拎出主线 让课堂“活”过来

2020-05-20 15:07徐铭莲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0年5期
关键词:主线孔乙己文本

徐铭莲

听过不少小说体裁的阅读公开课,也查阅过很多上课实录、教学设计,笔者发现常见教法很难教到学生的“心窍”上,以致于不痛不痒,反而让学生失了学语文的兴趣。

对于《孔乙己》这篇内蕴丰厚的初中经典篇目,常见教法有两种:一种是从让学生概括小说情节开始,然后让学生找言行归纳人物形象,分析描写方法和效果,最后拉扯到每个学生自己都知道的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批判中结束;另一种是将作家作品、创作背景、字词、环境描写的作用、人物性格、主旨、手法进行板块组合。

这样的貌似任何文本都可这样教的、无视特定文本个性的、缺乏主线的、无生长力的教学弊病,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笔者接下来进行症状呈现:

一、课堂症状

1.拼盘式课堂

在文本理解的过程中,不同的文本往往有不同的特点和重难点,但绝大部分老师却处理得千篇一律——将每一个文本或每一节课都用作家背景、内容梳理、手法欣赏、主旨分析组成拼盘,并琐细讲解,造成破碎的“肢解”和看似“面面俱到”实则“面面不到”的后果。

2.死水式课堂

学生原本对语文课充满期待,但在语文课上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死水一潭:老师在教学设计中设置的问题缺乏“个性障碍”,无法在学生心理上形成“问题冲突”;学生之间缺乏学习共同体应有的思考的场地——冲击感较强的漩涡,导致精神发育迟缓,波澜难激。

二、诊断分析

1.未拎出主线

教师的教学即为输入和输出的总和。输入是自己理解文本,输出是将理解教给学生。而拼盘课堂的形成,在于教师在输入和输出中缺乏“拎”的能力:在自己理解文本时没有拎出文本本身存在的主线,找不到重点;在接下来的教学设计中更没有拎出带有“主问题”的教学主线;最终导致教学内容一盘散沙,继而生硬拼凑。

特级教师余映潮说:“主问题,指的是对课文阅读能起‘牵一发而动全身作用的重要提问、问题、话题、任务、活动。”因此,教师备课须设计吸引学生深入品读的有牵引力的、少而精的、一线贯通的主问题。

2.需寻生长点

死水课堂的原因,在于教师随意性太强,没有以“建设者”的身份设计独特的有“生长力”的“生态课堂”。四川师范大学教授李华平曾谈道:“一句话,我们需要以建设者的姿态,用课堂来摸索文本解读与教学的边界。”

因此教师需建设性地找寻能让学生产生兴奋的生长点。江苏省特级教师蔡明老师认为:“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一种互为主体的精神浸润过程,是发育与成长的过程。”学生发育与成长的过程,就是教师的“主动、互动、能动、灵动”的“生态场”的营造和作用过程,需要语文教师找准并抓住生长点,使整个语文课堂具有生长力,这样就能更好地启发诱导、推动学生的思维培养,提升他们可持续发展的品质。

拼盘式、死水式课堂在每个教师处都或多或少存在,笔者反思自己的教学亦是如此。所以,笔者多方收集素材,反复实践,反思琢磨,对阅读教学提出建议:拎主线,聚焦生长。

三、拎主线处方

我们应当让语文课“活”过来。处方如下:

1.拎文本主线

于漪老师有过这样的经验之谈,她说:“教师备课要做到‘目中有人,胸中有书。教师要教出每篇文章的个性。文章像人一样,也是有个性的,教师在备课时要有慧眼识出这些个性特点来。教师备课,就是接近文本、熟悉文本、进入文本、识别文本个性的过程。如果教师对每篇课文都能把握其个性,上起课来就有风采了。否则,只是讲解一些原理和概念,这样的语文课,有什么意思?教师要一眼就能识别文本的写作个性,要有拎出一条线来的本领。”此语对拎不出文本个性主线的老师就如同当头棒喝。教师在备课时,首先就要力求读懂,能欣赏,能寻出此文本的主线。

以《孔乙己》一课为例,本文从鲁镇酒店的格局写起,通过“我”的无聊引出主要人物孔乙己,寫他是谁,做了什么,最后以“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做结。教师要拎出重点:孔乙己这个特定的人死了。

2.拎教学主线

“教师要一眼就能识别文本的写作个性,要有拎出一条线来的本领。”于漪老师此语既道出了教师备课时对文本个性的把握,也提出了对教学设计的要求——拎主线。于漪老师曾以《雷雨前》(作者:茅盾)一课为例,说明文本的讲解可以从开篇出发到达结尾,也可以从结尾出发,抓住主旋律,倒推过去。这里的主旋律,就是教师拎出的一条主线。因此,课堂不是随意散教,而是须用一到两个少而精的主问题,形成一条主线,贯穿整个教学内容。这样的主线设计直接激荡学生的思维,课堂方能以简驭繁。

语文教师具体要拎出的什么样的课堂主线呢?

