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碧野,周成林,郭 玮
自主动作(voluntary action),是指具有明确目的性的动作,它是人类生存与生活的基础[1-3],也是体育活动的基础成分[4],每个自主动作都对应着一个特定的效果[1-2],如按下按钮后灯亮,灯亮了就是这个自主动作的对应效果。与之相对的概念是非自主动作(involuntary action),其不具有目的性,动作的执行不会产生特定的效果,甚至自己都意识不到曾做过该动作。个体通过执行自主动作产生特定的效果与环境进行交互,这些效果通过感知系统被个体觉察[5]。因此,有学者推测,自主动作对感知加工可能存在一定影响。S.O.ALIU 等[6-9]证明了这种影响的存在,并将其称为自主动作引起的感知衰减,其表现为个体对自主动作对应的效果感知发生衰减,这种衰减具有特异性,不是普遍的衰减,只针对自主动作的效果发生衰减。从进化的角度考虑,如果个体具有某种特性,它应该是对个体生存具有积极的意义,但自主动作可以导致感知衰减,其对于人类有何种意义尚不明确。
为了探索其积极作用,应该首先从其机制中进行探寻。在自主动作引起感知衰减的机制中,预激活(pre-activation)假说被最广泛地接受,其最初由学者基于fMRI的研究结果提出[10-11],它对自主动作引起感知衰减的成因进行推测,其主要观点为:自主动作的神经产生指令的同时,一个预测动作效果的传出副本(efference copy)也会生成,比较器(comparator)会将预期效果和实际情况对比,以保障自主动作的顺利执行[7,12]。传出副本会导致相关感知系统的预先激活(见图1),感知系统的预激活意味着相应的神经活动增强。若将个体对效果的探测加工视为信号检测过程[13-14],神经的自发活动就是该加工过程的噪音,这种预先增强的神经活动就可以被视为噪音的增大。增大的噪音会最终导致感知衰减[15]。
图1 预激活假说示意图Figur1 Sketch Map of Pre-activation Hypothesis
根据预激活假说[10-11],如果个体执行的动作和效果没有关系,即在非自主动作条件下进行动作,此时对效果的感知不会有额外影响,个体内部表征达到反应标准,即探测到效果出现,其所需时间为t1;如果个体执行的动作和效果是对应的,即在自主动作条件下执行动作,此时个体对效果的感知发生预激活,探测到效果出现的时间为t2,t2 将会小于t1(见图2)。据此,可以推出本研究第1 个假设:自主动作可以提升对目标觉察的速度。
图2 自主动作加速对目标觉察的示意图Figure 2 Sketch Map of Target Detection Speed Acceleration by Voluntary Action
上述情形中,只存在一组自主动作和效果的对应关系,个体进行探测加工。当存在2 组以上的对应关系,个体需要进行辨别加工,此时自主动作会对辨别加工产生的影响尚不明确。根据信号检测论的两维模型[13],辨别任务依靠2 组神经群之间的竞争,结合预激活假说,当自主动作执行时,其效果对应的神经群得到预激活。假设S1、S2分别代表个体对2个效果的特异性表征,d1 代表无预激活情况下两者的“感知距离”,如一个效果(S2)发生预激活,则“感知距离”由d1变为d2,即预激活导致两者之间的“感知距离”增大(见图3)。据此,提出本研究的第2个假设:自主动作可以提升对不同效果的辨别能力。近年来,在研究自主动作对感知影响的研究中,研究者普遍达成需要排除预判因素潜在影响的共识,通常在研究中增加一般线索提示条件作为控制条件[9]。本研究将借鉴此设置对预判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控制。
图3 自主动作中的辨别任务的两维模型[13]Figure3 Two Dimensions Model of Discrimination Task in Voluntary Action
