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跨区经营与企业创新
——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2020-05-20 08:50郭江山
金融理论与实践 2020年5期
关键词:跨区管制专利

郭江山,刘 园

(河北经贸大学金融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61)

一、引言

企业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同时创新活动需要大量资金支持。虽然风险投资与私募股权公司在创新中作用日益重要,但银行仍然是中小企业创新活动的主要资金来源渠道。创新活动具有内在的信息不对称、高风险、正外部性特征以及不确定的利润,显然银行债权资金并不适合该类项目融资需求。但是为了防止创新项目信息泄露给竞争对手以及降低创新失败公众对管理层带来的压力,上市公司在为创新项目融资时又表现出银行贷款的偏好(Ferreira等,2014[1])。

在中国以银行为间接融资体制的背景下,银行在企业创新融资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因为银行在经济发展中至关重要,所以各国对银行管制非常严格。近些年来跨区经营作为一种重要发展战略,已经日益受到城商行等中小商业银行的重视。自2006 年颁布《城市商业银行异地分支机构管理办法》后,中小银行开始相继设立异地分支机构,但是囿于规定的严格条件,事实上新开设的分支机构数量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原中国银监会于2009 年出台了《关于中小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市场准入政策的调整意见(试行)》(银监办发〔2009〕143号,简称143号文),为中小银行跨区域经营“松绑”,自此大量的股份制银行与城商行开始在省内外跨区域设立分行或者支行,增加企业信贷供给,为企业创新提供金融支持。在中国商业银行经营地理区域管制放松背景下,探讨银行跨区域经营的效果以及对于企业创新的影响,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

商业银行跨区经营实质上是银行业竞争的一个主要问题。本文以中国银行业跨区经营为竞争代表形式,主要研究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对企业创新是否产生影响,主要解决三个主要问题:(1)银行跨区管制放松引发银行竞争后,促进中小企业创新了吗?(2)进一步,这种银行管制放松政策对不同所有制、不同规模、不同生存年限、不同行业的企业产生的影响一致吗?(3)如何理解这种政策效果的异质性?

本文设计思路是以2009 年143 号文作为分析点,以创业板与中小板上市公司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分析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在政策出台前后对中小企业创新支持的影响。在控制了企业层面、城市层面以及企业固定与时间效应后,从银行资金供给角度分析,如果银行在跨区经营后,能够充分分散风险,显然这些银行将愿意为新经营区域内企业以优惠信贷条件提供资金支持。

本文主要贡献为:第一,建立泊松分布模型,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法检验了银行跨区管制放松政策对企业创新有显著正向影响,并且该结论具有较强的稳健性;第二,开展异质性分析,识别出成立时间较长、规模较大的非国有制造业,其研发资金需求大、外部融资依赖大,尤其是对银行贷款需求大,一旦银行跨区经营管制放松,这类企业创新活动显著增强。

下文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主要是对国内外银行管制与企业创新相关效应的文献进行梳理;第三部分为研究设计,主要是数据样本和变量的选取说明以及模型建立的说明;第四部分实证检验去管制政策重启对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并且进行稳健性检验,排除结果的偶然性;第五部分为四组异质性检验,探究去管制政策对不同类型企业之间的不同影响;第六部分为研究结论和启示。

二、文献综述

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同时创新活动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关于银行对企业创新影响的相关理论,目前文献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层面。

(1)银行创新与企业创新。许多学者围绕银行信贷资源如何配置到高风险的企业创新项目中进行了探讨,证实银行等金融中介可以将资金最优配置到处于产品创新或过程创新领先的企业中,进而提高经济增长(King 等,1993[2];Berger 等,2005[3])。遗憾的是,他们仅将银行看作是支持企业创新的外生变量。关于企业创新与银行存在的相互促进机制,Laeven 等(2015)[4]建立了一个包含金融创新与企业创新在内的熊彼特模型,发现银行等金融机构在不断改进金融技术的基础上可以甄别出高质量的创新项目;并指出随着企业技术创新步伐不断加快,银行必须开发新产品、提高技术应用水平,增加对项目信息识别以及风险控制。例如,信贷资产证券化有助于银行风险分散,同时提高了银行风险管理效率;但是金融产品过度创新将威胁到银行自身乃至金融体系的稳定,并传递到实体经济中。

