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村响”农村广播系统应急科普体系的优化研究
——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

2020-05-20 05:35周荣庭
科普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村村广播科普

徐 凌 周荣庭 童 云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合肥 230026)1

(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合肥 230601)2

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举国抗疫的战斗中更凸显建立和完善应急科普体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2020年1月30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地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肺炎机制发〔2020〕14号)[1],强调要通过循环播放广播等方式加强防控工作宣传引导,为防止疫情在农村地区扩散做出部署。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构筑乡村疫情防控安全网,相应出台了许多创新举措,取得了战“疫”的初步胜利。尤其是“村村响”农村广播系统(又称“大喇叭广播系统”或“综合信息广播系统”,下文简称“村村响”系统)在广大农村地区抗击疫情的战斗中发挥了作用。从长远看,我国属于农业大国,幅员辽阔,自然灾害频发,各地区间地理、文化、经济发展差距明显,如何借助“村村响”系统,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农村科普体系以应对突发事件,值得深入研讨。

1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应急科普

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依据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可将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四类。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如何通过有效的应急科普体系,使公众及时了解与事件有关的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的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和减灾等能力,掌握处理实际问题的方法,降低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财产损失,让群众尽快回归正常工作和生活,是亟待深入研究的课题。

目前学术界对应急科普的定义还未形成统一的观点,通过检索相关概念的文献,可大致将应急科普的概念划分为两类。第一类观点较为重视突发事件发生之前的日常宣传工作。例如,刘彦君等[3]认为,面向突发公共事件舆论引导的应急科普机制是指在面向突发公共事件舆论引导中,应急科普活动的构成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及运行方式。王明等[4]认为,应急科普应当包括日常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第二类观点更强调在事件发生之后针对相关问题第一时间开展的科普工作。例如,莫英杰等[5]认为,应急科普是针对突发事件,根据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所开展的公众科普。朱登科[6]提出应急科普具有时效性、针对性、挑战性。本文将应急科普定义为以科学知识的普及为重点,提高公众的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和减灾等能力为核心的科普活动。

2 农村应急科普现状

自2003年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事件发生以来,应急科普已成为政府和学者关注的问题。2017年,由科技部和中宣部联合制定的《“十三五”国家科普与创新文化建设规划》[7]中就专门强调了要加强突发事件的应急科普工作。从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来看,我国应急科普工作在引导公众正确认识病毒、指导群众科学有效预防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仍需重视的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山区,由于历史原因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应急科普工作依然面临挑战,应急科普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第十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表明,农村居民科学素质比例仅为4.93%,远低于同时期的国内居民8.47%的平均水平[8]。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胜利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的实施,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民素质尤其是农民科学素质的提升。农村地域广阔、偏远,信息传播比城市相对滞后,农村居民从其他媒体接收信息的能力较弱,这个现实也从侧面反映了农村应急科普问题的重要性和任务的艰巨性。

农村地区大多不具有发达地区的虹吸性效应,缺乏资金,很难吸引科普人才落户,进而导致公共事件快速反应机制难落实。农村地区人口结构金字塔呈沙漏形的畸态,常住人口多为老人和留守儿童。上述人群不仅缺乏文化科技知识储备,更缺少基层专业科普队伍为他们保驾护航。

农村应急科普资源比较分散,缺乏统筹管理。当灾害发生时,难以快速制订与执行应急科普响应方案。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上述因素易导致决策机构处于被动地位,无法因势利导,依据事态变化及时调整应急科普处置方案。

