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风通圣颗粒外用治疗小儿皮疹性疾病的疗效观察

2020-05-20 06:01曾卫红陈丽萍陈华清
药品评价 2020年2期
关键词:性疾病防风皮疹

曾卫红,陈丽萍,陈华清

1.江西省定南县人民医院,江西 赣州 341900;2.江西省定南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江西 赣州 341900

小儿皮疹性疾病在儿科中非常常见,发病率较高,例如荨麻疹、手足口病等[1]。荨麻疹临床表现为时隐时现的瘙痒性风团;手足口病典型临床表现包括在足趾、手掌、口腔等部位出现炎性水疱、疱疹等[2]。小儿皮疹性疾病涉及了传染科、儿科、皮肤科、血液科等多个领域,要综合治疗才能取得良好疗效,与此同时也必须确保用药安全、使用方便。本次研究选择了52例小儿皮疹性疾病患者作为临床观察对象,详细分析了防风通圣颗粒外用的治疗效果,具体报告分析如下文所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52例小儿皮疹性疾病患者作为临床观察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中女性患者14例,男性患者12例;年龄8个月~7岁,平均年龄(4.13±1.11)岁;病程2~12d,平均病程(5.49±1.13)d;其中手足口病患儿8例,荨麻疹患儿10例,湿疹患儿8例。对照组中女性患者15例,男性患者11例;年龄9个月~7岁,平均年龄(4.16±1.08)岁;病程2~11d,平均病程(5.48±1.10)d;其中手足口病患儿10例,荨麻疹患儿10例,湿疹患儿6例。两组小儿皮疹性疾病患者的基本资料并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对照组小儿皮疹性患者采用防风通圣颗粒口服治疗,对于年龄超过3岁的患儿每次口服1袋;若患儿年龄低于3岁,每次口服半袋,每天2~3次。实验组小儿皮疹性疾病患者采用防风通圣颗粒外用治疗方法,将颗粒调成糊状涂抹于患处,每天3~5次。注意观察患儿患处变化情况。

1.3 评价标准观察并分析两组患儿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住院时间、治疗有效率、血常规指标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其中患儿治疗标准为:如果患儿治疗3d后糜烂皮损情况加重,皮肤肿胀、潮红现象并无改善,渗出液增加,出现继发性感染表明治疗无效;如果患儿治疗3d后糜烂皮损面积减少,皮肤肿胀现象减轻,皮肤轻微泛红,渗出液减少表明治疗有效;如果患儿治疗3d后糜烂皮损情况基本或完全消失,皮肤肿胀、潮红症状明显减轻,皮肤温度和皮肤颜色恢复正常,无渗出液表明治疗显效[3]。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包括皮疹消退时间、退热时间、口腔溃疡愈合时间。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肝肾功能异常等。血常规指标包括中性粒细胞、血红蛋白以及白细胞计数。

1.4 统计学分析将本研究中所涉及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对比分析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标准差±方差)()表示,对比分析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有效率对比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明显更高,P<0.05,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小儿皮疹性疾病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对比[例(%)]

2.2 临床症状消退时间及住院时间对比实验组患者皮疹消退时间、退热时间、口腔溃疡愈合时间以及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更短,P<0.05,具体数据如表2所示。

表2 两组小儿皮疹性疾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消退时间及住院时间对比[()/d]

表2 两组小儿皮疹性疾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消退时间及住院时间对比[()/d]

2.3 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明显更低,P<0.05,具体数据如表3所示。

表3 两组小儿皮疹性疾病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例(%)]

2.4 血常规检查结果对比两组患儿血常规检查结果并无明显差异,P>0.05,具体数据如表4所示。

表4 两组小儿皮疹性疾病疾病患者的血常规检查结果对比()

表4 两组小儿皮疹性疾病疾病患者的血常规检查结果对比()

