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青云, 李康菊, 刘少欣, 陈劼
(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广州广东 510405)
呃逆,俗称“打嗝”,是由胃气上逆动膈,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促而频,难以自制为主要表现的病证[1]。短时间呃逆大多可自行缓解,持续超过48 h 的呃逆称之为顽固性呃逆[2]。顽固性呃逆久治不愈,迁延日久,可导致精神不振、营养不良、焦虑抑郁,甚至呼吸抑制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3]。目前,西医治疗以多巴胺受体拮抗剂、肌松药、抗癫痫药、抑酸止呕药、镇静麻醉剂等药物为主,但临床疗效欠佳,且不良反应较多[4],因此,寻找一种快捷、安全、有效的方法治疗本病一直是临床研究的难点。本研究运用浮针配合主动再灌注活动治疗顽固性呃逆患者,取得较好疗效,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期间在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针灸科及脾胃科就诊的66 例顽固性呃逆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3 例。本研究符合医学伦理要求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核批准。
1.2 诊断标准参照2007年版《中医内科学》[1]中关于呃逆的诊断标准,临床上表现为喉间呃逆连声,短促且频繁,无法自制,可伴随着腹胀以及嗳气等症状,且呃逆持续时间超过48 h以上。
1.3 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年龄20~70岁患者,性别不限;③病情稳定、意识清晰,能配合完成治疗及临床数据资料的采集;④自愿接受治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
1.4 排除标准①合并有心、脑、肺、肝、肾等严重疾病的患者;②妊娠期及哺乳期女性;③合并有凝血系统疾病或传染性疾病的患者;④对浮针治疗耐受度较差,以及正在使用其他疗法或药物治疗的患者。
1.5 治疗方法
1.5.1 治疗组 给予浮针配合主动再灌注活动治疗。具体步骤参照《浮针医学纲要》[5]。(1)针具:采用南京派福医学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中号浮针。(2)选择进针点:寻找患肌,其主要嫌疑肌有:膈肌、腹直肌上段、竖脊肌中段、肋间肌以及其他的呼吸肌等,选取距离患肌约6~10 cm处为进针点。(3)进针运针:常规消毒后,避开浅表血管、瘢痕,用进针器将针快速刺入皮下浅筋膜层后,将针沿皮下水平推进,针尖朝向患肌,深度以软套管全部埋入皮下为度,询问患者无明显不适后,退针芯至软套管内并固定好凹槽。(4)扫散与主动再灌注活动:右手持针座使针体行弧形扫散动作,操作力求均匀轻柔连贯,幅度大;扫散过程中,嘱患者配合主动再灌注动作,包括腹式呼吸、吹10 mL注射器、抱头仰卧起坐、小飞燕等动作。动作详解(以腹式呼吸为例:以鼻用力缓慢吸气,尽量将腹腔鼓起,至吸气末最大限度,屏气10 s,期间医者可予适当力度按压腹部,后以口缓慢吐气至呼气末最大限度),每个动作扫散3~5次。(5)留管与出针:扫散完毕,抽出针芯,用胶布固定套管,留管6 h,期间避免剧烈运动,保持局部干洁。拔管后,针口若有出血,用消毒干棉签将血尽量挤出,贴无菌敷料。(6)疗程:每次治疗总时间约30 min,每天1次,共治疗6 d。
1. 5. 2 对照组 给予肌注甲氧氯普胺注射液治疗。用法:甲氧氯普胺注射液(山西云鹏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4020782;规格:2 mL/10 mg),肌肉注射,每次10 mg,每天2 次,共治疗6 d。
1.6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标准
1.6.1 呃逆频率积分评判标准 参照文献[6],呃逆次数以24 h 内每小时最高呃逆频率计算。①不出现呃逆症状(0 分);②每小时少于5 次,且患者能耐受,不影响进食(3 分);③每小时6~10 次,或每小时少于5 次,但患者难以耐受,影响进食(6 分);④每小时超过10次,或每小时少于10次,但不能进食或呃逆时伴见胃食道反流(9分)。分别记录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 天、第3 天、第6天的呃逆频率积分。
1.6.2 生活质量改善情况评价标准 参照文献[7],分别从睡眠、精神、饮食状态3 方面进行评价。(1)睡眠:①难入眠计1 分;②很差计2 分;③差计3 分;④较差计4 分;⑤大致正常计5 分。(2)精神:①差计1 分;②较差计2 分;③时好时坏计3分;④尚可计4分;⑤正常计5分。(3)饮食:①不能进食计1 分;②食量少于正常的1/2 计2 分;③食量为正常的1/2 计3 分;④食量稍减少计4 分;⑤饮食正常计5分。