3 “村村响”系统的发展历程

广播自诞生100多年来,在人类历史发展和文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农村广播系统的发展历程要追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1950年,新闻总署正式发布《关于建立广播收音网的决定》,开启了农村广播网的建设[9]。例如,1952年4月1日,吉林省九台县(现九台市)广播站开始广播,全县330只大喇叭分布在各乡、村人民政府等公共场所。从那时起,大喇叭成为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主要传播媒介,承担着宣传、教育、娱乐、预警等多项功能,获得农村干部群众的喜爱和认可。1998年起,党中央、国务院启动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解决了农村地区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深受人民群众欢迎。就此,逐步构建了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10]。20世纪90年代起,随着“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在乡村基层的推进,广播的受众人口覆盖率节节攀升。但进入21世纪,电视、手机等新兴大众传播媒介对农村人口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广播这一传统单向传播媒介的信息垄断地位逐渐瓦解。近年来,4G网络在农村地区的覆盖率进一步提高,乡村居民进入互联网时代,加之各种新媒体、短视频的兴起,农村广播收听率进一步下滑,许多地区的农村广播曾一度式微。

进入新时代,国家对 “三农”工作高度重视,为实现科技兴农之路,农村广播这一传统工具也走上复兴之路。“村村响”农村广播系统是集广播、通信、单片机等技术为一体的广播系统[11],除具有传统广播的全部功能外,还具有编码寻址、应急发布信息等多项功能[12]。

日常情况下,“村村响”系统既能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各级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也可以播报贴合农村生活的自办节目。例如,湖南、宁夏等省区部分县市区广播台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乡村之声”合作,将该节目植入“村村响”系统[13]。这些节目丰富了群众的生活,起到了宣传党政方针、引导社会舆论、指导农民生产的作用。

应急状态下,“村村响”系统可以通过编码寻址功能精确定位需要应急广播的区域,通过本地或远程插播的方式[12],将播出节目切换到应急广播内容。在信息的传达过程中,“村村响”系统由于被放置在公共空间中,覆盖面广,可以突破地形地势等局限,通过空中电波,将信息直接传达至千家万户和田间地头,最大限度地扩大信息宣传效应。

4 “村村响”系统应急科普体系的优化

依照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印发的《全国应急广播体系建设总体规划》[14],我国的应急广播系统由国家、省、市、县四级组成。“村村响”系统属于应急广播系统的一部分,目前大多数地区以县为单位, 以县、镇 (乡) 、村三级架构为主[15]。“村村响”系统具有“平时惠民,急时应急”的独特优势,是农村应急科普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村村响”系统已经起到了发布权威信息的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利用“村村响”系统,充分发挥其覆盖面广、导向性强、传输响应及时的优势,针对“村村响”系统提出应急科普治理体系的优化方案,旨在提升农村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和应对危机的能力。

4.1 “村村响”系统应急科普治理体系与组织架构的优化设计

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中,为了实现农村应急科普工作的高效、精准、及时,应首先设计“村村响”系统应急科普治理体系与组织架构的方案,助力农村应急广播体系提高突发事件响应和处置能力,打通信息传递的“最后一公里”。部分地方政府针对“村村响”系统已经提出“政府主导、分级负责”的建设原则[16]。为了实现“村村响” 系统的规范化、系统化、专业化管理,可将“科协参与”补充到建设原则中,以发挥科协组织的组织协调作用。

如图1所示,乡镇一级政府部门负责管理乡级广播平台和村广播室,并指派专人作为“村村响”系统的管理责任人,负责管理和运营应急广播工作。“村村响”系统与上级应急广播平台(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应急广播平台融会贯通。县级及以上政府负责应急处置方案的制订,通过应急广播平台传达,直接传输到“村村响”系统,及时高效地传递信息。基层的村干部和科普信息员可以针对本地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一类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变化等信息,及时收集、整理、上报,有效提升政府应急管理能力和处置效率,减少社会公共资源浪费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科协在整个应急科普治理体系中承担组织协调作用,一方面,要负责整理、汇总、分析基层上报的各类信息,为政府决策提供建议;另一方面,要与科学共同体沟通,为政府发布信息提供权威且专业的指导。