(1)拎能聚焦的主线

一堂好课,需拎出一条由1-2个主问题带领下的能聚焦的主线。俗话说“打蛇打七寸”,能聚焦的设疑质问,绝不是无效、繁杂、可有可无的问题,而应该是基于全文又高于全文的中心任务,这个中心任务应该是简洁明快的,而且是整个文本的聚焦点、靶心点,能提纲挈领。教师只要拎出了能聚焦的主线,整个课堂就能循着此主线层递推进。在此问题或任务的带领下,学生层层深入地思考,课堂就能避免拼盘式不痛不痒的尴尬,最终整节课的教学达到“提领而顿,白毛而顺”的效果。

如《孔乙己》一课根据文本内容和鲁迅写作主旨的特点,只设计两个问题——“孔乙己是谁?”“孔乙己是怎么死的?”学生在文本探究中回答了这条主线的两个问题,就能解决人物、情节、主旨等重难点,整堂课的脊背也突出了。

能聚焦的主线对教师提出了什么要求?需要教师将文本融化于心,根据文本在教学中的核心价值,对教学内容进行削枝去叶削繁就简后,高屋建瓴地进行设计。

(2)拎能兴奋的主线

一堂好课拎出的主线,同时应该是一条能让学生获得并持续保留兴奋的主线。爱因斯坦说:“能培养出独创性和唤起对知识的愉悦是教师的最高本领。”因此,一堂好课需要一条能诱发学生兴奋点的主线。这条教学主线就好比是一条“精品旅游路线”,让学生保持对文本和语文课堂的激情。

能让学生兴奋的教学主线,想方设法别出心裁地拎出点到学生“心窍”上的有新意的主线,引发学生思维的热情,提高学生对问题探究的参与度,从而培养核心素养,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孔乙己》中的两个问题就是两个障碍、两个冲突形成的兴奋点,它很自然地导引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并乐此不疲。

(3)拎能生长的主线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了明确要求:阅读教学要“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要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是一项动态工作,又能驾驭,那就需要我们的语文教师设计的主线能让学生获得动态生长。

此动态线由一个支点出发,这个支点叫作“生长点”,找到、抓住并发展这个“生长点”,便会由此而生成一堂动态的且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态语文”课。西南大学董小玉教授指出:“生态语文旨在营造一个‘文化自觉场域与学习语文的生态系统。”因此,有创意的生长点的主线,才会激荡出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得到新知的开发、心智的生发和核心素养的提升。

拎出整堂课在内容上贯穿全文、在教学上贯穿始终的动态发展的主线,需要教师从言语的理解、生成、生长的要求出发,对语言空间、情感空间和智慧空间发展提供支架,同时设置探源的过程并形成“对话场效应”,学生在师生和生生对话中互相启发。

笔者接下来以《孔乙己》教学实践为例,阐述拎出教学中的一条主线,并围绕主线进行探讨、争论、辩驳等教学活动,形成一种全民参与的生态场,让学生在不断否定或补充中深入探究文本及文本外的深意。

四、《孔乙己》公开课流程

文章结尾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我们倒推回去。请问:孔乙己是谁?他是怎么死的?今天我们就围绕这条主线进行讨论。

具体推进过程:

1.索人——孔乙己是谁?(人物)

师:(教师直击核心问题)人海茫茫,但你一眼就能辨识出孔乙己。请在文本中筛选出可以回答“孔乙己是谁”的词语或语句。

生:(学生通过全文搜索、分辨,容易得出第一个答案)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文中第4段)

师:请从更多侧面了解他(学生开始觉得有难度,于是分析文本)

生:(学生通过一定的分析思考,并在老师同学的帮助下,得出进一步的理解)孔乙己是一个处于边缘的穷困潦倒的、迂腐卖弄学问的、自命不凡并以读书为荣的热心的、不失善良且童心未泯的、有点作的、信誉良好诚信的、试图随时维护读书人尊严的穷讲究的、活时经常给店内外带来快活气氛的笑料、死时无人关心的多余人。