综上,本研究基于预激活假说与信号检测论,通过行为学实验,对自主动作如何影响感知加工进行探索。研究总假设:自主动作可以加快对动作效果的探测速度;自主动作可以提高个体对不同动作效果的辨别力。
本实验基于预激活假说和信号检测论,通过单因素组内设计,对自主动作可以加速个体对效果探测速度的假设进行验证。
1.2.1 被 试 本实验共招募20 名被试,其中男生9 人,女生11 人,年龄为(20.4±1.3)岁。所有被试均为上海体育学院运动人体专业本科生(无任何运动训练经验),没有参加过任何相关实验,视力或者矫正视力正常,未报告有神经系统疾病或精神疾病,右利手。禁止被试在实验前24 h摄入咖啡因或酒精。在实验结束后,为被试提供适当现金报酬。
1.2.2 实验材料 本实验的主要刺激材料为一组由100个灰色圆点构成的随机动点(random dot kinematogram,RDK),其物理参数设定同前人研究[9]一致,动点的颜色为RGB[100,100,100],半径为2个像素。RDK会随机分布在屏幕中心直径200像素的圆形区域内,其中有固定比例为P的动点向上运动,其余动点运动方向由程序随机生成。所有动点一旦开始运动,该试次中方向不再变化,动点速度为50 像素/s,运动持续100 ms。P值越接近1,则向上运动的点越多;P值越接近0,则运动方向完全随机的点越多。P值由被试各自通过参数评定测试确定。在参数评定测试中,被试需要对当前RDK当中是否存在运动方向一致向上动点做出判断,通过按键进行结果报告,“m”键代表存在,“n”键代表不存在。P值越小,判断难度越大。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天花板或地板效应,将每个被试的正确率控制在70%~80%。参数评定程序以每20试次计为1个单元,计算1次正确率,若小于70,则增大P值;若大于80,则减小P值;其余情况P值不变。P值每次调整0.05,直至被试在3个计算单元内P值都不需要调整,结束程序并输出当时的P值,用以后续测试参数设置。最终,被试P值最小为0.4,最大为0.65,均数为0.56,标准差为0.059。
1.2.3 实验任务 实验1的任务包含2个部分:(1)自主动作部分用以探索自主动作是否可以加速对目标探测速度;(2)非自主动作部分用以探索单纯的线索提示下对目标的探测速度。以上每个部分当中,都各自包含1个学习阶段和1个测试阶段,整体流程见图4。
图4 实验1流程图Figure4 Procedure of Experiment 1
在自主动作部分,学习阶段用以帮助被试掌握一个自主动作机器对应的效果。实验进行单盲控制,被试不知道学习阶段的真正目的,而是被告知需要学习对1 s 时间长度判断进行学习,而实际上本阶段是进行自主动作和效果对应关系的学习。具体而言,每个试次以1 个呈现在屏幕中心的黑色圆点作为开始信号,被试觉得从开始信号开始,时长恰好为1 s的时候,用左手食指立即按下“x”键进行报告。在按键报告50 ms 后,1 组RDK 出现在屏幕规定区域内,其中90%的动点一致向上运动。为了让被试更加确信自己是在学习对时长的估计,被试的按键与1 s的误差要小于200 ms,否则该试次视为无效,一旦判断为无效试次后,测试程序再添加1个学习试次。
测试阶段同学习阶段类似,每个试次以1 个屏幕中心出现的黑色圆点开始,被试需要在0.5~2 s内按“x”键报告估计的1 s的时长,超出该时间范围标记为无效试次。一旦判定为无效试次,测试程序会增加1 个新的试次,以保证每个block 内完成40个有效试次。RDK在被试按键50 ms后出现,被试需要判断其中是否存在运动方向一致的1 组动点。如果存在,需用右手食指快速按下“n”键,如果不存在则无需按键。
非自主动作部分也包含学习和测试阶段。被试在学习阶段掌握线索提示和RDK 一致运动的对应关系。每个试次开始于1个黑色圆点,RDK在随机0.8~1.2 s出现,其中90%动点运动方向一致向上。在测试阶段,RDK出现在黑色圆点呈现的0.8~1.2 s 内,被试要通过右手食指按“n”键报告其中是否存在运动方向一致向上的1组动点。一致向上运动的动点的比例P由实验前的参数评定测试确定。