图1 “村村响”系统应急科普治理体系与组织架构的优化路径

4.2 “村村响”系统应急科普治理体系的流程梳理

危机生命周期理论于1986年由管理学家斯蒂文·芬克(Steven Fink)[17]提出。该理论从医学术语中引出,将危机的生命周期划分为四个显著阶段,分别是危机酝酿期、危机暴发期、危机扩散期、危机恢复期。危机生命周期理论将危机视为生命体,根据危机的发生过程,分为不同阶段。该理论为应急管理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已有学者将其引入应急管理的研究中[18]以解决实际问题。依照上述思路,基于危机生命周期理论梳理“村村响”系统应急科普治理体系的流程,旨在探索与危机不同阶段相适应的应急科普机制和处置策略。

4.2.1 危机酝酿期

危机酝酿期即危机的孕育期。任何危机的发生都是多重风险因素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在这一阶段虽然危机尚未发生,但是可能导致危机的潜在因素已经存在。防微杜渐是在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思路。此时上级政府如果能制定积极的防控预案,配合有效的防控措施,就有可能将危机暴发的损害降至最低,避免局部风险转化为系统性风险。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农村应急科普在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做好预防和准备工作,在危机因素积累过程中提高警惕。

首先,县级及以上政府需要评估突发公共事件的风险类型和风险特征,结合已经掌握的突变规律和其他地区的相关经验,提前制订应急管理预案和处置方案。其次,应联合科协组织和科学共同体提前整合应急科普资源,按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储备“村村响”系统的科普内容,做到有备无患。在一些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或者特殊时间节点,安排“村村响”系统加强对某一类突发公共事件的日常宣传,提高群众的防范意识,加强群众对危机的辨别能力,解决应急科普在危机酝酿期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4.2.2 危机暴发期

危机暴发期是指某些风险因素经过一段时间量的积累,导致了质的变化,使危机蔓延。在此阶段,突发公共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将会不断扩散,可能会对群众生活和工作秩序造成严重破坏,甚至导致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如果这时候处理不及时或不合理,极易导致危机加剧,造成更加不可承受的后果。在此情况下,省市级政府需要确认危机性质,果断进行决策,将权威信息快速传递到农村地区,尽可能将危机的影响降至最低。这一阶段农村应急科普工作的重心是实时更新事态发展情况,需要遵循公开透明的发布制度,以便在农村形成舆论主导意见,缓解群众的恐慌情绪,解决与群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负面影响。

乡级广播平台和村广播室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利用“村村响”系统推进群众性科普工作,提升群众对危机的重视程度,弥补他们科普知识方面的空白,促使他们增强自我防范意识和能力,主动配合应急工作,掌握科学的应对危机方式,推进防控措施和做好群众思想工作并举。在通过“村村响”系统高频率发布权威信息后,农村科普信息员和村干部还要实时了解群众对信息的理解情况。对于部分年龄较大、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群众,还应进行政策文件和防控知识的解释和转译,保证所有群众能够正视事件的严重性,理解和认同防控工作的重要性。同时,农村科普信息员和村干部还需收集本地区应急事件的发展和变化情况,并将信息汇总反馈给科协组织,保证双向沟通的顺畅及时。

4.2.3 危机扩散期

危机扩散期是指经历前一时期的剧烈暴发,尽管危机产生的负面影响还在扩散,但与此同时,危机已经得到了初步控制,其类型、特点、风险等级已基本明确。这一阶段的农村科普工作依然不能掉以轻心,需要采取有效且具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继续保持科普信息传递渠道的流畅性。由于前期的积累,极易滋生谣言,对广大群众产生误导,影响危机事件的解决进度。而此时的应急科普重点就在于国家应急广播体系要及时披露真相,粉碎谣言,消除群众误解,严防出现思想松懈和管理漏洞。

同时,这一阶段的工作要更加精准和细化,各级政府需要结合本地区的特点,解答群众最关心的问题,解决群众的实际生活困难。此时农村科普信息员和村干部需要提升敏感度,在工作中主动收集群众意见,努力做到感知需求,甚至是预判需求,并及时传达给各级政府和科协组织,以便调整应急科普内容,实现面向特定人群的精准传达。上级科协组织在掌握群众需求后,应当反馈给科学共同体,尽可能地组织科学家参与到“村村响”系统应急科普的指导工作中,甚至邀请他们走到应急科普的一线,通过广播连线、录制音频节目等方式保持科学家和群众之间的交流,让科学理性的声音传遍田间地头,进一步消除群众的恐慌情绪,坚定防控工作的必胜信心。

