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土
2019年8月2日,李强老师在“课标网天天语文”微信公众号推出了《“微信,让我们失去了什么?》李老师认为,微信让我们失去了四样东西:自我判断、判斷标准、(面对面的)交流机会与准确的自我认知。李老师是我敬重的语文特级教师,然他的观点,我却不敢苟同。本着亚里士多德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精神,特写作此文就正于李老师,并与所有秉持此类看法的人商榷。
李老师的上述判断,基于自己的切身经历。支持他“微信让我失去自我判断”的依据,是其曾赴美旅游,在荒漠戈壁滩上以时速100迈驾车,并将照片、短视频发在朋友圈里,获点赞数百。一时间飘飘然,觉得自己“车技了得”,然事后冷静下来一思考,事实并非如此——“面对朋友们的‘点赞,让我失去了‘自我判断”。
其实,类似经历,相信只要喜欢发微信朋友圈的人或多或少都有,比如去年去海拉尔,我将所拍摄伊敏河落日的照片分享到朋友圈,就也收获了不少的点赞。然这些点赞并未令我飘飘然——认为自己的拍摄技巧如何的了得。我见过许多专业摄影者所拍摄之风景,知道自己与他们之间的差距。大家之所以点赞,一来我带着他们观赏了一番异乡的风景,二来对我拍摄的视角表示认可,当然也不排除我比其中的某些人拍摄得好那么一丁点。我平日也正是基于此而给别人点赞的。可见,朋友们的点赞,并未让我丧失“自我判断”,如果此前我具备一定“自我判断”能力的话。
李老师由“朋友圈里,昨天有人发文‘睡前喝水有利于健康——你收藏了;今天有人发文‘睡前喝水不利于睡眠——你也收藏了。我们每天被动地接收着这些,越来越依赖于别人提供的观点而懒得思考”,从而得出“慢慢地,我们失去了最基本的是非判断力”的结论。
老实说,此类信息,我在微信群或朋友圈里也看到一些,然我并未收藏,更谈不上相信了,因为我没有“被动地接收着这些”,而是主动地运用自己所掌握之科学知识,去分析、鉴别、判断,然后再做决定。这里面的关键,全在于你是“主动”还是“被动”地面对这些信息,而决定主动还是被动地接收这些信息者,就看你有无基本的真假、是非判断能力——如有,肯定是主动去接收这些的;如无,只能是被动地接收。
至于“朋友聚餐,一桌团团坐,人手一手机,低头专注。等待着‘上菜的短暂时间,人们更加习惯于‘微信世界,而忽略了眼前的‘现实世界。人与人的最‘朴实最‘原始的交流,渐渐被‘弱化,甚至被‘遗弃”。这的确是餐桌上常见之情景。然我与至亲好友相聚,多采取最“朴实”“原始”的面对面交流方式,而不去玩手机的。可见,失不失去“朴实的交流机会”,全在你自己,而不在手机或微信也。
至于“做了几道菜,自我满意,微信圈一发,半小时没人理睬,一小时没人点赞,瞬间‘孤独感随之而来;旅游途中,自我得意,微信圈一发,几分钟‘点赞量突然爆量,瞬间‘满足感油然而生”。这也是人之常情。但这样的人之常情,决然不会影响到一个人的“准确的自我认知”。其实,在微信诞生以前,就有一些人缺乏最基本的自我认知,那与微信又有什么关系呢?
李老师在文章的最后说,“‘微信,把事物的‘双刃剑,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的确如此。然李老师在文章中,似乎只写了微信“坏”的一面,如此,“微信”岂不成了一把单刃的刀,而非双刃“剑”了?
其实,微信群、朋友圈、微博、网上论坛等网络世界里,真相与谣言并存,事实与虚构同在,理性与非理性纠缠,如果你能怀抱一颗追求真理之心,并具备基本的是非判断与逻辑思维能力的话,相信你自能认清事实与真相,从而强化“自我判断”能力,增强“是非判断力”与“准确的自我认知”。
老实说,微信让我看到了许多以前不曾看到之事实与真相,结交了一些同道之人,令我对历史与现实的认识更为清晰,增强了我的“自我判断、判断标准与准确的自我认知”,而非相反是也。
王成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