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古而不泥古,涉新而不媚新,蒋喜以复兴玉文化为己任,切磋琢磨之中,纳世间万物于方寸之间,在不断创作中实现艺术追求。
蒋喜,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玉石雕刻大师,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州玉雕)代表性传承人。其历经近40年的钻研与实践,在古韵玉雕设计与制作方面颇有心得,恢复了“汉八刀”“游丝毛雕”等特殊治玉技法。作品融传统玉文化内涵与现代审美情趣于一体,形成了独具“古韵今风”的玉雕艺术风格,多次荣获“子冈杯”“天工奖”“百花玉缘杯”等国家级博览会金奖。代表作品有《云天下》《望天吼》《梦回水乡》《美石三宝》《龙凤对牌系列》等。
苏州自古就有治玉的传统,其治玉历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时期。明代以来,苏州成为中国玉雕的重要产地,以陆子冈为代表的治玉名家,以专诸巷为代表的玉雕市场,奠定了苏邦玉雕在全国的地位。时至当代,苏州玉雕的领军人物蒋喜成功跻身“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行列,以复兴玉文化为己任,在师古、涉新之间塑造了鲜明的“美石风格”。
师古而不泥古
1981年,17岁的蒋喜中学毕业,考入苏州玉石雕刻厂学艺。他回忆道:“当时面临择业,有两条路可以选择:要么进玉雕厂学艺,要么去环卫站开垃圾车,而环卫站的待遇要比玉雕厂好不少。”经过一番考察,蒋喜选择了他认为更“好玩”的玉石雕刻工作,进入玉雕厂立体车间,师从任学仕、诸庆红、张程康、黄鹤忠等前辈艺人,学习动物和器皿件制作。
时值改革开放之初,在工艺美术品出口创汇的时代背景下,为了满足外销市场对仿古玉雕的大量需求,厂里抽调包括蒋喜在内的技术骨干成立仿古车间,从文物商店和外贸公司借来各个时代的古玉精品,进行一比一的仿制,蒋喜也因此接触到大量中国古代玉器精品。在从事历代玉器的研究与复制工作中,蒋喜与古玉“手把手”接触和近距离“对话”,体悟古代治玉“切、磋、琢、磨”等工艺,品味传统玉文化的内涵与意韵,从此对高古玉器和古韵玉雕情有独钟。
外销的仿古玉雕对技术要求很高,必须保持古玉原有风貌。在掌握基本玉雕技艺并对古代玉器有了充分认识的基础上,蒋喜拿起各种游标卡尺,开始照着精品古玉的大小进行一比一的仿制。细微的效果无法表现出来,就主动向老师傅请教;师傅们说不出奥妙,就得向古籍求证;古籍中没有记载,便只能自行领悟、不断试验。经过两三年的虚心求教和实践锻炼,蒋喜雕刻的《马踏飞燕》及其他玉雕产品不仅实现了形似,更达到了神似,作为车间“免检”产品对外销售。
在蒋喜看来,仿古玉雕的制作不是盲目枯燥地“复制”古玉,而是理性有趣地“临摹”古人。他讲道:“玉雕是一门强调实践的造型艺术,我们不可能带着玉雕机去写生,所以临摹名作就是最好的学习与训练方法。”虽说是复制,但也不是简单的仿古与伪古,而是加入个人理解之后的再创作。蒋喜积极参加厂里的美术基础学习班,收集并制作大量古代玉器拓片,自创多种雕刻工具,严谨细致地研究古代玉器的材料、造型、纹饰、工艺、设计理念和文化内涵。凭借勤奋和钻研,他练就了娴熟的玉雕技艺,迅速成长为玉器制作的高手。
20世纪80年代末,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各地国营玉雕厂由盛转衰。1988年,蒋喜从苏州玉石雕刻厂辞职,成立个人玉雕工作室,直面市场,从事玉器设计与雕刻工作。多年来,蒋喜几乎走遍了全国的玉器市场,参观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和艺术馆,拜访业内高人并向同行求教从业心得,从书籍、客户及市场中汲取创作经验。同时,他还搜集、整理了一万多件太湖流域石器标本,反复研究和学习其中的切割、钻孔和雕琢工艺。长期的积累,让蒋喜对传统工艺和古玉文化的继承运用得心应手,创作出一大批符合当代审美理念的玉雕精品。
