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丽袁圣亮唐建华*(.东莞市长安医院东莞5384;.高州市人民医院高州5500)
慢性骨髓炎是骨外科治疗非常困难的一种后遗症,发病机制复杂,容易复发,可造成肢体骨不连、骨骼严重缺损等严重后遗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运动功能。在慢性骨髓炎的治疗方面,目前仍然以外科手术治疗为主的病灶清除及抗菌治疗为主,经典的治疗方法是采用病灶清除闭合冲洗吸引和带蒂肌瓣填塞。目前对慢性骨髓炎的治疗仍存在周期较长、容易复发、治疗费用较高的问题。本研究旨在探索一种综合性治疗方法,采用唑来膦酸钠辅助外科闭合冲洗吸引及抗生素治疗慢性骨髓炎。
1.1 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15年4月—2019年4月收治50例慢性骨髓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3例,男性18例,女性5例;年龄 17~91岁,平均年龄(50.74±21.09)岁。对照组27例,男性22例,女性5例;年龄12~89岁,平均年龄(51.30±19.02)岁。各组依照X线诊断分型方法分为3级[1]:轻度(恢复型)、中度(增殖型和稳定型)、重度(破坏进展型和死骨形成型)。观察组轻度 0例,中度15例,中度8例;对照组轻度0例,中度18例,重度9例。两组年龄、分型构成比及性别构成无明显差异(P>0.005)。两组均签署手术同意书及研究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两组由同一个医疗组完成所有治疗,治疗方案:观察组采取唑来膦酸钠辅助外科闭合冲洗负压引流及抗生素治疗,唑来膦酸钠为国产(正大天晴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2004134,规格:100 mL:5 mg),1 次/月,1 瓶/次,疗程 6个月,滴注前嘱饮用开水约2 L及静脉滴注生理盐水500 mL,并辅以营养骨质的钙剂、多肽等;对照组采取外科闭合冲洗及负压引流、抗生素抗菌治疗,并辅以营养骨质的钙剂、多肽等治疗。
1.3 观察指标:对比两组住院治疗时间(d);比较两组局部疼痛缓解情况,实施 VAS(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定治疗后疼痛情况。VAS评分疼痛评分值为0~10分,依据视觉估值,分值越高表示疼痛的感觉越显著。两组依据影像学改变(治疗后1月、3月、6月)比较两组临床骨破坏愈合的骨愈合率。
1.4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 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住院时间比较:如表1所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82,P<0.05),观察组骨质改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13,P<0.05)。
表1 两组住院天数及骨质改善情况(±s)
表1 两组住院天数及骨质改善情况(±s)
组别 住院时间(d) 骨愈合率(%)观察组对照组t/χ2 P 46.35±8.05 62.22±13.34-4.982 0.02 100.00 70.37 8.113 0.004
2.2 两组治疗期间骨痛的对比情况:如表2所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治疗后VAS评分情况(±s,分)
表2 两组治疗后VAS评分情况(±s,分)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1月 治疗后3月 治疗后6月观察组对照组χ2 P 8.17±0.98 7.67±1.07 3.423 0.064 4.22±0.74 5.96±1.13 24.540 0.000 2.17±0.58 4.74±0.98 37.687 0.000 0.39±0.72 1.33±1.54 4.706 0.30
治疗慢性骨髓炎的关键是控制炎症,主要措施是消灭病原菌及清理炎症组织。临床中消灭病原菌依然以足量、联合抗生素全身应用为主,有时辅以局部抗生素应用,由于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存在滥用抗生素因素,致使耐药菌株的数量不断增加,以致凭单纯抗菌药物或手术干预很难治愈慢性骨髓炎或炎症复发[2]。因此,更有效控制感染、复发以及保护骨组织结构,并促使骨组织修复、改善机体免疫能力,是当前需要研究并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采取外科手术及闭合负压引流治疗措施减轻炎症反应,提高抗菌药物的抗菌、灭菌能力,是治疗慢性骨髓炎的关键措施,效果显著。在骨组织修复方面仍存在一定困难,病灶清除必然对骨组织造成一定的破坏,以及感染对骨质的破坏,增加了骨组织修复困难。因此,对慢性骨髓炎的治疗,怎样防止骨组织的破坏、丢失及怎样促进骨组织的修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唑来膦酸钠是临床上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常见药物,为第三代双磷酸盐制剂,也是目前抑制骨吸收最强的药物[3],独特的咪唑环结构,能迅速分布于骨骼,并在高骨转化的部位优先聚集,抑制该部位骨吸收,主要药理机制是抑制破骨细胞活性,进而诱使消亡避免骨吸收[4-5]。T淋巴细胞是骨髓中调节骨重建的关键免疫细胞,有研究发现唑来膦酸钠对骨吸收的抑制作用可能与T淋巴细胞作用有关[6]。T淋巴细胞能够影响破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唑来膦酸钠最早主要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注射型唑来膦酸钠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可缓解骨痛,提高骨密度,改善生活质量,并能降低骨折发生率,在临床上起到非常好的效果[7-9]。在原发性骨肿瘤及转移性骨肿瘤治疗方面效果也非常明显[10-13],主要体现在保护骨的质量和缓解疼痛方面,主要作用机制是:抑制破骨细胞的前体细胞转化为成熟的破骨细胞;阻挡破骨细胞破坏骨质;抑制破骨细胞活性,诱导破骨细胞凋亡;抑制破骨细胞合成并释放前列腺素等炎性介质[14]。
唑来膦酸钠用于辅助治疗慢性骨髓炎报道较少。本研究发现唑来膦酸钠在慢性骨髓炎治疗局部骨痛方面效果比较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抑制破骨细胞合成并释放前列腺素等疼痛和炎性介质有关[14],在行病灶清除后,缓解疼痛的治疗效果更为明显。在抑制骨破坏、调节骨重建方面效果也较明显(如图1),在治疗3个月后,影像学表现可见观察组骨质明显改善,炎症硬化带逐渐消失,骨小梁规则,治疗后6个月骨愈合率达100%,表明唑来膦酸钠对骨质的保护及修复具有很大作用,较对照组明显缩短了住院时间(P<0.05)。
综上所述,慢性骨髓炎发病机制复杂,其病理及免疫机理复杂,单一治疗效果欠佳,综合治疗措施是必不可少的,本研究仍需多中心大数据研究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