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民间艺术

2020-05-21 10:06李爽
炎黄地理 2020年2期
关键词:黄河流域民间艺术花卉

李爽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似一把利剑,劈开了坚硬如铁的牛首山,穿越10公里长的悬崖陡壁,形成了青铜峡黄河旅游风景区的别样景观。

黄河是中华民族文化起源的摇篮,在黄河流域一带,衍生了多种文明。追溯至夏商周秦唐汉时期,黄河流域一带的民间艺术变化繁多,民间艺术流传至今,为现代文明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俗语中将民间艺术比喻为活化石,借鉴了活化石可以千年万年延续保存的意义,隐喻民间艺术可以适应现代艺术,在现代艺术中留存并发挥价值。

多种民俗艺术历经千百年传承,至今犹鲜活地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它们就像五彩缤纷的宝石,散布在古老大地上,熠熠生辉。在《黄河十四走》-书中,对于黄河流域的民间艺术形式做了生动详细的介绍,不仅有安塞的腰鼓,镌刻着汉代画像的石头,民间剪纸、雕塑、泥画等技艺,该书中还涵盖了当下优秀的民间艺人,比如刘兰英剪纸、潘京乐皮影等,对不同的民间艺术风格、民俗民风、文化内涵等做了生动的讲解。该书中还留存了黄河流域民间艺术珍贵的图文资料。

1980年代,在杨先让的呼吁下,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正式成立。彼时中国,改革开放加速着社会转型的脚步,也让很多民间文艺在无所适从中逐步衰落。1986年至1989年,杨先让一行人先后14次踏足黄河流域开展民间艺术考察,足迹遍及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八省(区),从黄河上游一直搜寻到黄河入海口。其间,拍摄照片数千幅,整理文字20多万。1993年,台湾汉声杂志社将其集结出版。《黄河十四走》-这本双脚走出的中国黄河流域民间艺术“百科全书”,以朴实真切的文字、生动鲜活的图片,充分展现了黄河流域各式各样的艺术形式,让人们在生动形象的氛围中深切感受黄河流域的优秀民间艺术,感叹先人的智慧与独特的思想,记录下散落在黄河流域的民间艺术,让古老的民艺得以传唱至今。

杨先让回忆道:“那时候交通没现在这么方便,只能雇一个摩托三轮,在黄土高原上一路‘突突突,下车的时候我们都成了‘出土文物”。黄永玉被震惊了:“《黄河十四走》这一走,就好像当年粱思成、林徽因为了传统建筑的那一走,罗振玉甲骨文的那一走,叶恭绰龙门的那一走……理出文化行当一条新的脉络,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无可估量。”

在陕北黄土高原,他们遭遇一场传统的“结发婚礼”,新人被送入洞房后真的是要将头发结在一起的;在陕西宝鸡,他们发现一种绣工精巧的“人鱼绣片”,是生殖崇拜的一种象征;在宁夏固原县一处正在施工的土堆上,他们竟能一脚踢出一面完整无缺的秦汉兽面瓦。

炕围画、木版年画、皮影、剪纸、面花、花被面、花包袱、鞋垫、荷包、肚兜、布老虎、纸牌、瓦当……杨先让收集到了各式各样的民间艺术品,其中有不少珍品,如用作民间性教育的箱底画,“文革”后谁家也不敢藏这类被视作“淫画”的禁品,他却在山西新绛和河北武强搜集到了。

很多民间艺术活动是结合节令民俗的,像面花艺术,陕北是清明节、旧历七月十五及定亲男方送女方礼品时才做,陕南是在小孩过满月、“百岁”以及婚丧时才做,山东、河北、山西做面花活动也大致如此;而剪纸,则是春节前和办喜事时才剪。