“师古而不泥古”,是蒋喜近40年玉雕生涯的宝贵经验。他认为:“‘师古是指以前人为师,学习前人的优秀成果以提高自己现有水平;‘泥古是指拘泥于前人的经验,死板照搬,不能活用。‘师古而不泥古是指师法古代的东西而不拘泥于古代的东西,即在学习古代的时候还要力求创新和发展。如果能理解古代艺术所传达出的精神内涵,并吸收其精华,做到既保留传统的美学价值,又符合当代的审美情趣,这便是‘师古而不泥古。”
仿古包含三个层次:第一是做旧;第二是一比一高仿;第三是吸收古代元素制作出反映当代风尚的作品。蒋喜的玉雕创作所呈现的便是第三种层次,不是简单的元素堆砌,不是一比一的模仿,更不是对古人思想的照本宣科,而是一种经过扬弃的选择,是追求富有时代精神的创作实践。蒋喜也更倾向于以“拟古”玉雕、古韵玉雕代替“仿古”玉雕的说法,倡导古为今用,通过自身的思考、总结与感悟,来创作“拟古创新”的艺术作品。
精于技而成于艺
从艺近40年来,蒋喜深受中国古代玉文化的熏陶,通过不断钻研实践,恢复了“汉八刀”“游丝毛雕”等治玉绝技,实现了由器物到文化、从技术到艺术的升华。他的作品造型生动、构思精巧、琢工精细、寓意深邃,特别是运用传统技法琢玉成器堪称一绝。
“汉八刀”是指盛行于汉代,在玉蝉、翁仲、握猪等玉器上得到完美运用的一种雕刻技法。其特点是先以刀定位定型,大致切削成坡度,再以碾的砣轮反复琢磨而成,以简洁的线条抽象地表现器形特征和器物意韵。
由玉蝉、猪龙、翁仲组成的《美石三宝》,是蒋喜“汉八刀”工艺的典型呈现。作品在师法“汉八刀”等传统雕刻技法的同时,融入作者对古代玉雕点、线、面的再认识,在造型及细部的表现上突出时代特征,在不失古韵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整组作品简洁大气,玉蝉的头部刻画有力,中间呈八字形突出,背脊弧度平整,双翼长而窄,腹部饰有数条线纹,琢工干净利落,别有佳韵;翁仲在汉代形象的基础上进行适度调整,以简洁流畅的线条凸显昂首挺胸、宽袍大袖等形态特征,气势不凡。
“游丝毛雕”又称“游丝工”“游丝白描”,是指以细若游丝的阴刻线表现玉器纹饰特征的玉雕技法。在战国和西汉玉器中,“游丝毛雕”表现的阴刻线条细如毫毛,弯曲有度,似断似续,气韵生动。谈起“游丝毛雕”技法的恢复,蒋喜颇有心得:“以这种技法雕刻出的线条粗细在0.4毫米左右,是由无数个点在玉的面上连贯而成的,勾砣的速度不能太快,最好控制在每分钟2000转左右,如果太快,玉器会出现崩口。这种工艺的特点就是一刀定终身,没办法改,就像书法、白描一样,一气呵成才有那种顺畅遒劲的气韵。”
无论是“汉八刀”的简洁凝练,还是“游丝毛雕”的纤细流畅,蒋喜的玉雕创作都呈现出苏邦玉雕“空、飘、细、巧”的艺术特色。2018年,蒋喜以《云天下》《望天吼》《梦回水乡》三件作品参评并荣获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这三件代表作品正是其精湛技艺和艺术修养的集中体现。
《云天下》融汇立雕、镂雕、高浮雕、浅浮雕、阴刻等工艺技法,结合现代人的几何审美取向,将玉料上下两面天然而成的红色玉皮,因材施艺地表示成乾上坤下的相互关系,以金字塔作为沟通媒介,镂空“四灵”坐镇塔底,繁中窥简,凸显内部结构,层层向上,直达云天,贯通古今。作品自上而下的写意式渐变,既蕴含对传统哲学的思考,又渗透现代人的审美情趣。
《望天吼》以相互对应的大、小瑞兽为主体,结合“实”和“镂”的雕法,舒张流畅,富有韵律,产生刚柔相济的效果,并借瑞兽桀骜不驯、仰首咆哮的气勢和神韵,体现了图强猛进的精神风貌。
《梦回水乡》撷取了作者童年的三种意象—水桶、拱桥和爬山虎,寓情于物,完成了一次现实与记忆的巧妙融合。其以青海青玉为原料,采用“痕都斯坦式”薄胎技法,淡化青玉的闷暗之感,使其周身莹薄透亮,尽显生命之色。桶身温润流畅,于方寸之间,蕴含包容之意;爬山虎点线结合,简洁活泼,沉淀水乡的静柔灵动;水桶提手直取拱桥之形,于亭台间小憩,再通往美好的童年,以实现繁华里最平凡的向往。
在蒋喜看来,玉石雕刻是一种享受,将一块璞玉琢磨成一件精美的作品,是一种特殊的成就。“手艺永远是手艺人的根本所在。在传承实践中,不断从思想与审美高度去认识中国玉文化,既是我的幸运,也是我的责任。”他如是说。
王永强,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