1.6.3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8]。痊愈:呃逆停止,饮食、精神恢复正常,随访1 周无复发。显效:呃逆偶发,不影响进食,精神状态基本正常,随访1 周无加重。好转:呃逆时有发生,饮食、精神有所好转,随访1周时有发作。无效:症状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率=(痊愈例数+ 显效例数+ 好转例数)/总病例数×100%。
1.7 统计方法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2 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治疗组33 例患者中,男14例,女19例;年龄最大63岁,最小36岁,平均(48.9±6.8)岁;病程最长12 d,最短3 d,平均(5.8±4.9)d。对照组33例患者中,男12例,女21例;年龄最大65 岁,最小33 岁,平均(47.9±5.9)岁;病程最长10 d,最短3 d,平均(6.1 ± 5.1)d。2 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呃逆频率评分比较表1结果显示:治疗前,2 组患者的呃逆频率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3 天,治疗组患者的呃逆频率评分已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 <0.05);至治疗后第6天,2组患者的呃逆频率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的降低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2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表2结果表示:治疗前,2组患者睡眠、精神、饮食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6 天,2 组患者睡眠、精神、饮食的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的改善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呃逆频率评分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integral of hiccup frequency i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s/分)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呃逆频率评分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integral of hiccup frequency i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s/分)
①P<0.05,与治疗前比较;②P<0.05,与对照组同期比较
组别治疗组对照组N/例33 33治疗前5.91±1.76 5.82±1.49治疗后第1天4.00±1.62 5.00±1.62治疗后第3天2.64±2.09①②4.18±1.83治疗后第6天2.09±2.05①②3.82±2.28①
2.4 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表3结果显示:治疗后第6 天,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0.90%,对照组为69.69%,组间比较,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scores of QOL i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s/分)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scores of QOL i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s/分)
①P<0.05,与治疗前比较;②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组别治疗组对照组N/例33 33睡眠治疗前2.52±0.57 2.48±0.57治疗后4.09±0.84①②3.03±0.95①精神治疗前2.67±0.78 2.58±0.75治疗后4.00±0.90①②3.15±0.97①饮食治疗前2.67±0.82 2.70±0.81治疗后4.15±0.83①②3.18±1.13①