1.2.4 实验设备与流程 本实验中的视觉刺激呈现由1台分辨率为1 920×1 080的23寸AOC显示器完成,其刷新率为144 Hz,响应时小于1 ms,显卡为AMD 公司的RX470。实验程序的实现和数据采集通过运行于Matlab(2016b)平台上的Psychtoolbox 3.0工具箱完成。
所有被试均在各自约定的时间准时参加实验。被试自行阅读知情同意书后,充分了解实验内容并签字确认。随后,主试对必要内容进行口头讲解,被试需要按照要求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被试端坐于显示器前,眼睛与显示器中心平行,距离显示器1.2 m。在测试阶段,主试通过指导语强调按键速度要尽可能快。
为了确保被试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将注意力保持在RDK上,学习程序中设置了少量特殊试次,平均20个试次中出现1次特殊试次。在特殊试次中,RDK中的全部动点将变成红色,被试必须在变红的400 ms内按空格键,否则程序将自动增加1个特殊试次和额外10个普通试次。2个部分的学习阶段均有3个block,每个block中包含40个普通试次和相应的特殊试次。在每个部分的学习阶段完成后,随即开始相应的测试阶段,测试阶段由2 个block组成。整个实验约持续30 min。为了减少疲劳对实验的潜在影响,被试在每个block之间可以选择进行适当休息。
1.2.5 数据的采集与分析 行为学数据通过运行于matlab 平台的Psychtoolbox 3.0 工具箱完成。主试编写的实验程序在每个被试完成测试后,自动剔除反应时中的极端值(3个标准差以外),并将该试次剔除正确率分析,随后输出校正后的数据。采用相关样本的T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本实验采用单因素组内设计,自变量为自主动作是否存在,共分为自主动作和非自主动作2 个水平。被试在自主动作条件下,反应时为(406.2±59.3)ms,在非自主动作条件下为(435.6±59.5)ms,差异显著(t=-2.536,P<0.05,Cohen'sd=0.49)。被试在自主动作和非自主动作条件下正确率分别为0.83±0.07和0.82±0.07,均符合正态分布,两者差异不显著(t=0.058,P=0.954)(见图5)。
图5 2种条件下被试的反应时和正确率Figure5 The Reaction Time and Accuracy of Participants in Two Conditions
由以上结果可以知,当存在一个自主动作及其对应的效果时,执行自主动作可以加速对效果的觉察速度。
基于辨别任务的两维模型与信号检测论[13-14],可以得到如下假设:自主动作可以提升个体对不同动作效果的辨别力,一般的线索提示不具有该效果。
2.2.1 被 试 同实验1。实验1的被试在实验1完成后,同主试约定时间进行实验2,该时间至少在参与实验1 24 h后。所有参加实验1的被试均参加了实验2。
2.2.2 实验材料 实验材料与实验1相同。
2.2.3 实验设计 本实验包含2个部分:(1)自主动作部分采用单因素组内设计,自变量为自主动作和效果的一致性(一致、不一致),因变量为被试的辨别力d'、反应标准c、反应准确率和反应时;(2)线索提示部分同样采用单因素组内设计,自变量为线索提示的有效性(有效、无效),因变量同样为辨别力d'、反应标准c、反应准确率和反应时。
2.2.4 实验任务 本实验任务分为自主动作部分和线索提示部分,每个部分各自包含学习阶段和测试阶段,2 个部分分别进行。
