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霜 李敬
摘要:在2019年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年会暨“区域协调发展新征程、新战略、新机制”学术研讨会上,专家学者就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与政策、区域经济理论与实证研究、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城乡统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对策研究等区域协调发展系列问题开展研讨,以期为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区域经济学,特别是构建新时代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体系提供重要推力。
关键词:区域经济学会年会;区域协调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8131(2020)01-0120-05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和理论研究开启了历史新征程。为回顾总结历史经验,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提升新时代区域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水平,由中国区域经济学会、重庆工商大学主办,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庆工商大学区域经济研究院和重庆工商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承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重庆市区域经济学会、区域经济评论杂志社、改革杂志社、《西部论坛》编辑部协办的2019年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年会暨“区域协调发展新征程、新战略、新机制”学术研讨会,于2019年11月14—16日在重庆工商大学召开。本次年会共收到论文100余篇 ,30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大会采取主题演讲和专题讨论的方式,67名专家学者就区域协调发展系列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交流。现就在年会上发言的有代表性的观点综述如下:
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与政策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作为指导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导向而提出,经过20多年的形成和完善,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与会学者回顾了经济学历史和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认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对增强我国区域发展协同性、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推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以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金碚研究员对经济学研究历史进行了概述,认为经济学者看待世界取决于心里面的思维范式,这个范式就是经济学的范式。整个人类经济学范式的演进,从史观、微观、宏观,最后变成域观,世界的发展是一个域观的过程,经济发展也是一个域观的过程,只有用域观的视角看这个世界,我们的思维和这个世界才比较接近。区域经济研究的视角,不仅为经济学者研究提供一个视角,而且对整个经济学范式的构架都会有重大的影响。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区域开放司原司长赵艾研究员强调区域协调发展既要守正又要创新。他从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角度出发,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区域协调发展已经成型,制度化的理论和实践要毫不含糊的坚持和巩固,所谓守正就是坚持和巩固。同时,按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的精神,根据形势和任务、目标和要求进行与时俱进的完善和发展。一是全面深化改革,发挥改革的化学反应;二是增强开放联动效应,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坚持创新与国际能力接轨,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性全面开放新格局;三是解决国家重点战略区域之间分化问题,提高区域政策的互动性、互补性和协调性。
国务院研究室司长刘应杰研究员指出,2019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京津冀、江西南昌、河南的调研和考察说明中央对区域发展越来越重视。回顾我国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通过不断充实和完善形成了区域协调发展的“4321”新格局,即四大板块、三大城市群、两条河带、“一带一路”。他认为,在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的形成过程中呈现出以下问题:第一,我国区域发展正在经历梯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阶段;第二,关于城市的首位度和双核带动问题;第三,区域发展出现的南北分化;第四,重新认识工业化和城市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兼副所长李雪松研究员指出,中美贸易摩擦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不仅是影响中美双方,而且影响了全球的经济。他以华为手机P30Pro的1631个零部件供应链为例,揭示了全球产业链紧密相连。他指出,2020年经济工作重点是圆满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挖国内需求潜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省政府参事张占仓研究员指出,我国的“十四五”規划纲要要激励科技人才特别是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创业,以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制度与机制活力,持续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要坚定不移推动制造业可持续发展,在高端制造与智能制造领域集聚创新资源,尽快形成新的突破之势;要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先进理念,坚持铁腕治污,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要积极实施重大国家战略,特别是要加大力度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破解全国区域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难题;要继续坚持开放发展的基本国策,促进更高水平的开放发展,全面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胡伟副研究员认为,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和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逐步形成,沿边地区正由“边缘地带” 变为“开放前沿”,正由边陲之地变为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先棋和排头兵。我国与邻国深化边境合作具有良好政治、经济、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及政策相通基础,同时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因此亟待以特殊政策特殊措施加速边境地区开发开放,探索对沿边地区各类开发开放平台进行整合,探索与邻国建立边境合作的下沉协调机制,加强国别研究深化对邻国边境地区的认知。
