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里川
这几年无数个清晨,开车经由郊区一条主干道左拐,送孩子到学校。左拐弯没多远就有两所中学。
主干道由一座高架桥“延伸”而来,又连接着主城和郊区,车流量本就很大,早晨送娃的“汽车军团”生生在早高峰之前加演了一个小高峰,等待左拐的车多时能排出几百米长队。但左拐弯绿灯每次只亮区区二十多秒,好像在“限量供应”“饥饿放行”似的。
更大的问题在于,主干道单向四车道只有一条左拐弯道,只是在左拐弯道的虚线等待区旁边“衍生”了一条左拐短道,但还是不够用。加塞的车太多,有些车甚至直接从直行道尽头变道,直接“外挂”在左拐弯虚线等待区边缘。好像虚线等待区是一块巨大的吸铁石似的。左拐弯指示绿灯一亮,你争我抢的,好像早一点左拐就能早一点来到阿里巴巴面对的那个大门前似的——这就叫“相煎必须急”。
为了抗拒加塞,众多守法车主形成了一种默契:把车紧贴着左拐道和直行道的“边境线”行使,把加塞空间压制到最小。远远看去,就像一只苍老的大虾弓着背,作着无力的抵抗。
主干道十字路口明明有一排摄像头,加塞和“外挂”就发生在摄像头的眼皮子底下。不过,时间长了就能想通,摄像头对这类违章没起作用。
怎么办?和不讲理的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见缝插针来几下涕泗横流?一没时间,二没口才,三没条件。总不能打开车门,占道做思想工作吧?
想过投诉。手机上有本地警方的APP,“举报须知”规定,举报的违法图片要有3张且系实时拍摄;同时,严禁开车时进行拍摄。
能够理解制度设计的良好初衷,一要真实性,二要安全性。但高涨的举报之心也就作罢。大清早起床送孩子那滋味多苦啊,总不能为了举报,拖一个人上车,在副驾驶位置专门拍违法图片吧。
后来还是给本地市民热线发过短信,建议清晨在此增加交警执勤、处罚加塞行为、增加拐弯道和“拐弯时长”。对方回复了,大意是有所考虑,有所计划。口气热情洋溢。感动之余,期待有加。一旦左拐弯便捷了,相信多数被逼无奈的加塞族也就有理由“回头是岸”了吧?
这条主干道有四车道,想“增拐”并不难:把紧邻左拐弯道的直行道改成左拐道可能有点“过”了,毕竟直行车流压力很大,但改成直行兼左拐行不行?每条车道的宽度不小,目测紧一紧改成五车道也没大问题,那样的话,增加一条左拐弯道,就没那么突兀了。
可是一年之后,也没看见有什么变化。百思不得其解。
某天参加本地警方的“学法免分”活动。在APP上刷题练习时,有题问:遇见强行加塞怎么办?正确选项当然不是“实力硬怼”,而是“礼让”。理由是正大的,“翻译”过来,可以理解为“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冈”。
奇怪的是,选项并不包括“投诉”,也不包括“加强执法”。也就是说,个体的救济渠道大概只剩下以“佛系”姿态迎接被虐了。
遗憾的是,并非所有人都是佛系车主,拐个弯就中饱“气”囊的,怕是居多。
慢慢留意了一下,“左拐弯困局”绝不仅仅在此处上演。关于左拐难、掉头堵的吐槽,经常能听到。
直行是直男,左拐就不是直男了?错,左拐更“直”,而且某种意义上更属于交通要道上的“刚需”,譬如那些不及时左拐就得迟到,回家就得跪搓衣板的。
根据现有的信号灯设计规则,右拐弯多数情况下可以不看红灯,便捷车流,节省资源。所以右拐弯时,极少见到耍流氓的加塞者,这可谓交通领域的“仓廪实而知礼节”。但这种“优待”,和左拐弯无缘。但你怪不着规则制定者,如若对左拐放开“优待”,路口就会秒变碰碰车公园。
但是,如果你以为左拐弯绝对无法享用优待权,那就错了。
某“T字”路段,我久不去了。某天路过,发现单向五车道,直行道有二,左拐道倒有三。依稀记得最初是这样的:单向四车道,3.5条是直行道,1.5条是左拐道——其中一条是左拐弯和直行“合体”。
现场感受了一下,左拐弯简直“絲滑”般顺畅,倒是直行车却缩手缩脚起来。为啥?从上一个路口华丽丽的四车道直行而来,到了这“三左拐”齐飞的地盘,就要瞬间和仅有的两条直行道“接头”,像极了“抢座位”游戏。
什么时候,“左拐弯”的地位这么高了?
左拐进去不远处,就是新落成的命名为某“广场”的商场。虽然它沉默不言,但它是一只引力超强的庞然大物。
不知道这是不是个例,但从此知道,左拐弯也是有“春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