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晨
摘要:艾青,被称为“革命的诗人”,他的诗歌为“五四”之后的新诗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艾青的诗歌具有强大的张力,表现在:一是诗形上,开拓了具有散文美的自由体新诗,不拘泥于固定的诗形,注重内容的真实书写;二是诗情上,选择单纯朴素,来源于生活的意象,从而表达出真挚的时代情感,表达对祖国、对人民质朴而伟大的爱。艾青的诗既反映真实的生活,又有联想、想象和幻想。艾青的诗既是现实的,又是超现实的,在现实的自由与浪漫中展现出无穷的张力。
关键词:艾青诗歌;民族革命时期;张力;艺术特征;意象与情感
前言
上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是艾青所处的年代,社会混沌一片,文学界的无力、浮躁使艾青深感不安。艾青的诗是在“五四”以后新诗取得重大突破的体现。民族解放战争的硝烟四起,艾青从漂泊的“流浪汉”变成了为民族奋斗的“战斗者”。在诗歌上,他将时代精神与诗歌艺术有机融合,他倡导自由体新诗,语言的口语化、散文美,形象思维的运用,推动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走向成熟。艾青在诗歌创作上追求“真、善、美”,“真是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它给予我们对于未来的信赖。善是社会的功利性;善的批判以人民的利益为准则。没有离开特定范畴的人性的美;美是依附在先进人类向上的生活的外形。”(1),他渴求着至真,至善,至美,这也使他的诗歌具有无穷的张力。
一.诗歌艺术特色
“自由体的诗是带有世界性的倾向”(2),但“民族形式始终是民族生活所决定的”(3)。在形式上,艾青吸收国外的印象派表现方法,在内容上写自己民族生活的诗。艾青的诗歌,汲取外国文学艺术的表现手法,运用联想、想象和幻想,与西方象征主义取得一定外在联系;同时,他诗歌书写的是中华大地与人民,与中国古代诗歌也获得一定的内在联系,因此,可以说艾青的诗歌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艾青诗歌在艺术上不被外在的形式所束缚,很少注意诗句的韵脚和字数、行数的严整划一,但是又运用有规律的排比和复沓,在一种变化中求统一。艾青善于书写长诗,叙述是他最常用的手法,但朴素的叙述中不失其诗意。也正是由于自由挥洒的散文美和诗歌语言独特的韵律感使艾青诗歌充满无限的张力。
(一)诗体自由化
在诗形创作上,艾青提倡“自由体”新诗,自由体是相对格律体而言的。艾青认为形式是服务于内容的,离开内容谈形式便成了形式主义。自由体的形式倾向于情感的变化而引起的旋律的变化,而不是“戴着镣铐跳舞”,反对文学艺术的公式化和概念化。因此,形式并不是诗歌的决定性因素,有格律的作品不一定可被称之为诗,因为有诗才产生了格律。诗人对诗作要有自己的思考,要有自己的个性。形式的自由体现在没有固定的诗韵、没有固定的诗节、没有固定的句型、没有固定的字数。
(二)语言口语化
在语言上,艾青提倡生活语言,也是散文语言。诗和散文是两种不同的题材,但是散文来源于生活,最好的散文语言也可以称为诗的语言。“口语是美的,它存在于人的日常生活里。它富有人间味。它使我们感到无比的亲切。而中口语是最散文的。”(4)艾青坚持用口语来写诗,生活的语言才是最生动最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艾青总是用最浅显最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表达最深刻的思想。
(三)内容生活化
“诗人必须说真话”,人人都喜欢听真话,讨厌听假话。诗人创造更是如此。诗人的创作要遵从自己的内心,如果连自己都打动不了,如何去打动别人。这种丰富而又真挚的感受正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诗人创作的源泉,“生活积累越丰富,创作越自由。”如《乞丐》中,有这样一段生活剪影:“在北方/乞丐用固执的眼凝视着你/看你在吃任何食物/和你用指甲剔牙的样子”(《乞丐》),在那样一个饥荒的年代,诗人将乞丐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同时反映出了时代的动荡不安。生活即时代,艾青始终用双眼观察着世界,用心灵理解着世界,用文字呈现着世界。
二.诗歌意象与情感