4.2.4 危机恢复期

危机恢复期是危机生命周期的最后一个阶段。此阶段危机事件已经基本结束,社会经济秩序逐步恢复,各行业开展复工复产工作。但是此时仍然不能放松警惕,应急科普工作仍要高度重视。

此阶段上级政府需要联合国家应急广播体系、科协组织共同评估“村村响”系统在应急科普治理体系中的实际传播效果,总结经验与教训,发现漏洞,优化新的措施并增添到应急科普预案中,提高今后应对潜在危机的效率,进一步完善“村村响”系统应急科普治理体系的建设。同时,上级科协组织还可以结合本次危机的处置经验,开发新的应急科普资源,为群众提供有针对性的、具体生动的科普内容。

4.3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村村响”系统应急科普路径优化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村村响”系统在农村应急科普工作中发挥了难以取代的作用,在公共事件发生的特殊时刻,充分发挥应急功能,及时发声,不间断地发布疫情信息和有关动态,进行政策宣讲,宣传防疫知识。在新冠肺炎疫情应急管理中,“村村响”系统的应急传播经验值得总结,以进一步优化其应急科普路径。

4.3.1 完善预案,传授科普知识

无论是以往经验还是科学研究[19]都指出,在我国许多地区,冬季都属于流感等传染疾病的高发期。在这样的特殊时间节点,县级及以上政府有必要提前完善应急科普预案。科协组织需要发挥起协调作用,将县级、乡级科协组织的科普工作优化组合,产生更大的效益。例如,增加“村村响”系统有关传染病防治知识的播放频率,提醒群众注意个人卫生,掌握正确的洗手方式,提高自身免疫力等科学的卫生防疫工作。这些做法无疑能从源头抓起,提高村民的科普水平和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能力。

4.3.2 联动响应,传达处置措施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发病急、传染性强、有一定的病死率。群众对当时疫情的状况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一部分群众麻痹松懈,另一部分群众恐慌担忧。2020年1月20日,国家领导人对疫情做出重要指示。同日,钟南山院士在央视《新闻1+1》栏目证实新冠肺炎“有人传人现象”和“有医务人员感染”。

在这个时间节点,为更好地开展防控工作,防止在农村出现大范围的疫情蔓延,应让“村村响”系统的应急科普工作及时入列,助力疫情防控工作有效推进。“村村响”系统首先应考虑直接转播来自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的抗疫特别节目,将权威正确的信息直接传达,缩短信息披露的流程。例如,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区、北京市延庆区等地的“村村响”系统都及时转播了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制作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特别节目,提高了应急科普工作的效率。

“村村响”具有极强地域传播特征,可采用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应急科普宣传。为了更加贴近群众,还可以使用地方语言、顺口溜等“接地气”的方式拉近节目与群众之间的距离,切实提高群众的信息接收效率。有些地方自编了如“出门必须戴口罩,周全防护要做到”“我承诺,勤洗手,健康平安跟着走”等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防疫顺口溜,使得防疫知识深入人心。

4.3.3 关注舆情,传播动态信息

随着各级疫情防控工作的推进,疫情流行上升趋势得到遏制。在此阶段,大部分群众对疫情具备了一定认识,对防控工作的关注度也在逐步提升,需要了解如病毒传播途径、口罩的选用、正确的消毒方式等更加细致和专业的科普知识或技能。此时,农村科普信息员和村干部需要收集群众对于应急科普工作的需求,并将相关情况汇总反馈给科协组织,保证沟通的及时有效。

在辽宁省大连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处置工作中,市科协坚持应急科普宣传“一盘棋”,与有关部门协调联动,通过微信群、公众号、科普e站等新媒体推送科普信息。大连市科协、大连市群团组织综合服务中心等部门还围绕农村重点人群的实际需求制作了一批“村村响”系统的应急科普音频宣传品,包含了农村儿童防疫知识童谣、战役情快板、防控常识改编的数来宝等[20],增加了群众对疾病性质、如何预防、如何判断患病等知识的储备,将疫情防控的科普信息及时准确传达到了基层。

