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翠山(深圳市龙岗区第二人民医院 深圳 518112)
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水平长期控制不佳常引起多种病发症,包括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以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等,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者可导致残疾甚至死亡[1]。目前临床上针对DPN的治疗主要包括控制血糖、改善神经末梢循环、抗氧化应激等[2]。依帕司他和甲钴胺均为临床上使用率较高的治疗DPN的药物,对DPN均有一定疗效,但对二者联合用药报道较为少见。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9月—2019年9月于我院内分泌科诊治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共4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龄44~83岁,平均年龄(57.45±11.71)岁;糖尿病病程 3~15年,平均病程(7.53±1.53)年;DPN 病程 1~11年,DPN 平均病程(4.65±1.27)年;入院时随机血糖(12.89±2.55)mmol/L,入院时糖化血红蛋白(7.75±1.95)%。观察组:男性15例,女性5例;年龄43~72岁,平均年龄(53.35±7.64)岁;糖尿病病程 2~15年,平均病程(8.23±1.29)年;DPN 病程 0.8~12年,DPN 平均病程(4.95±1.07)年;入院时随机血糖(13.06±2.48)mmol/L,入院时糖化血红蛋白(7.94±1.77)%。两组的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DPN病程等基本情况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对比性。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3]:纳入标准:①年龄在28~77岁之间;②确诊为DPN患者;③无其他原因导致的周围神经变病。排除标准:①严重脏器疾病、恶性肿瘤;②精神障碍或沟通障碍;③药物过敏者。
1.3 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胰岛素强化治疗(甘精胰岛素+门冬胰岛素)联合甲钴胺(江苏迪赛诺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 H20052564,0.5 mg/片)治疗,0.5 mg/次,3 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依帕司他(扬子江药业南京海陵,批准文号:国药准字 H20040012,50 mg/片)治疗,50 mg/次,3 次/d;两组均于治疗30 d后进行效果评价。
1.4 观察指标:(1)记录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的密歇根神经病变评分(MNSI),包括症状问卷(15个问题,其中第4题和第10题不计分,其余问题各1分,总分13分)和体征检查(4个项目:足外观、足溃疡、踝反射、拇趾振动觉,共8分)[4]。(2)应用肌电图测定治疗前后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的感觉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3)比较两组治疗后的治疗效果。评价标准[5]:①显效:临床表现基本消失,运动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恢复正常;②有效:临床表现减轻,运动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恢复50%以上;③无效:临床表现无减轻,运动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恢复不到50%。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 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治疗前后MNSI评分(症状、体征)比较: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神经症状及体征评分下降,且观察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MNSI评分(症状、体征)比较(±s,分)
表1 两组治疗前后MNSI评分(症状、体征)比较(±s,分)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与对照组相比,#P<0.05。
组别 神经症状评分 神经体征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20) 6.56±1.03 2.97±0.45*# 3.42±0.79 1.17±0.67*#对照组(n=20) 6.73±1.15 4.38±0.87* 3.86±0.66 2.39±0.82*
2.2 两组治疗前后感觉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比较: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的感觉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均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表3。
表2 两组治疗前后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比较(±s,m/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比较(±s,m/s)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与对照组相比,#P<0.05。
组别 正中神经 腓总神经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20) 31.82±3.44 61.23±4.96*# 30.87±3.18 60.88±5.81*#对照组(n=20) 30.95±3.87 45.71±5.03* 30.59±3.24 48.42±5.12*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比较(±s,m/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比较(±s,m/s)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与对照组相比,#P<0.05。
组别 正中神经 腓总神经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20) 30.26±3.47 63.35±5.16*# 30.69±3.06 58.15±5.11*#对照组(n=20) 30.61±3.78 47.39±5.34* 30.05±3.15 44.63±4.92*
2.3 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与对照相比,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提高(P<0.05),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n(%)]
目前的研究表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原因主要是糖尿病患者持续高血糖水平,血管性缺血缺氧以及神经生长因子缺乏;其发病机制主要是糖尿病时,体内葡萄糖过剩,激活多元醇旁路代谢途径,产生山梨醇、果糖,其大量堆积导致生理性异常,进而引起神经细胞水肿、坏死、传导速度慢等现象,最终导致DPN的发生[6]。故在治疗时应积极控制血糖、改善神经营养、抑制多元醇旁路代谢途径的激活。
本研究使用依帕司他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探讨其对患者症状与体征、神经传导速度以及总体治疗效果的影响,为临床提供更多选择依据。本文结果表明,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神经症状及体征评分下降,且观察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的感觉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均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提高。这些结果的产生主要考虑是胰岛素可以有效地控制血糖升高,减少体内葡萄糖的堆积,改善血糖情况;甲钴胺是一种内源性的辅酶B12,对损伤的髓鞘、运输功能障碍的突出均有修复作用,可提高神经传导速度,但长期服用,效果减退,有效时间缩短[7]。依帕司他是一种醛糖还原酶抑制剂,可以抑制多元醇旁路代谢途径的激活以及氧化应激反应,逆转神经水肿、坏死的同时也可以起到加快周围神经传导的作用[8]。故甲钴胺与依帕司他联合应用,可以发挥协同作用,对DPN患者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依帕司他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效果佳,对症状、体征改善明显,恢复周围神经传导速度效果好,建议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