(2)银行竞争的绩效效应。一是银行竞争可以降低风险。例如通过跨区经营,可以达到分散风险的效果,进而增加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了地理分散效应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相对重要性。Amore 等(2013)[5]研究则表明美国商业银行跨州经营降低了信贷资产组合的信用风险水平。二是竞争导致银行规模发生变化。大银行对中小企业研发信贷资金投放意愿较低,而本地经营的小银行利用本身的比较优势更愿意为小微企业研发资金提供支持,填补大银行的空缺。三是银行竞争促进产品创新。银行竞争表现为同种产品竞争与推出差异的有创新特征的产品竞争。各家银行普通贷款产品因为缺少专利保护,所以基本大同小异,为了竞争风险很小的项目,运用价格战手段的结果是此类产品的利润几乎为零。利润的追逐激励银行寻找差异化与难模仿的贷款产品,其中一种是历史违约风险数据较少的产品,因此企业创新这类产品就为银行打开了风险利润空间。但是我们要警惕类似2008 年美国次贷危机,其中部分原因是银行过度竞争对经济带来的冲击。

(3)银行跨区经营与中小企业研发资金可得性。目前经济理论与实证检验都存在争议,一方面根据不完全契约理论以及结构—行为—绩效理论,银行竞争减弱、垄断程度增强将导致投向创新信贷资金数量减少;从创新企业角度分析,银行贷款议价力增加降低了企业创新回报率与企业创新项目数量。在实证检验上,Chava 等(2013)[6]分析了美国 Riegle-Neal法案实施后银行州内跨区经营后银行垄断产生的负面作用,并运用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发现垄断加强导致中小企业研发资金数量减少。与之相反,Amore(2013)[5]等利用美国制造业公司数据证实了美国银行业跨州经营政策的实施提高了企业创新的数量与质量。Cornaggia 等(2015)[7]证实美国实行跨州管制放松后,银行竞争加剧,国有企业获得银行资金数量较少,导致创新数量减少,但是私营企业在资金获得性上得到改善。Gao 等(2017)[8]利用中国2009 年股份制银行跨区设置分行与贷款变化数据,提出银行竞争虽然增加了企业贷款供给总量,但是降低了信贷资源分配效率。

另一方面,一些学者从关系型借贷机制方面进行了分析。银行垄断度增加了银行对“银企关系”的投资,借助软信息搜集优势,可以降低信息不对称,获得未来高额投资回报,这导致创新资金数量与创新产出增加。因此这种银企关系具有正向作用提高了企业创新的可能性。竞争导致信贷技术发生如何变化?为了满足巴塞尔协议的要求,银行更多采用交易型贷款技术,与关系型贷款相比,该技术主要搜集与使用企业的硬信息。与采取基于硬信息技术的内部评级模型审查贷款申请相比,银行采取传统关系型借贷技术审查贷款申请更有利于企业创新。Cosci等(2016)[9]发现软信息贷款审查降低了创新型企业贷款利率,增加私人企业研发资金可得性。

