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U重症病毒性脑炎儿童CT、MRI影像学特征分析

2020-05-20 19:21郑州大学附属医院南阳市中心医院PICU河南南阳473000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0年6期
关键词:颞叶脑炎病毒性

郑州大学附属医院/南阳市中心医院 PICU (河南 南阳 473000)

张伟东 王幸丽 杨 红 张义堂

病毒性脑炎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主要是因病毒入侵颅内,导致颅内病毒感染引起的脑部弥漫性、实质性炎症,部分患者可能累及脑膜,严重影响小儿脑部发育[1]。近年来,小儿病毒性脑炎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临床症状轻重悬殊、多种多样,不具有典型性,精神意识障碍、嗜睡、呕吐、头痛、发热、视觉异常是其常见的临床症状,因此可能会影响临床诊断[2]。另外重症病毒性脑炎具有高致残率、病情严重、发展迅速的特点,严重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及生命安全。临床常根据实验室检查(病原学检查、脑脊液检查)、临床症状、流行病学、神经体征、神经系统辅助检查(影像学检查)对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进行检查。CT、MRI是临床常采用的辅助性检查,可显示病变范围及病变情况,为临床诊断提供有效依据,提高对疾病的诊断准确性[3-4]。本研究对重症监护病房(PICU)重症病毒性脑炎儿童进行脑部CT、MRI影像学检查,分析临床特点,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价值,旨在选取有效的诊断方式,并为早期诊断提供有效依据,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7月我院PICU收治的重症病毒性脑炎儿童6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患儿伴随意识障碍、行为异常症状;(2)患儿存在共济失调、失语、瘫痪等神经系统缺损体征;(3)患儿家属均自愿让患儿参与本项研究;(4)异常脑电图改变。排除标准:(1)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2)合并严重心、肝、肾器质性疾病者;(3)合并严重免疫功能缺陷者。其中男26例,女34例;年龄1~12岁,平均年龄(6.59±1.23)岁;其中抽搐32例,发热60例,嗜睡19例,昏迷21例,呕吐23例,头痛46例,患儿家属均签署我院伦理委员会出具的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均采用CT、MRI两种影像学方式进行检查,患儿取仰卧位进行检查。CT检查:采用纳米CT(型号为P h i l i p s Brilliance),沿着患儿眼眶耳线为基线向上进行横切性的连续扫描,扫描矩阵为512×512,扫描时间2s,扫描的层厚、层距均为5~10mm,最短扫描时间≤0.4s/圈。MRI检查:采用型号为Etscint 2.0T型的MRI扫描机,平扫常规为SE序列,T1加权像采用TRT00ms、TE18ms,T2加权像采用TR5500ms、TE106ms,并对冠状位、矢状位进行增强扫描。

1.3 图像评估 由我院资深影像学专家对患儿的影像学图片进行分析,观察病变的部位、大小、范围、轻重程度及数量,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价值。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处理数据,无序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病毒性脑炎的诊断结果 60例患儿均在脑内发现病灶,其中34例患儿病灶在右脑,26例患儿病灶在左脑,3例患儿在脑部两侧均发现病灶区。脑内异常病灶区在病灶在额叶处有19例,在枕叶处有4例,在颞叶处有5例,在脑顶叶处有5例,基底节的有25例,丘脑、小脑处各1例。

2.2 病毒性脑炎的CT检查结果 如图1-2。60例患者中有48例被确诊为病毒性脑炎,5例被误诊为其他疾病,7例因影像显示无异常漏诊,阳性检出率为80.00%。CT平扫发现32例患儿病灶区表现为片状低密度影,16例患儿病灶区表现为点状低密度影,其中6例患儿在低密度病灶内呈现为点条状高密度影。48例患儿均为单发性,未出现多发性患儿。48例患儿中18例在额叶处,6例在颞叶处,18例病灶在基底节,6例在脑顶叶处。

2.3 病毒性脑炎的MRI检查结果 如图3-6。MRI检查确诊为病毒性脑炎的有56例,其中漏诊3例,误诊1例,阳性检出率为93.33%,另外MRI平扫发现,T1WI图像中有6例患儿病灶呈现明显低信号,38例患儿病灶呈现片状低信号,等信号的有11例;T2WI影像中有8例患儿病灶呈现为混合信号,47例患儿病灶呈现为明显高信号。在增强扫描中,冠状位、轴状位、矢状位37例患儿病灶显示为不均匀强化,13例患儿病灶呈现明显强化,5例患儿病灶区显示为无强化。脑内异常病灶在基底节的有22例,5例在颞叶处,15例在额叶处,4例在枕叶处,7例在脑顶叶处,以及小脑和丘脑处各有1例,其中2例为多发患者。