暨南大学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赖文凤副教授基于超制图学的方法,通过利用 ArcGIS 软件进行投影空间变换,用换算出的距离重新定义两地间距离,对原空间地图进行变换,得出时间距离制图,发现港珠澳大桥的通车让澳门、珠海与香港呈现接壤关系,大桥的通车将改变香港与珠海的城市经济空间格局,让香港城市经济空间更加均衡。同时,大桥的通车也调整以香港为核心的大湾区城市的层级,澳门与珠海由第二层级跃入第一层级,未来城市发展空间大,并使得大湾区的相关产业实现了空间优化配置与重组,区域产业空间聚集效应增强,湾区产业进一步专业深化。
郑州财经学院吴海峰研究员指出,南水北调中线在共享发展方面积极探索,但也存在不足,如用水量亟待提高、用水结构需要优化、水质保障任务艰巨、移民发展后劲不足、区域发展差距较大等。为此,南水北调中线要在共享发展方面加大努力:以共建推动共享、以共享引领共建,使相关地区在共建共享中各尽所能;加快配套设施建设,增强输水保障能力,完善水权交易,扩大受益范围,合理配置水资源;健全对口支援机制,深化受水地与水源地合作共赢;加大移民发展支持,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强化工程建设管理,共享工程管理信息等。
二、区域经济理论与实证研究
区域经济理论以古典区位论为基础,至今已有180多年历史。随着我国区域经济问题的出现,区域经济理论开始重点关注经济增长发展问题。与会学者结合不同地区的省情、市情,从产业结构、政策创新等方面提出了各自的探索建议。
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名誉主任王崇举教授分析了近年来重庆经济社会发展概况,从重庆所面临的新环境、新挑战、新机遇和新思路出发,提出了区域协同对重庆的特殊意义:一是重庆在历史上就与长江沿线、成渝地区有很深的合作渊源 ;二是重庆体系完整的制造业需要延长产业链、拓展产业的广度和深度;三是重庆庞大的基础产业需要扩散和幅射;四是重庆需借助外部创新资源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五是新兴经济发展需要跨区域的各类专业化现代服务业支撑;六是产业结构的同构性和互补性决定了区域之间的相互依托。
四川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丁任重教授指出,近年来我国多个省份先后实施相关政策做大做强省会城市,强省会时代已然成为一种新的趋势。他通过对强省会战略的利弊分析,发现强省会战略有利于带动全省经济发展、拉高省会城市排名和推动城市化进程,但另一方面强省会战略多为行政手段推动而忽略了市场的作用,它加剧了地区间的差距并且容易造成公共品的供给不足,因此需要从不同省份因地制宜、政府和市场充分结合、及时补足公共品供给以及加强规划引领等四方面进行政策改进。
贵州省委党校(行政学院)副校长汤正仁教授指出,近些年来西南地区正在实现整体崛起,不仅体现在重庆、成都这些基礎较好的特大城市迅速跻身于中国新一线城市前列,更体现在长期处于非常落后状态的贵州、云南、西藏实现了超常规增长。他分析了崛起的主要原因:第一,共同富裕的价值理性。第二,西部开发的强力推进。第三,地方政府的政策创新。第四,两亿人口的庞大市场。他认为,西南地区的崛起对全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至关重要,对保持全国宏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对实施国家长江经济带战略至关重要,对“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推进至关重要。
河北大学米玲教授指出,科技企业是实现创新驱动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主体,是推动创新的重要参与者,科学评价科技企业创新能力有助于企业自身不断地发展壮大。雄安新区作为我国未来发展模式的实验示范基地,应当符合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要求。米玲教授从创新投入、创新条件、创新绩效与现代科技四个角度,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科技企业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并根据评价体系测算出现阶段雄安新区科技企业创新能力,通过与成熟特区企业的比较,发现其短板和不足,为科学合理评价和管理科技企业创新发展提供对策建议。
武汉大学尹礼成博士根据2003—2016年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份污染密集型产业数据,采用超效率SBM、STIRPAT和空间杜宾模型,研判环境规制对长江经济带污染密集型产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他指出,促进长江经济带污染密集型产业生态化发展,应加快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增强环境治理力度,合理引导产业有序转移。
江西财经大学何玉娟博士通过建立长江经济带城市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揭示长江经济带本世纪以来城市承载力的时空演变特征,并运用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影响长江经济带城市承载力的影响因素和空间差异。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城市综合承载力水平持续提升,但整体水平偏低;空间上呈现“高-高”“低- 低”为主导的“东高西低”空间集聚特征;社会承载力水平、经济承载力水平和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存在空间差异,且与发达程度相关。
武汉大学邓明亮博士通过综合考虑空间因素和功效函数,改进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水平,采用空间面板杜宾模型检验长江经济带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他指出,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应高度重视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基于长江经济带各地区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现状制定阶段性 针对性支持政策,充分发挥产业空间外部性,加快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进程。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城乡统筹
随着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凸显,促进区域经济协调与一体化发展成为新时期宏观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与会学者围绕一体化发展和我国新型城镇化问题展开探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区域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高国力研究员指出,我国新型城镇化的趋势性问题表现在城镇化增速放缓,农民工落户意愿不高,城市群成为主体形态,人口加速向城市群、都市圈集聚,中小城市出现收缩,进城模式的新变化。他认为,应对这一系列问题,一是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形态和体系,二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多元化发展,三是加快推进城乡融合一体化发展,四是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