已有国外研究表明,银行跨区经营对企业创新作用机理并不明确,银行跨区经营产生的银行竞争对企业研发资金可得性的效果实证检验存在差异。

就国内研究而言,一方面从银行自身的角度分析银行跨区经营对银行经营业绩的影响(王擎等,2012[10];李广子,2014[11];蔡卫星,2016[12])。另一方面从工业企业微观与经济发展宏观的角度,分析银行跨区经营对工业企业产出的影响。张杰等(2014)[13]基于中国商业银行异地市场准入管制放松政策的特定背景,利用银行管制放松带来的中小银行在地级市层面进入以及营业网点数量扩张所形成的银行结构性竞争,实证检验银行体系对企业创新活动造成的U 形显著效应。蔡竞与董艳(2016)[14]利用2005—2007 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实证分析企业所处地区银行竞争度对企业研发创新行为的影响。文武与许月丽(2018)[15]则从宏观层面系统研究金融发展对研发投入强度与经济周期之间协动关系的影响,证实金融效率提高与信贷期限结构改善可减弱研发投入强度对经济周期的反应并降低负效应。郭燕青与李海铭(2019)[16]使用系统广义矩估计实证分析了科技金融对于制造业创新效率的影响。喻微锋与曾茹苑(2020)[17]利用省级非平衡面板数据,证实了中小银行比例增加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拉动作用。祝继高等(2020)[18]实证结果显示银行竞争正向影响工业企业投资效率。与国外相比,国内鲜有关注银行跨区经营与企业创新的关系,还没有从理论层面对两者的内在关系进行分析。目前学者关注的重点是中国企业创新与银行信贷供给、银行竞争结构以及经营网点管制放开之间的因果关系,采用的方法是多元回归的实证检验方法。

综上所述,在已有的关于银行跨区经营与企业创新产出的相关研究中,多数学者的研究结果证实了商业银行跨区经营有助于促进工业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但是也有部分学者得出相反结果。因此,关于银行跨区经营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及差异性仍然没有取得一致结论,还需进一步深入分析;而且针对银行跨区经营管制放开对中国企业创新影响的精准政策效果研究,还未有文献讨论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法进行准自然实验分析。

三、研究设计

研究设计主要包括研究方法、变量定义和数据描述、数据来源三部分内容,其中数据描述初步进行了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与变量的相关性检验。

(一)研究方法

银行跨区经营并不是在2009年出台143号文以后,2009 年瞬时完成跨区网点设置,而是各家银行逐渐开始在不同的城市设置营业网点,因此在本研究中我们将样本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采用准自然实验,使用多期双重差分法,而不是单期双重差分法,期望识别出银行去管制政策对企业创新产生的真正效果。

因为被解释变量是企业在一段时期内每年申请的专利数量,所以本文选取面板泊松回归模型,采用极大似然法估计(根据Wooldridge等[19]分析结果,即使专利变量分布不是泊松分布,专利估计值也具有一致性;同时对于方差过度分散,可以采用Wooldridge 稳健标准误估计,保证估计值的有效性)。基于以上分析,为了检验中国银行跨区域经营管制放松对企业创新产生的影响效应,本文构建如下基本计量模型:

在模型(1)中,下标i 表示企业,j 表示城市,t 表示年份;Patentsijt是企业的专利数量,代表企业创新活动;Treatij为分组变量,Yeart为时间变量;Controlit为企业层面的控制变量;μi为个体效应,λt为时间效应。需要说明的是,本文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精准识别银行跨区经营政策的作用效果。在本模型中,Treatij的系数和Yeart的系数将分别被个体固定效应和时间固定效应吸收。本文主要观察Treatij和Yeart交互项的系数β1,它衡量了银行跨区域管制放松这一政策对企业专利数量即创新的因果效应。其中Treatij*Yeart在下文中用Interijt表示。

泊松分布假设均值等于期望,初步考察模型是否存在过度分散,结果显示被解释变量发明专利数量的方差是均值的1.94 倍,并不存在明显的过度分散,因此不需要采用负二项分布,直接使用泊松分布。即使当被解释变量为实用新型与外观设计时,方差是均值的1.95 倍与2.21 倍,仍然不存在明显的过度分散。

(二)变量定义和数据描述

研究中使用的变量主要包括被解释变量、核心解释变量与控制变量三类变量。

(1)被解释变量。本文的被解释变量为企业当年申请的发明专利数量,是企业创新活动的产出方面指标。张杰等(2017)[20]考虑到中国各级政府实施的创新追赶战略以及广泛采用的各种专利财政补贴措施,对企业申请专利动机和行为产生了突出的扭曲性激励效应,而企业发明专利活动受到的扭曲性激励效应相对较小,因此,使用发明专利的授权数量可能更能反映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衡量企业创新活动产出的另一个变量是企业研发支出,但是许多企业并未公布该数据,以及一些企业人为调节这些数据(例如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导致数据失真较严重,同时考虑到企业研发支出表示企业创新活动的投入,而专利代表了企业创新活动的产出,综合以上分析,本文选择专利作为因变量。Patentsijt表示第i家企业在第j城市第t年申请的发明专利数量。

