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民
摘要:安徽省泾县昌桥乡孤峰村的泾县国民油布伞厂生产的传统油布伞,已成为泾县的一张文化名片,每年吸引近万名游客和摄影发烧友慕名前来。孤峰油布伞的制作包含选材、制伞骨,做伞柄,穿伞架,制伞面,熬桐油,油伞等等12道大工序,纯手工制作,产品畅销国内外。作者通过多年的一线创作,对安徽泾县油布伞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及内涵的梳理,分析了油布伞面临的传承危机,通过对生产模式、保护举措、市场需求及文化传承的简要阐述,为泾县油布伞的传承和发展指出新的方向。
关键词:泾县油布伞;文化传承;发展
每个民族的艺术,在历史的发展中,必然有着本民族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哲学伦理观念,以及长期形成的民族心理素质、民情民俗,也包括因此而综合形成的审美理想、审美经验、审美形态在内的一整套价值系统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民族特征。
伞,是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为我国首创,其历史悠久,在历史长河中曾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历史的见证,同时也是艺术创作素材。伞,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工具之一,它存在于多个朝代,拥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伞的起源在我國古代有各种传说,据《史记》“舜以伞自杆”之说,伞在我国至少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但关于伞的来历却一直众说纷纭。一说:“春秋末年,巧匠鲁班之妻云氏为丈夫送饭,因不堪日洒雨淋,便巧手修竹,劈成细条,用丝相连,再将兽皮蒙于其上,这样便收扰如棍,张开如盖,虽称之为伞。二说:黄帝与蚩尤在涿鹿大战,黄帝的战车上有五彩云气象盖子一样笼罩,遮挡了敌人的水火烟毒,人们得到启发而发明了伞。另外还有:丽人游春,荷叶遮阳之说;樵夫行路,蒲叶挡雨之说等等。
公元前十一世纪时,就有了用帛制成的伞,但只有上等人才能用;显示统治者威严的黄色"华盖伞"据查证是战国时秦穆公最先使用,一直延续到清代;东汉蔡伦发明纸后,就出现了在纸面上涂熟桐油的油纸伞,但那时的伞主要是黄纸做成,这说明我国油纸伞的历史距今2000年左右;唐代,油纸伞广泛在民间使用。这一时期,由于专门用于书画宣纸的出现,出现了专门用宣纸做伞面、书画家在伞面写字绘画的的书画油纸伞。也是这一时期,油纸伞传播至日本、韩国、台湾、南洋等地;宋代广泛使用“绿油伞”,颜色以绿色为主,在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中,热闹的集市上人们用的就是这种“绿油伞”;到了元代,由于棉布的发明,出现了棉布上油的油布伞,据说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回国时,带去了中国的油布伞,欧洲人经过改进,进而发展成了现代意义的折叠伞;元代以后,油布伞一直是我国民间主要的遮雨工具。至清朝末年,雨伞基本都是仅仅从改变伞面材料(油纸 油布)或者是伞杆的材质,来增强雨伞的质量,来延长它的使用寿命。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的不断提高,泾县孤峰油布伞除实用外,更具满足人们旅游纪念、欣赏审美的功能,承载着传统文化融入当代时尚的文化价值。
泾县孤峰雨伞生产历史悠久,与宣纸、宣笔、茶叶并称“泾县四大名优特产”。民间也流传着“章渡的干子,孤峰的伞,黄田的姑娘不用拣”这一俗语。然而曾经辉煌的泾县孤峰油布伞,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动荡起落,已到了趋于失传的窘境,孤峰油布伞选料要求非常高,纯手工制作十分复杂,有分伞骨、伞芦盘、伞柄、伞衣、伞架、装伞衣、熬油、油伞等八大道工序、几十道小工序,制作工具主要有锉刀、锤子、锯子、钻子、缝纫机、剪刀、量尺等,一把油布伞从材料到成品一般需一周左右时间。由于传人稀少,年龄老化,依赖传承人口传心授技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生活现代化的大潮中,泾县孤峰油布伞这一传统工艺精品,受到猛烈冲击,市场需求不大,从业人员减少,长年累月,这一技术,濒临失传,我有很长一段时间,因资金、人力、资源的匮乏,想要改行,但是因为不忍心祖辈的手艺在自己手中失传,咬着牙坚持了下来。
泾县孤峰油布伞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孕育、产于安徽,极富地方文化特色。油布伞以秀丽的安徽景色和新安文化为源流,与徽派匠人的手艺共融同舞。同时,油布伞也是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油布伞制作技艺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油布伞更是我国伞类产品不可或缺的一个品种,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份子,其保护传承亟不可待。如何让泾县孤峰油布伞能够有序的传承发展下去,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着手:
第一,要改变小规模、私人单一的生产方式,加强手工艺者之间的交流,在树立品牌化规模效应的同时,保留每位手工艺者的独特个性,将部分作品从实用性层面转化到艺术性,更加强调视觉欣赏性,改进工艺,包括从材料、手法、造型设计各个方面引入现代科技成果,寻求保留传统与表现现代的完美结合。
第二,培育泾县孤峰油布伞的品牌,就是其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被消费者熟识的品牌,要充分借鉴国际高端设计的理念,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提高泾县孤峰油布伞创作人员的理论和设计水平,培育出既保留历史底蕴又符合 时代需求的标杆品牌。同时借安徽文博会等机会,加大宣传力度,突出标识,组织特色展览和公益活动,强化受众的认同感和亲近感,进一步提高泾县孤峰油布伞的知名度;
第三,改进泾县股份油布伞的营销模式,拓展销售渠道,根据外贸和内销的不同特点,打破传统营销模式的制约,创新销售模式和渠道,可与电子商务等方式进行结合,扩大销售量;
第四,建议政府在文化产业领域,专门设立泾县孤峰油布伞的引导和扶持基金,专门扶持企业进行人才培养、设计创新,拓展市场,延伸品牌渠道,从而使泾县孤峰油布伞产业振兴。
第五,要联合大专院校和研究机构,在徽文化遗产研究领域中,加大对泾县孤峰油布伞的文化内涵和创新设计的研究,特别是新型面料、染织工艺和伞具材料的研发,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帮助企业提升油布伞品质,进而提高经济效益。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传统的油布伞制作工艺中凝结着大量的社会文化信息和民族审美情愫,创新不是个体艺术家或设计师灵感突发,而是知识和文化的传播积累造就的,以文化、创新为核心,运用知识和技术,产出新的价值,使创新灵感在油布伞制作中具有物化的表现。保护油布伞制作工艺,也就是保护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朱于心.西湖绸伞的文化传承与伞面更新设计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