教师小结:如果将同学们从不同侧面概括的孔乙己的特征综合起来,那么你脑海中一定已经有了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并且这个人物形象只属于孔乙己一个人。

2.探事——孔乙己是怎么死的?(情节和主旨)

师: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孔乙己到底是怎么死的?请你根据情节,合理猜测,探寻孔乙己的死因,并在文本中找出合理依据来支撑。

生:孔乙己也许是饿死的,因为他被打折了腿,更无法自食其力了。

生:孔乙己也许是冻死的,因为他最后一次来咸亨酒店的时间已是初冬,后面的寒冬会越来越冷。

生:孔乙己也许是因伤口感染而死,因为被打折了腿,无钱处理伤口。

生:孔乙己是许是在某家偷东西直接被当场打死的。

生:孔乙己也有可能是自杀的。

生:孔乙己也许是被起义军或者军阀砍了。“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文中第5段)的孔乙己既不讨统治者的喜欢,也不能被老百姓悦纳。从第10段写到他被统治阶级的代表丁举人打折了腿和全文中被短衣帮多次取笑甚至嘲讽可预测,他很有可能如《阿Q正传》里阿Q,两不讨好,最后被砍头。(学生评:脑洞大开)

生:孔乙己也许是被自己作死的。文中第4、7段都写到他的迂腐,第4段写他有钱便摆阔绰,“排出九文大钱”,第5段写他“好吃懒做”,第4段寫喜欢喝酒的他“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可见他穷讲究,又不去靠苦力挣钱,实际上是放不下读书人的面子。这样的一个矛盾的人,可能就会被自己矛盾心理和言行作死。

教师继续激发和提示:同学们观点新颖,也在文本中寻到了依据,一次又一次地拓宽了我们的眼界。刚才有位同学提到是冻死的,那“冻”除了天气之冻以外,是否有可能是人心之冻、制度之冷?学生在诱导下思维被激发,更热烈的讨论辩驳后,学生得出:孔乙己是被社会凉薄死的。

请同学们分析凉薄的具体表现。几位学生谈到了不同角度:社会冷酷、同命人薄情、统治者薄情、制度薄幸。

教师小结:同学们的大胆猜测和合理论证,为我们展现了多种孔乙己死因的可能,更道出了文章的主旨——对制度、个人的批判和对下层知识分子的同情。孔乙己死了,小说的作者是恨,是鄙视,还是同情?

生:孔乙己是鲁迅笔下的一个佼佼者。他虽然是个迂腐潦倒的边缘人,但他也是一个诚信的有文化的读书人,从作者的角度来说,作者并不愤恨其奴性,也无怒其不争意,相反,作者对他倾注了无限深情。

教师评价:你的补充又宕开一层,对否尚作他论,日后可再做一专题探讨。但你围绕孔乙己的“死”作了别样的延伸性思考,很不错。

本节课同学们围绕带有核心问题“孔乙己是谁?他是怎么死的?”的主线,进行了深入而精彩的文本探析,感谢同学们给彼此带来的深入思考和惊喜。

教学反思:

《孔乙己》是统编版教材九下篇目。这一经典常读常新,设计教学也应创新。本课教学的主线便是“孔乙己是谁”“孔乙己是怎么死的”。从看似简单的“孔乙己是谁”作为突破口,在模糊不确定的答案中引导学生细读课文的核心内容;然后追问“孔乙己是怎么死的”,在各种分析中寻找对真理的探讨。这条主线以人物为抓手,以情节发展为线索,以情感共鸣为宗旨,整个流程简单明快,抽丝剥茧,层递深入,达到了拎主线而脉络清的目的,摒弃了课堂上随意的连问、简单的追问和习惯性的碎问,激活、碰荡起了学生的思维,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有序学习活动的主体。实践证明,此案例较成功地避免了滑向拼盘式教学和死水式教学的可能,更好地促进了学生的成长,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提升和发展,夯实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过程。

[作者通联:重庆江北区教师进修学院]

猜你喜欢
主线孔乙己文本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人物报道的多维思考、主线聚焦与故事呈现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更加突出主线 落实四个到位 推动主题教育取得实实在在成效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孔乙己(下)
孔乙己
数字主线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下沉和整合 辽宁医改主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