(2)核心解释变量。本文的核心解释变量为虚拟变量inter(即交互项),表示j 城市在第t 年是否放开管制。如果j 城市第t 年已经放松管制,那么当样本观测值位于t 年及之后时,该虚拟变量inter 取值为1,否则取0。

(3)控制变量。为了尽可能衡量银行跨区域管制放松政策的影响,在充分借鉴Chava[6]、蔡竞[14]、张杰(2017)等[20]学者研究成果基础上,本文最终的控制变量选择为企业的销售额、资本劳动比、企业的规模、地区生产总值。各变量具体的含义如表1 所示。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2。

表1 变量定义

表2 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

表3 银行跨区经营的相关性检验

本文对模型1 进行了相关性检验,检验结果如表3 所示。表3 中右上部分为斯皮尔曼(spearman)相关系数检验结果,左下部分为皮尔逊(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结果。表3 的结果初步验证了银行跨区经营与企业创新在1%水平之上呈正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本文尝试通过泊松回归方法探寻这种正相关性背后的真实因果关系,即银行跨区经营是否促进了企业创新。

(三)数据来源

实证分析所需要的数据基本来源于五个渠道:一是关于银行跨区域管制放松信息的相关数据,来源于中国银保监会与各家银行官网以及万得数据库;二是关于中小板上市公司(2002—2017 年的675家)、创业板上市公司(2006—2017 年的511 家)自身特征信息的相关数据,来源于工业企业调查数据库、国泰安数据库与万得数据库;三是关于工业企业历年发明专利信息的相关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专利数据库;四是关于中国地级市层面的地区生产总值信息的相关数据,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五是各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开设的分支机构数量,来源于各银行官网。

四、实证及稳健性检验

如何准确分析银行跨区经营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效果呢?本文的实证估计思路为:(1)分别将实验组和对照组银行的专利数量取平均值,并用趋势图来观察专利数量的具体走势;(2)引入宏观层面与工业企业微观层面的控制变量,同时利用时间效应与个体固定效应的多期双重差分模型进行政策效应估计,深入探究银行去管制政策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3)验证双重差分法成立的前提假设——平行趋势检验;(4)在原模型的基础上,引入interyear10、interyear11、interyear12、interyear13、interyear14、interyear15、interyear16和interyear17等变量,进行动态分析,逐年考察政策影响效果;(5)防止样本与变量的特殊性对结果的误导,进行稳健性检验。

(一)企业创新时间趋势图

在获得企业申请专利数量的基础上,本文绘制了实验组企业(放松跨区域经营管制,包括放松管制的城市在t 年前与放松管制的城市在t 年后这两类样本)和对照组企业(未放松跨区域经营管制,即始终未放松管制城市样本)企业专利数量的时间趋势图,以直观揭示两组企业创新程度的变化差异,如图1所示。在2009年银行跨区域经营放松管制政策出台之前,实验组和对照组专利数量趋势大体相同,两组企业维持着基本平行的时间趋势。但在2009 年政策出台后,两组企业申请专利数量表现出完全相反的变化趋势:实验组企业的专利数量呈现出先上升后持平的均值增长变化趋势,但是对照组企业专利数量却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均值基本不变趋势。