黄河流域的剪纸艺术中,众多体现形式中窗花最为盛行,辛苦劳作的安塞农民人物形象,活灵活现的虎马牛羊等动物,甚至是新娘新婚嫁妆里的刺绣,无不体现黄河流域人民对于生活的美好憧憬与热爱。在剪纸艺术中,花卉剪纸体现的尤为突出,在各种材质的剪纸形式中均可见到各式各样花卉的影子,或作为整个剪纸的中心,或起到简单的陪衬装饰作用,看见花卉剪纸在民间艺术形式中的重要地位。花卉图文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随处可见,英雄人物的配花,节日庆祝等的花卉,串联起中华民族千年不改的文化记忆链条。剪纸艺术形式中,花卉被赋予了多样化的寓意,传承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根深于黄河流域的文化发展进程中,成为黄河流域人民甚至全国人民记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歌曲传唱中,我们歌颂自己是龙的传人,从某一方面的含义来说,我们也是花的传人。不同的花卉都有自己对应的花语,不同含义的祝福或者期盼以花卉的形式走向了更为深远的高度。黄河流域中的多彩文化映射到不同的文化传承物件上,形成独具特色的黄河流域民间艺术形式,具备观赏性与祈愿性,饱含着自信与从容,传承于中华民间艺术形式中。

馒头在陕西话里叫做馍,勤劳善良的陕西人将吉祥如意的祝福注入到日常食用的馒头里,让这个普通的食物变成了一件工艺品一一花馍。花馍又叫做礼馍、面花,是面塑艺术的代表之一,被评为“秦艺六绝之一”,盛行于陕西关中和陕北。其中文史宗师司马迁的故乡陕西韩城的花馍最为有名,在这里,无论逢年过节、敬神祭祖、婚丧嫁娶、生儿育女,甚至亲朋往来,大都要用花馍相互馈赠,以示情谊。

春节期间,花鸟鱼虫、蝴蝶、蔬菜以及水果等萬物生灵,是花馍组成的主要元素,用来祭祀先祖、表达对前辈的祝福以及对于美好生活的期盼与向往。在婚嫁期间,通常选择龙风、鸳鸯、石榴等作为花馍的主要组成要素,意在表达对新人的祝福,期盼一对恋人生活美满,多子多福。

在花馍的制作过程中,手法可以相比于古时的女工。通过普通的剪刀,木梳等制作工具,依靠华夏人民的一双巧手,将和面、蒸馍等步骤掌握得十分熟练,一个个形状生动、寓意美好的花馍就在这些能人巧匠中诞生。在农村,花馍是当做主食来吃的,能够拿来做花馍的面粉都是农家自己当年生产的优质上等白面,绝不掺杂增白剂、光滑剂之类,是绝对的绿色食品。所以刚出炉的时候,有一种透人心脾的麦香味,让人垂涎三尺啊!

花馍作为一种普通的食用面食,保存时间不能过长,在普通的面点上加入食用色素作为点缀,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文化传承方式,得以世世代代流传,是华夏文明与人类历史共存长河中一座不可忽视的里程碑。面对着类似花馍这样朴素无华却又饱含美好寓意的文明传承之物,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又一次让人产生了敬畏之心。

从“神话时代”到东汉末,史料文献中,中华文明的中心始终位于黄河流域,在这里凝聚着人类智慧和自然伟力的浩瀚景致比比皆是、俯首可得,无不展示着这块土地上人们奋斗的足迹,是人类艺术的瑰宝。经过多年血汗和智慧的凝结,如今,中华黄河坛、中华黄河楼、黄河大峡谷、黄河文化园、黄河码头、青铜古镇、水工博物馆、大禹文化园、108塔这一组黄河地标建筑群血脉相连,犹如粒粒珍珠,在青铜峡黄河岸上形成黄河文化圈和旅游产业带。

作者单位:中国平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无锡中心支公司

猜你喜欢
黄河流域民间艺术花卉
黄河流域湿地保护与生态修复
昆明斗南国际花卉批发市场最新花卉价格
民间艺术篇
《花卉之二》
《静物花卉》
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成立
传承·民间艺术
法兰克福“春天”花卉展
三十六计之顺手牵羊
黄河流域农田土壤有机氯农药残留污染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