在自主动作部分,学习阶段用以帮助被试掌握自主动作和效果的对应关系。该阶段依然采用类似实验1 中的单盲控制,被试将左手的中指与食指分别放在“x”和“z”键上,进行估计1 s时长的任务,随意选择按键进行报告,2 种按键的数量要接近。按键后会出现2种可能效果:RDK中90%的动点向上或向下。2种效果分别对应2 个按键动作,对应关系在所有被试间平衡。有效按键的时间范围与实验1相同。
自主动作部分的测试阶段类似于实验1 的测试阶段,不同之处在于:(1)被试自主动作按键有2 个,分别对应2 个效果;(2)按键后的效果与学习阶段掌握的对应效果仅在50%试次中一致,另外50%试次中不一致;(3)被试需要判断一致运动方向是向上还是向下。被试通过右手食指和中指按“n”和“m”键进行报告。按键与答案的对应关系在被试间进行平衡匹配,防止产生额外的干扰。自主动作部流程见图6。
图6 实验2自主动作部分流程图Figure6 Procedure of Voluntary Action Condition in Experiment 2
在线索提示部分,同样包括学习阶段和测试阶段(见图7)。学习阶段通过红色或蓝色圆点来“触发”RDK出现,被试不要按键,除此以外均和自主动作部分一致;在测试阶段,被试同样不需要按键触发RDK,只需判断动点一致运动的方向是向上还是向下。其他设置均与自主动作部分相同。
图7 实验2线索提示部分流程图Figure7 Procedure of Cue Condition in Experiment 2
2.2.5 实验设备与流程 实验设备同实验1。在自主动作部分,每10 个试次,主试会提示其2 个按键的数量,以帮助其控制整体按键数量接近。为了保证对效果的注意,本部分同样设置了特殊试次,其设置与惩罚手段均与实验1 相同。被试需要完成3 个block 的学习,每个block 需要包含40 个有效试次。被试在2 个部分之间可以进行充分休息,在每个block 之间可以进行适当休息。所有被试均先完成自主动动作部分,随后进行线索提示部分。被试共需约1 h 完成实验2 全部内容。
2.2.6 数据的采集与分析 本实验数据采集平台同实验1。考虑到对2 个信号进行辨别,辨别力d'不再是对信号和噪音的辨别能力,而是对2 个信号的分辨能力,为了方便计算,将其中向上定义为“信号”,向下则定义为“噪音”。计算如下:辨别力d'=Z击中-Z虚惊,反应标准其中Z1为低强度刺激时的正确拒斥概率的Z值。被试击中率为100%的情况下,将击中率修正为其中N为最大可能虚惊数[16],以保证Z击中可以计算。本实验分成2 个部分,对被试的正确率、反应时、反应标准c和辨别力d'4 个因变量分别进行相关样本的T检验。
2.3.1 自主动作部分 本实验中,被试需要在2 种条件下对自主动作的效果进行辨别,一种为自主动作和效果一致的条件,另一种是不一致的条件。在2 种条件下,被试辨别力d'差异显著(t=2.30,P<0.05,Cohen'sd=0.33),反应标准c 差异不显著(t=-1.07,P=0.3),反应的正确率差异显著(t=2.28,P<0.05,Cohen'sd=0.36),反应时差异不显著(t=-0.81,P=0.43)(见表1)。因此,被试对自主动作对应效果的辨别能力更强。
表1 被试反应结果表(M±SD)Table1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rticipants’reaction.
2.3.2 线索提示部分 本测试阶段中,刺激和线索提示的对应关系可能同学习阶段的对应法则一致,也可能不一致。对2 种情况下的行为结果(见表2)进行T检验发现:在信号检测论指标上,被试在2 种条件下的辨别力d'差异不显著(t=0.21,P=0.837),反应标准c差异也不显著(t=1.544,P=0.14),被试反应的正确率差异不显著(t=0.36,P=0.72),反应时差异也不显著(t=-0.523,P=0.61)。
表2 被试反应结果表(M±SD)Table2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rticipants’reaction.