表3 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clinical efficacy in the two groups [n/例(p/%)]
3.1 呃逆的中西医病机呃逆现代医学又称膈肌痉挛,目前其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明确。多数研究认为呃逆的产生是由于外界刺激引发的兴奋,沿迷走神经传导至延髓呼吸中枢,再沿网状脊髓束到达膈神经,使膈肌产生强烈节律性痉挛,从而引发呃逆[9]。而中医理论认为,呃逆虽与众多因素相关,然其病机总属胃气上逆动膈,肺失肃降,治疗当以调理气机为主。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机不畅日久,久病入络,血行瘀阻,致瘀血内结,瘀血又进一步阻碍气机运行,导致呃逆顽固不愈。故顽固性呃逆的发生常与局部气血运行不畅有关,治疗当以改善经络气血运行为主[1],如清代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就强调血瘀可致呃逆,并创血府逐瘀汤治之。
3.2 浮针配合主动再灌注活动浮针疗法通过运用一次性浮针针具,在患肌周围或邻近的皮下组织进行左右或者上下扫散的针刺活动。当浮针扫散时,机械力可使液晶状态的疏松结缔组织的空间结构改变,产生压电效应,释放生物电。由于疏松结缔组织具有良好的半导体导电性能,能够高效传导生物电,当生物电传达至病变组织时,产生反压电效应,改变细胞的离子通道,使血管舒张,进而解除肌肉痉挛,改善血液运行[10];而扫散过程中配合主动再灌注活动,通过采用有针对性的外力或者患者自己的力量,持续反复舒张和收缩相关的肌肉,使毛细血管滤出量增多,局部血液流动更快,进而改变血液灌注的速度、力度和范围,使血液能够快速、有力、充分地灌入缺血区域,从而更有利于改善局部微循环[11]。因此,浮针扫散配合主动再灌注活动,能有效缓解膈肌痉挛,改善局部血液运行,从而有效缓解呃逆。
腹式呼吸能充分锻炼膈肌、腹直肌等患肌,是针对顽固性呃逆患者的主要的再灌注方法,通过鼻吸口呼,一吸一呼,能条畅气息,使气机升降有序,膈肌弛张有度,达到降逆利膈的效果[12];另外,在扫散过程中,若恰巧将患者病变局部的瘀络刺破,拔针时可见暗红血液流出,起祛瘀生新之效;而留管6 h的作用在于不断促进经络气血的有序运行,巩固疗效。通过疏通局部经络,改善气血运行,激发人体自愈能力,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效果,是浮针疗法的本质[11],也是浮针配合主动再灌注活动治疗顽固性呃逆的关键所在。通过缓解膈肌痉挛,促进气血有序运行,可有效缓解呃逆。
再者,我国自古就有屏气治疗呃逆的说法。《灵枢·杂病篇》曰:“哕,无息,而疾迎引之,立已”,提出呃逆发作通过屏气,可使呃逆停止。现代医学[13]认为,屏气可以使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分压(PaCO2)升高,刺激下丘脑网状投射系统,间接兴奋延髓呼吸中枢,降低迷走神经的兴奋性。本研究要求患者在腹式呼吸的吸气末屏气10 s,旨在从中枢水平调整呼吸的节律和深度,抑制膈肌的不协调运动,从而改善患者的呃逆症状。
3.3 研究体会临床上频繁呃逆的患者,易伴随紧张焦虑、纳差、失眠等症状,严重的患者进食受阻,口服药物也较为困难,且某些药物本身对于呃逆患者来说也可能是一种刺激,可诱发甚至加重呃逆。基于此考虑,本研究2组的治疗措施均选用外治法,患者耐受度较高。另外,主动再灌注活动在有效缓解呃逆的同时,通过转移患者的注意力,条畅气息,也有助于改善焦虑紧张等伴随症状。
再者,诊断明确是浮针疗法奏效的关键所在,诊断包括疾病诊断及患肌诊断。浮针易学难精,其难点主要在于患肌的诊断方面。顽固性呃逆所涉及的嫌疑肌包括膈肌、肋间肌、腹直肌等。在触摸患肌时,由于膈肌、肋间肌本身特点,难以完整触摸,特别是女性患者,需要不断练习总结。本研究在诊断患肌方面,除了触摸寻找,主要还得从呃逆症状入手,将嫌疑肌一一考虑,在治疗过程加以诊治。因此,我们在临床上运用本法治疗顽固性呃逆效果显著,且常常是一针见效,对于3次治疗后效果仍欠佳的患者,应注意排查其他恶性病变导致顽固性呃逆的可能。
本研究结果表明,浮针配合主动再灌注活动治疗顽固性呃逆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呃逆频率评分明显下降,睡眠、精神、饮食明显改善,其疗效明显优于西药治疗的对照组,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运用。但是,由于缺乏针对浮针治疗顽固性呃逆的机制作用方面的研究,故有待今后开展更多的研究,以进一步增强研究结论的可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