图1 企业创新活动时间趋势图

(二)银行跨区经营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双重差分回归结果

表4 银行跨区经营对企业创新影响的估计结果

表4 是本文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法对基本模型估计的结果。其中,列(1)是基础模型,列(2)是在列(1)的基础上引入了控制变量:包括企业层面的企业销售额、资本劳动比与企业总资产;地区层面的地区生产总值。从列(1)和列(2)的估计结果来看,对于政策变量treat与时间变量year的交互项inter的回归系数,前者数值为9.88%(e0.0942-1=9.88%)且在1%的水平下显著为正,这意味着在某年放松管制的城市这类样本中,允许本地区外的银行在本地区设置网点,专利均值数量增加了9.88%。在加入可能影响企业创新的一系列控制变量后,inter 系数减小到8.44%(e0.081-1=8.44%),但是仍然在5%的水平下显著为正,表明专利均值数量增加了8.44%。这些结果不但与上文的相关性检验一致,而且与Amore[5]等基于美国企业数据得出的13.8%平均增加额相差不大。这表明银行跨区域经营管制放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的创新活动,即对于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这种中小银行在异地设立分机构,能够激励各中小企业进行创新。综合上述结果,143 号文实施以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企业的创新能力相对提高。

对于以上显著性结果,可以从银行对企业创新影响的三个渠道进行解释:首先表现为直接贷款增多效应,因为伴随银行垄断程度的降低,区域新增贷款的一部分必将流入到创新项目;其次是贷款的间接效应,因为企业为一般投资项目成功申请到普通贷款后,企业内部资金就可以从原来的一般项目转移到企业创新项目投资中;再次是区域新增资金部分先流向风险资本与私募股权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由它们再提供给企业创新项目。

(三)平行趋势检验结果

表5 平行趋势检验结果汇总

对于本文研究而言,双重差分法要求在银行跨区域经营管制放松政策冲击之前,实验组和对照组企业所获专利数量维持基本平行的时间趋势。在此基础上,本文引入分组变量与政策出台之前各年度虚拟变量的交叉项进行平行趋势检验,由于2002—2006 年有效数据极少,因此只显示2007 年与2008年的结果(见图1与表5所示),结果都不显著。虽然2006 年原银监会就已经出台过《城市商业银行异地分支机构管理办法》,但是各个城市商业银行需要在公司治理、资产规模、盈利能力等方面满足相应条件才可设立分支机构,导致2006 年政策并没有产生效应。故在2009 年政策出台之前,实验组与对照组企业专利申请数量的差异没有发生显著变化,验证了双重差分法的平行趋势假设。

(四)动态分析结果

进行动态分析,主要目的是观察政策冲击后产生的后续效果,即原银监会在2009 年颁布143 号文后,长期来看,银行跨经营管制放松政策会对企业创新有何后续效果,另外企业发明创造活动也需要一定时间。在模型(1)的基础上,引入interyear10、interyear11、interyear12、interyear13、interyear14、interyear15、interyear16 和 interyear17 等 变 量 ,分 别 在2010 年、2011 年、2012 年、2013 年、2014 年、2015 年、2016年和2017年取值为1,其他年份取值为0,然后将其与分组变量treat 作交互项,从而可以逐年考察银行跨区经营重启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效果。

表6 动态分析回归结果汇总

动态分析结果如表6 所示。银行跨区域经营放开管制之后,大体来看这一政策会激励并促进企业进行创新,并在不同的水平下显著。但动态来看,这种积极作用并非呈线性关系,可以看出在2013 年该政策效果达到最大。2009 年政策刚刚出台,在2010年、2011 年这两年里各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开始在异地设立分支机构,但此时总体来说分支机构数量还较少,国有五大行的垄断地位丝毫未动摇,银行业结构竞争格局还很弱,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优势还未体现出来,对于各地区企业的服务,以及促进企业创新虽有效果但还不明显。到了2013 年、2014 年这两年,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在各地分支机构的数量不断得到饱和,此时银行结构竞争格局全部呈现,在这种竞争机制倒逼下各银行不断完善发展,最大程度服务中小企业,从而使得中小企业不断进行创新。2014 年之后,各中小银行不断开设分支机构,但此时的市场已达饱和,银行结构竞争已到临界点,过度的竞争使得各城商行及股份制银行的优势减弱,各中小企业无论是在融资还是其他方面都遇到瓶颈,结果是各中小企业减小创新的力度。

