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虚为实 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2020-05-20 15:07田桂娟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0年5期
关键词:反方理性笔者

田桂娟

近些年,一线教师都有共识,作文的命题加大了对思维品质的考查力度。然而,当下议论文写作的教学效率普遍偏低,学生写来写去,却不知为何而写;议来议去,却不知怎样把理讲清。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这样的写作缺乏真实的任务,既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也不能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效能之低下几乎是必然的。

众所周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关于语文核心素养的表述中特别强调要让学生“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但这诸多思维品质如何落到实处?思维品质怎样才能得到提升?更重要的是,如何让学生看得见自己的思维品质得到了提升?

我们在近些年的作文教学中不断提出要强化学生的思辨能力,但何谓思辨?如何强化?怎样强化才有效?实际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也指出了改进的方向,“思维发展与提升”是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为基础的,所以,教师在写作教学实践中设置真实的情境,可以真正激活学生的思维,切实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笔者带着这样的思考,在一次作文课“让步说理显思辨”的教学中进行了实践。下面笔者以此为例,谈一谈如何在具体情境中将论述文写作中极力强调的辩证思维能力“化虚为实”。

一、情境导入——什么是思辨

1.抛出话题——你赞同学校做出的“学生在校期间一定要穿校服”的规定吗?果然不出所料,大多同学反对,也有部分赞同,而且能够分点阐述自己的觀点。

2.给赞同和反对的理由归类。学生发现理由来自不同方面: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

3.思考对方声音——他们讲得有道理吗?如何让对方理解我们的声音?学生模拟不同的身份,现场进行短时的交谈,得到结论:当一个人能考虑各方、甚至是反对方的声音,“包容异见,理性发声”,会让说理变得平和。

设计说明:讲究思辨,才能让作文写得深刻。但何谓思辨?很多学生并不清楚,或者是不能做到带着思辨意识写作文。当然,这和我们的课程设置长期以来对思辨能力的训练不够重视有关。因此,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做的就是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积累,让学生明白:进行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对事物的情况、类别、事理等的辨别分析,这就是思辨。所以,笔者设置了具体情景,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所谓的“思辨”,它其实并不玄乎。

此环节的活动让学生在感知“让步说理”的同时感知“什么是思辨”,认识到一个具有思辨意识的公民应当做到“包容异见,理性发声”。 听起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人人都有理”时,如何坚持自己的观点并理性表达出来很重要。有时候坚持己见、针锋相对,倒不如“退一步海阔天空”,更易于把道理讲清,让对方接受。

二、关注热点——为何要思辨

1.视频一——在2018学习力大会上,新东方校长俞敏洪在“衡量标准和教育方向”的论述中发表“女性堕落”言论。

此事引发了不少舆论口水,笔者给学生呈现了两则片段,一则来自著名女作家六六在微博上的发言,一则来自《光明日报》刊登的评论员容易的随笔。让学生比较哪种评论更能让人接受,思考为什么。两则片段附录如下:

我本来很尊重俞敏洪先生,他这一席话立刻让我鄙视:任您多有钱,骨子里都摆脱不掉中国传统文化里的糟粕和天然小农意识。中国走到今天,辉煌都是你们男人奋斗得来的,比方说电影《中国合伙人》里,你们的奋斗压根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让中国走向世界;但你们一旦被捉了,都是红颜祸水,灭国是红颜一笑,衰落是女性诱惑。我倒认为,什么时候中国男人能够认为自己取得成就是妻子无怨无悔的付出,不在有钱有权后第一件事就换老婆,中国才算从富强走向文明了。中国不文明的根源就是因为有钱有话语权如俞敏洪之类,都在鄙视其成功后依旧认为他母亲是堕落的,下贱的。?摇

——女作家六六

俞敏洪创立的新东方教育集团,可以说为中国年轻人“开眼看世界”打开了一扇语言的窗口,可是,这些言论却似乎没有跨过“现代”的门槛。有人为之辩解说,这只是一时失言。但是,作为公众人物,更应珍惜自己的话语权。尤其是一位从事教育行业的公众人物,其发言具备相当的影响力。当然,公众人物的发言,总免不了在舆论场上接受检验,这也是正常现象。俞敏洪的言论,引起了广泛的舆论反弹,实际也是社会理性提升的表现:人们对男女关系及社会发展规律的认知,已经大大进步了。

