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高校中艺术专业学生的心理特征探究

2020-05-21 11:40陈冉冉
神州·中旬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审美教育教学少数民族

陈冉冉

摘要:随着民族地区经济的逐步发展,美术教育等相关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比例在逐步提升。少数民族艺术类专业大学生是承載民族地区中小学艺术教育的主力军,因此,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影响下的审美特点和教育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在大学学习期间,少数民族大学生不仅具有很多大学生所有的普遍性心理问题,还有诸多心理特征和教育理念体现在其艺术创作的过程和作品中。许多关于艺术作用的研究中指出,艺术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更对塑造健康的心理和人格具有积极的作用,而在关于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心理研究的文献资料中,多数是针对大学生们具有普遍性的心理问题及解决途经,研究对象也多以非少数民族地区的大学生为主体,针对少数民族的大学生心理问题对艺术创作的影响的研究则相对较少,通过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规律等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特点与艺术创作的相互作用,并对分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才能塑造合格的少数民族大学生

关键词:少数民族;心理特色;审美;教育教学

一、艺术创作是体现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最佳途经

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进入到高校后,由于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的诸多变化,使其心理上呈现出一些特殊性,这些特殊性往往首先通过其艺术创作的过程或作品呈现出来。首先,在诸多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调研中显示,进入高校后,首先面对的是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的变化,尤其是语言环境的变化,使其产生了非常大的心理障碍,那么,少数民族学生需要付出比平常多几倍的努力来适应身边的新环境,在面对诸多障碍的时候,艺术作品的创作往往就成为其表达思想感情的最佳渠道。其次,面对多元化的校园背景及较高水平的学术氛围中,在快速吸收周围新观念、新方法的基础上,经常会出现的轻微的压力和焦虑等负面情绪,这些情绪在其强烈的自尊心的驱使下,这些负面情绪不断的被压抑,并且由于在周围环境中相似群体的少数性,这部分出现问题的学生即使民族地区高校中,亦不能完全排解这些问题,表现在专业课程理解和创作上,就容易出现犹豫和拖沓的现象,严重者甚至导致生活上的障碍,和专业水平停滞不前。

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的特点,使其乐于在艺术创作中表现自我。艺术创作是将创造者本身的精神状态、思维空间、情感表达等个性化特征固化于作品上,这种个性化的表达本身就是艺术创作存在的前提,其在艺术创作题材和创作过程中所体现的高度自由,是对其所面临复杂环境所产生的心理问题上的最大缓冲,而一旦进入艺术创作的情境中,使其产生诸多愉悦感,面对这种熟悉的环境,往往会展现出对心理压力的释怀,放下包袱,全身心的投入到创作中去。腾守尧在《审美心理描述》中曾有过这样的描述“这种快感的产生,是这类生命的结构在瞬息间展示生命整体和全过程,通过同构和共鸣的作用,使主体在极短时间内经历了生命体毕生可能经历的快乐,假如眼前是一件艺术品:它对生命的动态平衡和人生总的奋求过程的展示就更佳集中、完整和连续,而在同艺术品遭遇时,人们一般不假思索,即可便进入了愉悦的审美状态。”①寄意于创作,寄情于思维,艺术创作是在短时间内化解心理矛盾和冲突的最佳途经。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而言,可以在最大程度保持其固有化特征的基础上,允许其以充分的时间和环境,来思考艺术本质及学科的多样性,以及应对学习生活中出现的诸多困难,这对其提高学习效率,塑造良好的教育心理素质,提升思想境界有非常大的帮助。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特点影响下的学习规律

少数民族的艺术类大学生既是民族地区艺术教育的中坚力量,亦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后备军,随着高校艺术教育的普及,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进入高校学习后呈现出特定的学习特点和规律。通过借鉴现有的量表问卷,综合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规律,研究得出结论: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汉语水平相对薄弱,这部分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接受速度相对缓慢,而少数民族大学生中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其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就更少一些,在学习的途经和学习方法上也显得非常单一。如果要迅速赶上同专业的知识水平,只有通过不断寻找个性化的学习规律和方法,来快速缩短与普通学生之间的差距,加上艺术专业的独特性表征,决定了其在大学期间发展的轨迹必定是独一无二的,这就需要学校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对其个性的梳理,这也是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形成良好学习规律有重要途经。

(二)在院校主导的被动学习和学生本人的主动性学习中,艺术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灵活性较强,这两项指标对于学习的收获上数据相差并不大,对学习成果和艺术的创作力无较大影响。其中,在学校主导的被动学习中,受客观条件(学习空间、教育经验、硬件设施、教学条件、学术水平等)的影响较多,而在主动学习中,受主观意识和个人努力程度的影响则较大,同时发现,主动学习对于其艺术表现力的提高有显著作用,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小。

(三)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团队意识不强,在高校的学习中,无论是本科还是更高层次的学习,主动、良好的与他人形成团队进行学习和研究,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而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却缺乏合作学习的意识,主要原因在于:在学校的传统教育中,受“教师主导,学生接受”这种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学生主要成绩受个人因素影响较多,而受合作方式、团队力量的影响较小,导致学生习惯于自主完成,这样也有利于客观界定教学成果。另外,艺术创作追求的的特异性、个性化特征,使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习惯于单独进行思考和表现。这些都导致在学习中团队意识的下降,这些现象表露出,亟待改变的首先是教育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其次,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支持,为多民族、多专业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环境和空间。

(四)教育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普及型不高。随着教育现代化的普及,除课堂授课外的各种学习方式逐渐增多,而少数民族大学生受成长环境、教育体系、经济支持等因素的影响,对于除教学外的学习途径了解不多,通过数据分析显示:学生在学校内,接受网络授课、线上指导、参与专业比赛、听讲座等这些学习的方式运用较少,甚至在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学习方法中,国内外专业文章和杂志的检索和分析也非常少,这对于学习是非常不利的因素。

三、艺术教育是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和实证调查,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不断更新的美学观念,对“美”的追求也在全面提高,在全面普及素质教育的今天,艺术教育的普及,使得对美的理解和创造更多的提高到了实践的验证。

(一)在艺术创造的过程中和艺术品的形成上,少数民族大学生开放和洒脱的心理特征,使其乐于摆脱理论束缚,从实践开始验证美的标准,将表象化、浅层化的艺术进行独立思考和总结,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古希腊哲学家将追求真、善、美作为人生的最高价值,并认为从小接受美的事物的熏陶,能够保证和谐健康的人格,如柏拉图认为“需要在艺术中注入大才和美德,使得年轻人在艺术的熏陶中,入健康之乡,在潜移默化中,从童年时代便培养优美和理智的灵魂”。我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也说,美育是“津梁”。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独立而自由的品格在艺术的创造和升华中,对塑造其健康的心理有积极作用。

(二)帮助激发思考。少数民族艺术专业大学生,不仅是民族地区发展的主要力量,也是民族文化的传承者,成为具有健康心理的合格接班人,不但需要在专业上的成长与进步,还需要认真研究其心理成长的特点,科学探索其学习的规律,这样才能将其培养成为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腾守尧.《审美心理描述》.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第295页。

[2]谭雪,郭芳丽.《王国维“境界说”对大学生审美生存的启示》.《美与时代(下)》.2017.09

课题名称:少数民族学生心理特点及学习规律研究——以美术学蒙班教学为例

课题类别:自治区规划课题

课题批准号:2018MGH052

猜你喜欢
审美教育教学少数民族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关于开展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