(五)稳健性检验

表7 替换被解释变量回归结果汇总

为避免其他因素影响本文的实证结果,本文还采用替换被解释变量的方法来进行稳健性回归。专利包括三种: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外观设计。其中最能反映企业创新水平的是发明专利。下面我们分别用patent1(实用新型)、patent2(外观设计)不同类型的专利进行回归来验证该政策的实际影响。如表7 回归结果显示,在银行跨区域经营放松管制后,放松管制城市的企业实用新型专利与外观设计专利申请数量平均分别增加11.23%(5%显著水平)与9.23%(10%显著水平)。

以上所有回归数据均为中小板企业,为了增强说服力,本文也根据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了回归,结果如表8 所示。基于创业板上市企业,选取了508 家创业板上市公司进行回归,其中被解释变量仍然选取企业所获专利数量,可以看出,与中小板上市公司相同,在控制变量后,银行跨区域经营放松管制增强了放松管制城市的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创新力度,专利数量平均增加15.8%,且在5%的水平下显著。

表8 创业板数据基本回归结果

五、银行去管制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异质性检验

在以上实证分析与稳健性检验结果的基础上,我们得到可靠的结论,即银行跨区经营正向显著增强了企业的创新能力。然而进一步需要思考的问题是,这种正向影响效果在属性不同的样本群体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吗?下面通过企业所有制、企业生存时间、企业规模以及企业所属行业等视角进行异质性检验。需要说明的是,我们使用的企业样本都是放松管制城市的样本。

(一)基于企业所有制视角的异质性检验

通常,国有企业得天独厚的融资优势导致其产品创新动力不足,而非国有企业为了在市场中占有一定份额需要推出科技含量高的创新产品。基于企业所有制的回归结果显示在表9中。表9第(2)列显示,对于国有企业而言,银行跨区域经营管制放松政策导致国有企业专利数量平均增加12.31%,但是并不显著,促进企业进行创新,并且在17%的水平下显著。与之相反,第(4)列显示非国有企业在银行跨区域经营管制放松这一政策作用下,专利数量平均增加7.14%,并且这一结果在10%的水平下显著,这说明非国有企业对银行跨区域经营放松管制的政策冲击的反应更敏感。

表9 基于企业所有制异质性回归结果汇总

(二)基于企业成立年限视角的异质性检验

表10 基于企业成立年限异质性回归结果汇总

企业成立年限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效应可能较为复杂:一方面,成立时间较短的企业在生存的压力下具有动力创新,但是企业成立时间较短、面临诸多经营不确定因素,以及企业融资处于困境,导致企业无法进行创新;另一方面,发展稳定的企业具有较丰厚与稳定的利润以及声誉机制带来的低融资成本优势,有助于创新活动的开展。从中国的实际情况看,第二种影响可能更为突出。观察数据后本文以企业年龄的自然对数等于2 为界限,企业年龄自然对数小于2 的定义为较年轻的企业,反之则定义为较为成熟的企业,以此进行实证检验。表10 结果显示,银行跨区域经营管制放松政策对于成熟企业创新活动产生了显著的正向效果,专利数量平均增加9.06%;而年轻企业的专利数量平均下降了47.92%。显然银行管制放松产生的过度竞争,对于刚成立不久的公司带来了抑制效应。

(三)基于企业规模视角的异质性检验

企业规模,定义为企业当年总资产净值的自然对数值。企业规模越大意味着越有能力开展更多的创新活动(张杰等,2017)[20]。观察数据后本文以企业的当年总资产净值的自然对数值等于20 为临界点,当该数值小于20 时,则该企业为规模较小,反之为大规模企业,以此进行实证检验。表11 第(2)与(4)列实证结果显示,规模较大的企业对于银行跨区域放松管制这一政策比较敏感,其数值达到6.58%,这一结果与Amore[5]等人的结论相反,其原因是中国银行业对中小企业“嫌贫爱富”的现实情况。

