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子超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曾子讲“止于至善”之前专门讲“止”。先引《诗经·商颂·玄鸟》两句诗:邦国都城周围方圆千里,都是民眾居住的地方。——这是说民之止。再引《诗经·小雅·绵蛮》诗句:啼声婉转的黄鸟,停歇在山丘一角。——这是说鸟之止。又引孔子的话:关于停止,黄鸟都知道所止之处,难道人还不如鸟吗?
孔子、曾子讲“止”,强调的是,人身与人心都不能漂泊不定,必须有止,而且应该“知其所止”,自觉地选择。
接下来,曾子讲“止于至善”。还是先引《诗经·大雅·文王》的两句诗:端庄威严的文王啊,光明正大,立身于恭敬!(於,音乌,表赞美的叹词。)然后,以“敬止”为话头,连下五个断语:做君主的,要止于仁,做到仁爱;做臣属的,要止于敬,做到恭敬;做儿子的,要止于孝,做到孝顺;做父亲的,要止于慈,做到慈爱;与他人交往,要止于信,做到诚实守信。
“止于至善”内涵深广,曾子择要而言,列举人的五种基本社会身份,指明人们都应该具备善的品质,做好与自己身份相符的个性化的道德实践。
今人观之,至善永远是进行时,也就是说,世间没有绝对完成的至善,只有相对达到的至善,或者套用流行说法,没有至善,只有更善。
(来源:新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