由以上结果可知,自主动作可以增强对不同效果的辨别能力,单独进行预判加工无法产生该效益。
已有研究证明了自主动作可以引起感知衰减,这些衰减现象在众多感知觉加工上都已经得到证实[7-9,17-22]。但是,从生物进化的角度考虑,这些衰减应该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根据预激活假说,自主动作可以引起动作效果表征的预先激活,这些激活一方面导致了感知衰减的发生;另一方面,结合信号检测论,预激活可以缩短内部表征强度从基线上升到反应标准所需的时间,从而导致加速对刺激的探测过程。
实验1的结果证实了上述的推测。在执行自主动作的条件下,被试的反应时更短,说明其对目标探测的速度获得了提升。在使用类似任务的研究中,通常都结合信号检测论对结果进行分析[9,23-26]。信号检测论最常见的指标为辨别力d'和反应标准c,但是实验1 的结果分析没有使用这些指标,并非因为这些指标无法获取,而是这些指标对于本实验的意义有限,且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导。辨别力d'和反应标准c代表个体对信号与噪音的辨别能力和反应的标准,计算需要依靠个体在实验中的行为数据。在实验1中,主试对反应速度进行着重强调,被试在过度重视反应速度的情况下,“虚惊”(false alarm)必然会增多。但这种增多的“虚惊”反应并不是由于对信号发生了错误的觉察而产生的,而是更有可能在强调速度的情况下,无法对动作进行有效的抑制所产生。这种虚假的虚惊,类似于研究抑制功能的Go/Nogo任务中无法停止动作时的错误反应[27-28]。因此,实验1的结果统计与分析舍弃了以上2个指标。前人的研究中没能发现类似的加速效应[9,15]。其可能的原因在于实验1 中强调速度的设定,前人研究中没有强调反应速度,加之速度指标的敏感性不够,不足以体现自主动作动对探测速度的影响。
实验2发现了自主动作可以提高对不同效果的辨别力。这可能是自主动作引起感知衰减的积极意义之一。实验2的结果容易让人觉得与前人的研究存在矛盾。前人研究发现,自主动作导致辨别力d'降低[9,15],这也是自主动作可以引起感知衰减的重要数据支撑,而在实验2 中,辨别力d'是升高的。实际上,以上矛盾并不存在。首先,实验2中的辨别力d'是指对2个效果进行辨别的能力,而自主动作引起感知衰减研究中的d'是指从噪音中辨别信号的能力,虽然同表述为d',但本质截然不同;其次,实验2中被试进行辨别任务,而前人研究中进行的是探测任务,两者任务完全不同;最后,基于辨别加工的两维模型,辨别加工可以视为2 组神经群之间的竞争,而前人研究中的探测加工是一组神经群的激活[13-14],两者加工过程不同。通俗来讲,前人研究发现执行一个动作的时候,对这个动作效果的感知发生衰减[9],而实验2 证明当有2 个自主动作和2 个对应效果存在的情况下,对两者的辨别能力会提高,2种结论之间不存在矛盾。
自主动作在执行过程中,必然伴随对效果的预判[29-31],因此难以将自主动作的效应和预判的效应进行有效分离。前人的研究设置一般线索条件的控制实验,用以排除预判的干扰[9]。实验2参考了这一设置,增加了线索提示部分,该部分结果发现预判有效性无法单独对2 类效果的辨别力d'造成影响,从而进一步确认实验2中导致辨别力d'提升的原因是自主动作的准备或执行,而非基于提示的预判加工。
为了探索自主动作对目标觉察速度及对不同效果的辨别能力的影响,本研究设计并实施了2 个实验,证明了研究假设。但研究中仍存在以下问题:(1)受限于实验时长的影响,研究的被试数量较小,仅达到可以满足统计功效的最低需求;(2)研究任务较为复杂,学习阶段耗时较长;(3)实验2 的被试与实验1相同,理论上可能存在学习效应的干扰;(4)研究关注对物体运动一致性的判断,未能探索对更多感知加工的影响。综上,后续研究应该考虑增加样本量、改良实验任务,并将研究焦点拓展到更多感知加工。
(1)自主动作可以加速个体对效果的觉察速度。(2)自主动作可以增强对不同效果的辨别能力,单独预判加工无法产生该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