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英
长城的背景
长城是我国重要的代表建筑之一,其建筑宏伟,是持续修筑时间最长、最为系统化的军事防御工程建筑,长城在我国拥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长城以“上下两千年,纵横十万里”著称,不仅是举世闻名的历史遗迹,也证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是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呈现出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与热爱和平的象征。近年来,国内外的历史学者对长城的研究有了新进展,其中对各个历史时期的长城修筑情况、走向分布、长城的功能作用、美学思想以及长城与古代民族之间的关联进行详细分析。
纵观长城历史,其最初是用于军事作战建筑,从公元前7世纪,就开始进行大规模的长城修建,直到公元17世纪才停止。长城始终以军事防御建筑而存在,其建筑过程与古代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密不可分,大体上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长城、二是秦汉以后统一的封建帝国长城。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的一个巨大转变时期,随着封建制度的开始,各国也逐步形成独立,而各国之间的土地争夺、人口、经济上的侵略也日渐频繁,因此,各国的军事力量逐渐增加,以步兵为首的协同作战方式,逐步取代了傳统的车战,因此,在战争期间的机动性更强,运动性更加灵活。这也使战争的防御系统手段大为增强,长城就是因这种理想化的防御系统应运而生。而分裂割据的局面,造成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除秦、赵、燕三国沿北部边境修筑长城是为了抵御游牧民族侵扰外,其他长城均为各国互相防御之用,修筑的方向较为混乱,例如,齐国长城大致以东西为走向,秦国的长城是以西南到东北为走向,而燕国的长城是以西北到东南为走向,这就是中国古代战国时期各国的边境变化较大的体现。
在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帝国。为了彻底消灭这种分裂的局面,秦始皇按“堕毁城郭,夷去险阻”的理论,将内地各诸侯国的长城与关隘一一拆除。因看到秦、燕、赵各国的长城互不连接,不能很好地抵御境外胡人入侵,布置较为不合理,于是,便在公元前215年进行长城修筑工作,据《史记·蒙恬列传》中记录“乃使蒙恬将三十万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险制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至此,东西延绵的万里长城初步奠定了格局,以后各个封建王朝所修筑的长城,大多是为了防御来自北方的侵扰,大体也是东西走向的。
长城的演变阶段
原始型:原始长城的雏形,在距今约4000年前的辽西地区,该地区属于夏家店下层文化的代表,以内蒙古东南部为起点,经过辽宁西部以及河北北部,构成一条重要的防护区域。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在《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书中提到了“原始长城”这一概念。夏家店下层的文化村,分布较为密集,基本分布在河谷地区一代,其建筑基本是以土石砌筑的“城堡”,并形成严禁的防御体系。在内蒙古赤峰北部的沿金河流域一代,小石头城的分布较为密集,并成串相连,恰好与后来燕秦的长城重合。在河北北部的围场处以及平泉地区,都发现了夏家店下层的文化石城遗址,有70余座之多,它们相互之间的自然环境不同,从而形成了山城的群落现象。
基本型:这个时期指的是秦汉至隋唐年代。这是中国古代封建制度转向兴盛的时期,也是中国长城的修筑最为成熟,成就最高的时期。这个时期的长城其东、西两端分别延伸至朝鲜、新疆。在修筑上沿用了防御体系,并超越了前代的防御系统,采用了两重复线的技术,墙体虽然是夯土砌筑或石块垒砌而成,但是与前代的长城相比,既高而且厚度也相对增加,在西北地区也是因地制宜,在墙体中加入了芦苇与红柳,增加墙体的韧性,这种就地取材方法,大大增加了墙体的坚固程度。平坦地方先在城墙外侧挖掘一道壕堑,掘出的土则用来筑墙。有些地方会根据该地区的地形而定,利用山川的险阻,增加防御功能,从而不必将长城进行合并修筑,但会利用相隔不远的烽火台进行防御和预警,以防止敌人入侵。长城沿线附属设施增多,关城、坞堡、障城、亭燧遍布长城沿线,与边地郡县紧密结合。边地形成完备严密的梯次型军事指挥系统,屯田制度广泛推广,成为长城沿线驻军和边民最重要的后勤保障,避免了长途运输带给内地的巨大负担。
长城最初发现于辽西地区,这里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为中原、北方两大文化的交汇处,也是游牧民族放牧的地区,有着自成一体的发达考古学文化系统。不同文化的群体,有着不同的文化类型,而不同的民族传统文化相互冲突,又相互融合,呈现出相互依存的关系,形成重要的历史舞台。夏家店下层文化已进入“方国时代”,其首领以“城堡”作为他们对内维护其统治的工具,对外抵御入侵的防御工程,深深地影响到后世封建王朝的国家防御观念。
明朝时期的长城防御体系以及建筑工程等技术方面,都达到了高峰期,它以一道或者多道的绵延墙体为主要干线,以一重或多重关堡和烽燧为支撑点,构成一个从中央政权通过各级军事、行政的完整防御机构,联系最基层军事单位以及守城戍卒的完整的、多层次的、纵深的防御体系。明朝在长城沿线建立了九个城镇,并形成了分块建设、分块管理和分块防御体系。下有镇路、关隘、沿镇镇、路城、卫城、关城、城楼、敌楼、烽火台等不同等级、不同形式、不同目的的组织。在建筑工程技术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将原夯土墙插入砌体结构或将夯土墙移出砌体结构,使墙体更加宽阔和坚固。冀城的长城建在首都的北面。长城上的“马脸”被发展和改进为一个墩板,然后由著名的戚继光将军改进为一个空心炮塔,用于士兵攻击敌人。长城设有等级、围墙、隔墙、嘹望孔、射孔等辅助设施,大大增强了长城的防御功能。此外,在战争中也使用了大炮,在长城附近出土了明代大炮、炮筒等,这增加了长城的防御手段。总之,明朝的长城是人类建筑的奇迹,布局合理,战斗和生活设施齐全,后勤保障有效。
结语
综上所述,在冷兵器作为战争主要武器的时代,长城的军事防御是中华民族对古代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长城的建造和使用伴随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长城工程浩大,历史悠久,历经朝代众多,涉及地域广阔。要充分认识古长城存在的问题,还需要做大量实事求是的具体工作。长城不仅要成为历史的遗迹,而且要在中华民族的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单位:陕西旅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