4.3.4 积极引导,传递必胜信心

在举国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新冠肺炎疫情上升的势头已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此时,防治工作重心转移到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指示精神,坚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复工生产。截至笔者调研结束时(2020年3月5日),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治工作还在持续推进中,各地农村“村村响”系统助力复工复产的新闻也比比皆是。

湖南省郴州市临武县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助力群众春耕备耕,防止部分群众受疫情影响出现返贫现象。该县邀请高级农艺师,利用“村村响”系统为群众提供农技指导,组建起农艺师和群众之间的微信群,在线解答群众的实际问题。截至2020年3月初,农艺师共为全县300多个种植户提供技术支持服务[21],充分保障群众春耕备耕技术需求。

5 总结与展望

应对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全国各地的“村村响”系统都有出色表现,无论是内蒙古草原的蒙汉双语广播,还是福建宁德的特色方言广播,都各具特色,趣味性和科学性兼具,成为社交媒体的热点,在群众中引起热烈反响。作为一种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村村响”系统运营成本低,传达效率高,在科普资源相对薄弱的农村地区优势明显,起到了阻断谣言、提振信心、化解矛盾的作用,让防疫宣传工作真正做到了全方位、全覆盖。因此,即便是在传媒生态快速变革的时代,“村村响”系统仍是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传播媒介。疫情结束后,有必要继续完善“村村响”系统的应急科普方案,以便其在农村应急科普工作中凸显更高价值。

5.1 组建农村应急科普人才队伍

组建农村应急科普人才队伍应当是后续工作的重点。首先,要针对农村科普信息员、村干部等加强应急教育培训,提升其综合素质。其次,发挥社会力量,建立农村应急科普人才共享机制,鼓励和组织农村学校、企事业单位等的专业人才积极加入科普志愿者团队,让“村村响”系统成为科普人才的聚集地。

5.2 建立应急科普资源库

“村村响”系统虽然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宣传工作中表现突出,但是在某些地区也暴露出客观条件限制所带来的不足,如农村应急科普人才匮乏,应急科普资源需进一步完善等。今后的工作重心应围绕“村村响”系统建立应急科普资源库展开,可由科协牵头组建农村应急科普专家组,按照突发公共事件的类型录制一批应急科普节目并保证节目的播出频率。只有做到应急科普知识的常态化播出,才能让群众不断增强应急责任意识,随时做好应急准备,逐步提高避险自救互救能力。

5.3 与新媒体实现优势互补

互联网时代,人们接收信息的习惯和方式也在逐渐变化。在这种形势下,“村村响”系统也应遵循云网端协同发展的思路,发挥优势互补作用。可以加强与网络广播平台的合作,利用线上优质的应急科普广播资源,丰富农村应急科普的形式与内容。还可以凭借通信技术的发展,将广播用户的收听端口与智能手机终端链接,使用户能随时随地获取相关信息,带动广播从直线传播向立体传播转化,并推出“村村响”APP,鼓励听众参与科普节目的采编和播出,增强参与感,提高听众的忠诚度,扩大传播效应。

综上所述,“村村响” 系统业已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阵地、美丽乡村建设的文化符号。回顾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过程,“村村响” 系统担当了应急科普体系内重要的一环,既发挥了自身的独特优势,也存在许多尚待改进和开发的应用空间。基于危机生命周期理论,将“村村响” 系统的应急科普体系予以优化,不仅对国家应急科普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必将为广播事业的创新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猜你喜欢
村村广播科普
村村播工程解密乡村振兴制胜“密码”
稷山县蔡村村千亩樱桃迎来丰收季
张家塬村村歌
科普达人养成记
王村村:我在无聊这个领域有天赋
广播发射设备中平衡输入与不平衡输入的转换
周三广播电视
周二广播电视
科普漫画
科普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