——《光明日报》评论员容易

设计说明:对比之下,学生发现一言不合就批评指责是容易的,女作家六六的言论带有强烈个人情绪色彩的宣泄,且许多观点的表达流于片面武断,这正是不理性的、不能做到思辨的表现;但光明日报的评论能辩证、不极端,理性发声,避免了过激的评论与指责。

第二则评论运用了让步说理的方法,承认对方言论固然有其理由,在此基础之上展开质疑。这种涵纳了谦虚、谨慎、客观、公正、反思、开放等品质的批判性思维,是我们在思辨中特别提倡的。思辨读写倡导者、特级教师余党绪认为其核心在于合理的分析与论证,而不是粗暴武断的否定,更非政治与道德上的羞辱与践踏。思辨写作需要观照各种言论的发声者,倾听并退一步展开理性的对话。在一个“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能辩证、不极端”这正是现代公民具有理性思辨意识的一个很重要的表现。

2.视频二——“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在中国诞生” 新闻片段。

先鼓励学生发表评论:你如何看待“基因编辑婴儿”事件。接着,笔者分享了一则人民日报的评论《科技发展不能把伦理留在身后》片段:

尽管基因编辑,可能对疾病的治疗产生划时代的影响。但显然,这样的医学行为,不是割双眼皮那么简单,更不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它关系到人类基因的谱系,关系到每一个人,也蕴含着伦理风险。而这也正是基因实验看上去离大众很远,却被舆论高度关注的原因。对于科技上的创新,我们应该支持,毕竟这是人类文明走向明天的方式。不过,也正因为科技中所蕴含的巨大能量,让它可能成为一把杀伤力巨大的“双刃剑”。所以,在面对科技的突破时,不能不保持足够的敬畏。科学的意义,永远在于展现其天使的一面而非魔鬼的一面,在于为人所用,而非让人类自毁长城。这不是反科学的态度,恰恰是科学的自爱。否则,打开的可能就不是阿里巴巴的山洞,而是潘多拉的盒子。

请学生思考并点评该文段说理的特色。

设计说明:此环节再次让学生在不同情境和语境中感知到“让步说理”的优点。运用转折复句以及表示让步关系的关联词,使议论显得更加周密、辩证。这种以退为进的思维以理性的反思代替感性的抒发,经得起反问和质询,能让人心服口服。笔者适时渗透进学科素养教育:与他人平等、尊重地以说理相待,其实传达的是一种理性话语价值观,这是当下我们必备的一种公民素养。

三、构建支架——怎么去思辨

引入“苏格拉底和一个年轻人探讨什么是美德”这个学生熟悉的故事。

学生发现这个故事给读者提供了一个说理的支架:合理质疑—追问修正—达成理解。

笔者将其总结为思维的“鱼骨图”:

设计说明:要说理,就要有思辨。具体怎么做呢?笔者在引导学生总结前面讨论带来的启示之后,引入一个典型的故事。苏格拉底是通晓谈话艺术的哲学家,他与学生的许多故事在心理学中常被咨询师用来学习面质技术。西方真正意义上的辩证法是由苏格拉底开创的。这种辩证法的表现形式就是“对话”。在对话中,针对对方观点,不断地进行质疑,同时进行修正,最终达成自己的观点。如何避免过度机械、粗暴地得出结论呢?苏格拉底很好地启发了学生:在不同的层面上对同一个问题展开有条理的分析是非常重要的。

在“中学生批判思维培养与思辨读写教学实践研究”课题年会上,批判性思维专家董毓教授在讲座中特别指出:“从现代批判性思维研究的鼻祖约翰·杜威开始,批判性思维就是对我们的观念或假说作合理考察。杜威强调,没有对科学假说进行主动、持续和细致的理性反思,我们就不能表示接受或者反对它,而是要延迟判断。‘延迟判断就是一种谨慎状态,既非肯定也非否定,而是‘先不慌作决定,重心是合理的理由和论证。”