艾青诗歌的张力体现在他意象的集中与情感的表达上。艾青从小热爱绘画,他有着独特的方式去感受世界,他的诗作如印象派画家一般,充斥着独特的色调与光彩。在《当黎明穿上了白衣》中,诗人描绘了紫蓝的林子,青灰的山,绿的草原,微黄的灯光。艾青说:“一首诗里面……没有色调,没有光彩,没有形象——艺术的生命在哪里呢?”(5)艾青的诗歌注重感觉和感受,也就是捕捉灵感。诗人对事物应有敏锐的感知,对社会、对人民的关注,始终保持一颗热忱的“赤子之心”。他的诗让我们饱受经霜的土地与人民取得了鲜血与肉体的联系。艾青提倡形象思维,将抽象的诗情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审美意象,如《火把》中的“火把大型游行的场景”,《吹号者》中的“吹号者”,每一首诗,每一个意象,甚至每一束光,每一种色彩都凝聚着诗人独特的情感和感受。
土地——土地是黄色的,是紫色的,是暗沉忧郁的色调。《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呈给黄土地下紫色的灵魂”(《大堰河——我的保姆》)。灰冷的土地表现着艾青对中国农村的关注,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对广大底层劳动者命运的探索。艾青出生在一个封建地主家庭,他却被一个善良朴实而不幸的农村妇女哺育长大,她甚至失去了自己的孩子,用自己的乳汁哺育艾青。艾青写下来讴歌自己心中的真正的母亲,同时也表达对成千上万的农村劳动者的关注,对不公道的世界的诅咒,讽刺和批判了农村封建落后的地主阶级。他写下《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中国的路,是如此地崎岖,是如此地泥泞呀”(《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这是“土地——农民”的苦楚。艾青扎根在土地上,艾青为农民写诗,他为土地、为农民歌唱、奋斗。“我们曾经死了的大地,在明朗的天空下已经复活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随着历史的推进,农民终会翻身解放。
同时,“土地”还象征着诗人对我们的祖国,对我们的土地,我们的民族,深沉而热烈的爱。“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爱这土地》)此诗写于一九三八年,在抗日战争的炮火中,艾青四处漂泊流浪,他看到我们辽阔的土地满目疮痍,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会为祖国嘶吼,即便献出了生命,连羽毛“我”也要腐烂在土地里面,也要深深扎根在我们祖国大地上,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忠贞不屈、至死不渝的愛。这种情感真挚、朴素而动人,这种情感扎根于祖国的土壤,体现了民族生命与时代精神的融合。“北方是悲哀的”,然而他却深深地爱着这悲哀的北国啊,“我爱这悲哀的国土,荒漠也引起我的崇敬——我看见我们的祖先带领了羊群吹着笳笛,沉浸在这大漠的黄昏里”(《北方》),我们的土地是“悲哀”的,但他有着雄厚的历史,有着生生不息的坚韧,这也象征着我们伟大的民族品格和民族气魄。
太阳——太阳是金黄的、通红的、浅黄的、浅蓝的,是温柔明丽的色调,它向着光明与希望,象征着我们的祖国终会冲破艰难险阻迎来黎明的曙光,象征着生命之火熊熊燃烧,永不熄灭。《向太阳》全诗一共九节,诗人在叙述中表达着对光明的不懈追求。昨日在牢房里渴望着太阳,“太阳出来了”,今日奔向太阳,“我对我所看见/所听见//感到从未有过的宽怀与热爱/我甚至想在这光明的际会中死去”(《向太阳》)。《给太阳》《太阳的话》也同样体现着诗人对国家和民族的信念与信心。“在那号角滑溜的铜皮上,映出了死者的血和他慘白的面容”也映出永远奔跑,战斗不止的人们,“而太阳,太阳使那号角射出闪闪的光芒……”(《吹号者》),吹号者的命运是悲苦的,吹号者的脸常常是苍黄的,但吹号者更是渴望光明的,他们以昂扬的姿态迎接战斗,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太阳穿过黑暗喷薄欲出,正在经受苦难的人们会战胜黑暗,迎接光明。和太阳一样,黎明、火把、春天等意象也都象征着人们对光明的渴望,象征着生命,表达着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如果说郭沫若的太阳与五四精神,与现代人格接轨,那么艾青的太阳则是诗人的内心世界,也是民族精神世界,是现实的世界,也是理想化的超现实世界。
在那个悲壮而动荡的时代,每一个意象都是诗人内心的自白,艾青表现出了“忧郁的诗情”。面对着我们饱受风霜的土地和人民,面对着诗坛的落寞、人们对战争盲目地乐观,他悲愤;他看到了祖国大地的贫瘠,看到农民百姓的哀痛。他的忧郁悲愤中铭刻着诗人对祖国,对民族,对人民的热烈而深沉的爱,同时,也表现着对生命,生活的探索与关注。他的诗与祖国、与人民取得了血肉联系。诗情是忧郁的,但不是消沉、消极的。艾青的诗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自由融合,既现实也理想。艾青以赤子之心的火热情感,表达了对民族胜利的坚定信念,表达了对为民族解放而不惜献出生命的战士们的真情讴歌。在那个冰冷的时代,一首首激奋人心的诗歌温暖着战士的心,人民的心,祖国母亲的心。诗人自己也说过:“把忧郁看作一种力”。忧郁使他的诗中有忧患意识,有爱国之情,有战斗精神,也有生与死的考量。