3 讨论

皮疹不仅是多种疾病的临床症状之一,同时在小儿时期也非常常见,其表现多样,具有多种类型,不同皮疹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和病因也具有一定差异性,从是否感染方面进行分析,非感染性皮疹性疾病的病因大多为蚊虫叮咬、药物热、变态-免疫性疾病、血液病等导致的皮疹等;而对于感染性皮疹性疾病来讲,其病因主要包括肠道、水痘、幼儿急疹、风疹、麻疹等病毒感染等,细菌性感染性疾病还包括败血症、猩红热等[4]。

皮疹可以分布于身体不同位置,也可以全身性存在。对于脓疱疹、汗疱疹、婴儿湿疹、新生儿红斑的皮疹多见与头面部[5]。发生在口腔部位的皮疹很少会遍布全身,例如口腔周围炎、溃疡性口腔炎、鹅口疮等。另外,口腔皮疹也可以是某些全身疾病的某一部分,例如单纯性病毒、猩红热、麻疹等疾病,皮疹不仅会遍及患儿全身,口腔部位也会存在。足部的皮疹往往为全身感染性疾病导致的,例如非典型麻疹、败血症、猩红热、脑膜眼球菌血症、皮肤黏膜淋巴综合征、手足口病、疱疹病毒等,还可以由多形红斑、冻疮、脓疱疹、过敏性皮疹、药疹等引起[6]。胸背部的皮疹往往是全身性皮疹的初始发病位置,例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皮肤黏膜淋巴综合征、猩红热、水痘等,绿脓杆菌性败血症、伤寒的“玫瑰疹”的斑丘疹也以胸背部出现皮疹为主。肢体部位的皮疹大多由过敏性紫癜引起,临床中也有由于感染、接触变态反应、局部药物变态反应等的案例[7]。就全身性皮疹来讲,绝大多数的过敏性皮疹、药物性皮疹、全身性感染性疾病等都是全身分布。这些致敏物质、感染原或药物进入人体后,通过血液传播到全身,进而引发全身性皮疹,例如食物过敏、静脉或口服药物、伤寒及败血症的细菌感染、幼儿急疹、水痘、风疹、麻疹的病毒感染等等[8]。

小儿皮疹性疾病的治疗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针对病因进行治疗,例如去除皮肤感染因素或过敏因素;二是采用全身药物进行治疗,对于病毒感染的患儿应予以抗病毒药物治疗,对于继发皮肤感染,应使用抗菌药物治疗;三是局部药物治疗。人体的皮肤可以吸收部分外界物质,所以在皮肤表面涂擦药物,可以通过皮肤组织进入淋巴管和血管,从而起到治疗效果[9]。本次研究中采用防风通圣颗粒治疗小儿皮疹性疾病,此药物具有营卫失和的调理机制,主要成分包括甘草、白术、白芍、川芎、大黄、当归、桔梗、生石膏、栀子、芒硝、黄芩、连翘、防风、薄荷、麻黄、荆芥等,早在金代的《宣明论方》中就与记载,系三焦、气血、表里通治之剂,在现代临床中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可以治疗高血脂、哮喘、湿疹、皮炎、感冒等多种病症;许多学者均采用其治疗小儿皮疹性疾病,取得了较好疗效[10]。在本次研究中,改变了传统防风通圣颗粒口服的使用方法,将其调成糊状外用,结果显示,外用疗法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口服疗法,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且治愈时间显著缩短,进一步提示了小儿皮疹性疾病治疗采用药物外用疗法的临床优势。

总而言之,小儿皮疹性疾病治疗过程中采用防风通圣颗粒外用疗法,较口服疗法疗效更高,可以明显缩短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减少不良反应发生,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性疾病防风皮疹
防跌倒,警惕认知障碍性疾病
对虾常见环境性疾病的防治
大楼的防风攻略
荨麻疹瘙痒难耐,何不试试防风通圣散
1例氨溴索注射液致皮疹的病例分析
ZTGC-TD-2011D便携式色谱仪防风处理
盆腔炎性疾病病原菌的分布特征与治疗探讨
以肛周扁平湿疣为皮肤表现的二期梅毒一例
浅谈堆料场防风抑尘墙
加味四物消风饮为主治疗艾滋病慢性皮疹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