及半定量预测
一座西北小城
缠海鞭杆—西北棍
黔西北行吟
刘志丹让大家称自己“老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