三.诗歌现代价值
“以自己诚挚的心沉浸在万人的悲欢、憎爱与愿望当中。他们(这时代的诗人们)的创作意欲是伸展在人类的向着明日出发的愿望面前的。唯有不拂逆这人类的共同意志的诗人,才会被今日的人类所崇敬,被明日的人类所追怀。”(6)(艾青的成就不仅仅在于他开创了具有散文美的自由体诗,更在于艾青的诗注重大感觉的抒发,他立足于时代,立足于祖国,立足于人民。在战火纷飞的时代,诗人关注民生,关注祖国,他的诗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力量,给人以战胜苦难的勇气。艾青的诗作和诗论所体现的艺术表现和时代精神,是中国诗人乃至文人一笔宝贵的财富,对后人具有借鉴和昭示作用。牛汉这样评价艾青的诗歌:“在中国新诗发展的历史当中,艾青是一个大形象。这是因为他和他的诗凝聚着并形成了一种近似大自然的气象和氛围。这是因为他和他的诗,始终生息在一个悲壮而动荡的伟大时代,与民族的土地的忧患和欢欣血肉相连。”(7)读艾青的诗作,品艾青的为人,我们会为那怀着深切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胸怀所震撼,他眼中有祖国和人民,胸中有爱与热忱,他启示我们,我们的民族历经沧桑,但终会走出黑暗,走向光明。
转眼当下,作为文学人的我们,我们所关注的文学是否也应投射到我们的祖国,我们的人民。现世安稳,我们生活得幸福快乐。但我们不能因此就掉以轻心,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烦恼。我们总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但是我们永远不要忘了我们是中国人,我们流着华夏民族的红色血液。艾青用他的诗歌告诉我们,我们爱我们的祖国母亲,不单是因为他的繁荣富强而爱她,还是因为她曾经饱经风霜,满目疮痍,而更加珍惜爱护她。我们的文学,我们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血脉。一个真正的文学人,应深深扎根在我们的土地上,为华夏大地书写新的篇章。
结语
诗的辞藻,要朴素;诗的意象,要单纯;诗的主题,要集中;诗的语言,要明快。对于长诗的驾驭,在那个年代,艾青是首屈一指的。他自由体的形式,散文美的韵律,单纯质朴的意象,情真意切的诗情,都为我们诉说着时代的风云。
艾青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个诗人应具备的品德,我想不仅仅是诗人,还有所有的文学人。心怀赤诚之心,书写人民的喜与悲,抒发爱国之志,歌唱时代之歌。对于艾青诗歌的研究,不会局限在民族革命时期,他的一生,他所经历的苦难以及后来的诗作都值得我们去研究。
注释:
艾青:《诗论》,《诗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71页。
艾青:《和诗歌爱好者谈诗》,《诗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5页。
艾青:《诗的形式问题》,《诗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99页。
艾青:《诗的散文美》,《诗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54页。
《诗论掇拾》(一),《艾青全集》第3卷,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48页。
艾青:《诗与时代》,《诗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57页。
牛汉:《艾青名作赏析·序》,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年版,第7页。
参考文献:
[1]艾青,《诗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2]艾青,《艾青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3]龙泉明,《中国新诗的现代性》,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王泽龙,《走向融合与开放:艾青诗歌意象艺术的探索》,《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第46卷第1期
[5]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