表11 基于企业规模异质性回归结果汇总

(四)基于企业所属行业视角的异质性检验

表12 基于企业所属行业异质性回归结果汇总

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创新程度,通常发明专利集中在制造业活动中,相比而言,非制造业活动发明专利活动较少。为了深入探寻银行去管制政策对企业创新的效果,我们将675 家中小企业分组为制造业企业与非制造业企业,并以此进行异质性检验。中国的实体经济部门始终以制造业为主,那么在放松银行跨区域管制之后,放松管制城市的制造业企业的创新活动是否有所进展呢?表12 第(4)列显示,相较于非制造业企业,制造业企业的创新活动对放松银行跨区域管制较为敏感,系数值为7.97%,且是正向影响,而非制造业企业结果并不显著。

六、结论和启示

(一)研究结论

本文实证结果发现:(1)银行跨区域经营管制放松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放松管制城市企业专利的产出,促进了企业创新活动;(2)从动态来看,随着外地银行在本地营业网点机构的增多,放松管制城市的企业专利数量也在增加,但是当网点数量达到饱和时,企业专利数量的增加也趋于停止;(3)通过企业性质、企业成立时间、企业规模以及企业所属行业四种异质性检验,发现放松管制城市的非国有企业对银行跨区域经营放松管制的政策冲击的反应更敏感,银行跨区域经营管制放松政策对于成立时间较长的企业创新活动产生了显著的正向效果,银行跨区域放松管制政策对放松管制城市规模较大的企业更有显著的正向效果,相较于非制造业企业,制造业企业的创新活动对放松银行跨区域管制较为敏感。

(二)启示

本文的研究结论具有深刻的政策启示:跨区域经营是商业银行规模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的必然结果,是商业银行扩大规模、降低风险和提高经营效率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一,引导银行跨区经营有序放开。我国商业银行跨区经营一直处在管制与放松的循环中,这种循环过程反映了我国政府在银行跨区经营态度上并不十分明确。本文认为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放开中小银行的准入限制。此外,还可放开对这些中小银行的经营业务许可,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银行信贷供给,从而有利于企业创新。但是,放开中小银行跨区经营管制的同时,监管部门也应加强监管,优化区域内市场布局,引导市场有效竞争,提升金融效率。

第二,引导银行业市场差异化竞争。目前为止,我国银行机构种类虽比较丰富,市场集中度持续降低,但中小银行在面对竞争时不注重产品和服务层面的提高,一味追求扩张规模、增加分支机构的数量,在客户选择上也表现为同质化的低层次竞争。因此,银保监会等管理机构应合理引导市场,追求更高层次的竞争格局,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在政策等方面对中小银行进行鼓励,鼓励中小银行将服务重点对象转向中小企业;积极创新业务模式、产品及服务,满足不同企业的融资需求;各银行可以搭建独特的银企交流平台,缓解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激励银行优化中小企业贷款业务,如缩减不必要的审批程序,提高业务效率,从而满足中小企业“短、高、急”的贷款需求,提高企业创新的积极性。

第三,建立充分竞争的金融制度体系。金融竞争可以促进金融创新活动,从而对长期经济增长带来正外部性,因此对政策制定者而言,应逐渐减少政府金融管制,破除银行业垄断,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建立健全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体系,能有效缓解企业创新的融资困境,激发创新活力。

第四,为企业创新营造良好的外部融资环境。创新活动本就具有高风险性,银企信息不对称更加重了企业创新项目的融资约束,为更好地保障投资者权益和创新者利益,对地区性的市场化条件以及法治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银行与企业之间若建立有效的信息识别机制并加强交流,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

猜你喜欢
跨区管制专利
专利
发明与专利
跨区取件的困扰
跨区基地化演习中医疗保障组的任务探讨
管制硅谷的呼声越来越大
基于STAMP的航空管制空中危险目标识别方法研究
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注意事项
药价管制:多元利益目标的冲突与协调
不同地区开发商群体的囤地行为机理及其管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