安徽省社科联原党组书记、副主席、中国区域经济学会顾问程必定研究员认为,长三角更高质量区域一体化是“三性”特征、“四高”标准的一体化。“三性特征”即产业发展差异化,体现资源配置的高效性;公共服务均等化,体现社会发展的包容性;经社协调、人自和谐,体现区域发展可持续性。“四高”标准即经济发展的高质量、空间结构的高优化、市场机制的高效率、区域政策的高集成。他强调,长三角地区以智能化因素为一体化赋能,实现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同时,程必定研究员建议,“十四五”期间长三角地区应实施智能化战略,上海率先,苏浙皖跟进;长三角率先,长江经济带跟进。
成都市社科联主席、重庆工商大学原校长杨继瑞教授指出,虽然成渝城市群已经是国家战略,但是综合发展是相对靠后的。相比长三角城市群,成渝城市群至少存在城市群中间塌陷、竞争大于合作、城际交通缺乏快捷通勤、创新实力差距明显、跨行政区域协调缺乏常态化制度安排等五大问题。川渝两省市应该谋求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共建开放合作、创新、共享的内陆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先行示范区。他提出支持成渝城市群建设“内陆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先行示范区”,川渝省市必须要解放思想,形成共识,抱团争取,务实建设,取得成效。
中国地质大学李世冉博士通过构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武汉都市圈9市为研究对象,采用综合评价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相对发展模型分析了 2007-2017 年武汉都市圈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是的交互耦合关系,并对其影响动力因素进行识别。研究结果表明,武汉都市圈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均呈逐年递增趋势,但是生态文明建设滞后于新型城镇化发展。区域差异程度逐渐减弱,空间上形成由“西高东低”到“东高西低”的发展格局,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
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对策研究
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高质量发展,表明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与会学者围绕“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等高质量发展问题提出对策建议,认为必须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方向。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秦尊文研究员提出,习近平总书记将美丽中国建设具体到了长江流域,全面设计了长江经济带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美丽蓝图。关于如何推动长江大保护,他提出了十个方面的建議:一是加快长江大保护立法进程;二是加快国土空间使用管理;三是强化重要生态系统的修复与保育;四是强力推进长江水污染防治;五是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六是积极推进各类生态补偿;七是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八是落实企业环境保护的主体责任;九是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政府责任;十是建立公众广泛参与机制。
湖南科技大学副校长刘友金教授认为,目前“一带一路”高质量建设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缺乏理论支撑;二是合作的层次偏低;三是单个项目的合作;四是园区的质量不高;五是融资难;六是技术标准推行难度大;七是多国营商环境堪忧;八是语言文化差异。针对上述问题,他提出需要运用共生理论来指导“一带一路”高质量建设,应该着力构建以中国为枢纽的双环流价值体系,不断完善相关机制的设计,并构建三方合作机制以及合作模式升级机制。
武汉大学中国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院副院长、武汉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吴传清教授从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化工重大爆炸事故切入,详细阐述了化工企业生产引发的废水排放与水污染、固废与环境污染隐患、土壤污染、安全生产问题等主要问题。他提出,化工企业要高质量发展,就一定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另外,吴传清教授还通过实地调研的“湖北样本”和“江苏样本”,深入探讨了长江经济带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引发的若干问题。
大理大学经济研究所廖望科教授按照“全球视角看长江”的跨国实证思路,结合产业数据较完备流域的空间计量和经济历史较丰富流域的案例对比等方法,对流域中不同产业在典型内生动力下的空间变迁机制和典型外部冲击下的空间响应模式设定若干递次深入的科学假设,采用产业聚集、迁移和溢出的主要测度指标进行假设验证与对比归纳,形成关于流域产业空间变迁的若干重要结论和预测。
武汉大学杜宇博士通过厘清工业发展质量的逻辑主线,据此构建涵盖创新驱动、绿色转型、协同发展、开放发展、质量效率5个维度的工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体系,采用熵权-Topsis 法测算 2011—2017年长江经济带工业高质量发展指数,重点研判工业高质量发展总体指数和分维度指数。在此基础上,他认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工业高质量发展,需充分发挥创新驱动的引领作用,因地制宜推动绿色发展顶层设计精准落地,打造全方位的协同发展和开放发展新格局,强化质量与效率协同驱动的目标导向。
五、总结
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得以确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以及“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一系列新时代战略陆续提出。在此时代背景下,如何准确理解和把握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新征程、新战略、新机制,进而提升新时代区域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就成为当前中国区域经济学人的使命担当。2019年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年会的成功召开,将为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区域经济学,特别是构建新时代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体系提供重要推力。
(编辑:莫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