“让步说理”需要的恰恰就是这种“延迟判断”,它是理性思辨的体现。在单独的文段中,“延迟判断”可以使观点的表达更显理性辩证;在整篇文章中,运用“延迟判断”能使“让步说理”以退为进,更显深刻。

四、运用支架——思辨被看见

笔者呈现出一个特别接地气、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讲的话题,让学生在写作中能清晰地运用思辨意识:

“女性柔美,男性阳刚”是中国传统的性别审美标准和性别气质。不过,近几年来,一些占据荧屏的年轻男演员在服装、发饰乃至举止上逐渐“女性化”,性别模糊趋势逐渐加剧,比如很多男演员爱美、爱打扮,说话娇滴滴的,甚至有兰花指、捂嘴笑等女性化动作。这种男性“阴柔美”,引发了不少争议。对此,你有何思考与感悟?

要求:

1.先设定反驳的立场。要求用“鱼骨图”呈现自己的“延迟判断”的让步说理过程。

2.当堂写作300字左右的文段,师随机挑选并展示几则。师生交流讨论这几则文段“让步说理”的优缺点,共同修改。

3.笔者提供新华社、人民日报两大主流媒体对这个现象发表的时评文,让学生再次完善自己的思维导图和文段。

设计说明:“让步说理”要走向深刻一定要有对象意识或者反方立场。朱自清先生早就提到过:“一向的写作练习都有假想的读者……学生写作,不意识到假想的读者,往往不去辨别各种体裁,只马马虎虎地写下去。”所以笔者让学生动笔之前一定要明白一个问题:质疑自己观点的对象是谁,他们会发出哪些不同的声音。先合理质疑:反方立场的理由合理吗?这是我们思考的起点。然后理性修正:有没有证明它不成立的理由?可以举出反例。最后达成理解:怎样表达才是合理的?补充合适的条件。这个过程就是思辨的过程。

五、总结反省——思辨有原则

徐贲先生说:“说理是摊开的手掌,不是攥紧的拳头。”让步说理的思维通过呼应他说,表达善意,深入分析各种原因,不为压倒,重在厘清。这种从容不迫的方式,非软弱与退却,恰表明了说理所具有的严谨力量。这种思维,不单单在段落的写作中适用,在构建整篇文章的说理脉络时也适用。

结合修改的过程,笔者引导学生总结进行“让步说理”时要注意的问题:

1.并非所有的反方立场都可以为我所用,也并非随意组合质疑的观点就可以显示论述的深刻。

2.质疑反方立场时一定要明确自己论述的重心,只有明确重心,才能有的放矢。

3.揣摩反方观点会是什么,才可能逼迫自己从多个维度思考(个体的、社会的、心理的、文化的、事件本身的意义和影响……)去追问“真的是这样的吗”“为什么会这样”“这样就够了吗”“该怎么样去做”“怎么样才能更合理”。

4.修正反方立场的时候,要指出对方理由中的合理性,从而避免狭隘与偏激,才能在最后能够和对方理性对话。

5.让步说理通常和转折说理结合起来使用。切记:让步不是目的,转折才是真意!因此,让步说理的内容不宜过多。

如何让“思辨”的特点化虚为实,更容易“被看見”?特级教师余党绪在《说理与思辨——重新审视议论文写作教学》一文中提出了一个很有用的建议:“如果抓住‘说理这个牛鼻子,在‘说理这个具体任务的驱动下,学生的情思与积累就可能被激活,他们就会主动地寻找各种资源来建构他们的论证,在真实的写作体验中,提升写作能力。”笔者深以为然。

从一线情况看,发展思辨能力的探索与实践还面临着很多问题和诸多障碍。笔者想借用这节课来表达对改进作文教学、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一点思考。从学生的反馈来看,笔者认为自己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作者通联:浙江象山中学]

猜你喜欢
反方理性笔者
有力的反驳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一次精彩的辩论会
“本转职”是高等教育的理性回归
理性的回归
对一夫一妻制度的理性思考
理性看待GDP增速减缓
元旦辩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