3 讨 论

病毒性脑炎是儿科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5],主要是因患儿脑组织受病毒感染形成,小儿的血脑屏障尚未发育完善,因此在病毒侵袭入体后极易通过血脑屏障随着血液侵袭中枢神经系统,且病毒性脑炎起病急,呈现发散性,临床症状及体征缺乏特异性,导致临床诊断较为困难,且疾病进展快,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发展为重症病毒性脑炎,严重影响患儿的脑部神经发育,病情严重者可能会危及生命安全[6-9]。因此给予早期诊断及治疗是临床研究重点。

临床对脑脊液中病毒核酸进行PCR检查是诊断病毒性脑炎的金标准,虽然有较高的特异性,但是腰椎穿刺取出脑脊液是一种有创操作,患儿家属通常难以接受,另外对检查者的操作要求性较高,花费时间长,病毒分离成功率无法满足临床诊断需求,无法广泛应用在临床上,导致疾病的早期诊断更佳困难,耽误病情[10-11]。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影像学技术逐渐成为临床检测各类疾病的重要手段,主要是因为影像学技术可直观的显示病变的部位、病变程度、病灶大小及病灶累及部位,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有效依据。CT作为一种无创性操作逐渐应用在临床上,可帮助医师了解患者病变部位的范围及程度,为临床诊断提供有效依据[12],MRI也是一种无创性操作,能较早的显示病变范围、部位、大小及程度,显著提高病毒性脑炎的早期诊断可能性[13]。

图1-2 为病毒性脑炎的CT影像,CT平扫发现海马及右侧颞叶处可见片状低密度影,且边界模糊不清。图3-6 为病毒性脑炎的MRI平扫影。图3 为MRI平扫轴位的T1影像,在患儿双侧海马及右侧颞叶可见片状信号;图4 为MRI平扫平扫轴位T2影像,在患儿双侧海马及右侧颞叶可见片状高信号;图5 为MRI增强扫描的冠状位影像;图6 为MRI增强扫描的矢状位影像,可见患儿双侧岛叶脑膜、双侧海马、右侧颞叶出现不均匀强化。

病毒性脑炎病理改变主要时脑实质或脑膜的广泛性充血、水肿,部分患者伴随浆细胞、淋巴细胞的浸润。且在小血管周围可发现炎性细胞呈现弥漫性分布,血管周围的神经、组织细胞也发生坏死、变性、髓鞘崩解[14]。在CT成像上主要表现为脑组织的多发性或单发性的低密度病灶,部分患者伴随出血则呈现为混杂密度灶,病灶边界通常为模糊,病灶呈现为非对称或对称性分布,一般是处于单侧或双侧的脑半球的枕叶、颞叶、顶叶、额叶、基底节区丘脑处,部分位于脑干及小脑处[15]。MRI成像上病变信号在T1W1上表现为不均匀的低信号影,部分可呈现为等信号或稍低信号,伴随出血的患儿则表现为高信号影,在T2W2上则表现为高信号[16]。MRI在检查病毒性脑炎时,误诊、漏诊率较低,病程10d的患者也能清晰的诊断出,另外针对CT检查中误诊的丘脑处及小脑处的病毒性脑炎均可被诊断出,主要是因为在MRI检查中,影像学结果不会受到颅脑底部复杂的结构及骨头伪影的影响,诊断结果较为精准[17]。

本研究中60例患者中有48例被确诊为病毒性脑炎,5例被误诊为其他疾病,7例因影像显示无异常漏诊,阳性检出率为80.00%;48例患儿中18例在额叶处,6例在颞叶处,18例病灶在基底节,6例在脑顶叶处。可能是因为CT平扫对于部分病毒性脑炎无法有效的诊出,主要是早期病毒性脑炎的CT影像不典型,无法区分与正常脑组织的区别,导致漏诊,本研究中出现的误诊情况主要是病灶区的位置引起误导,导致在丘脑处及小脑处的病毒性脑炎被误诊为抗NMDA受体脑炎。本研究还发现MRI检查确诊为病毒性脑炎的有56例,其中漏诊3例,误诊1例,阳性检出率为93.33%;脑内异常病灶在基底节的有22例,5例在颞叶处,15例在额叶处,4例在枕叶处,7例在脑顶叶处,以及小脑和丘脑处各有1例,其中2例为多发患者。提示MRI检查较CT检查就有更高的诊断准确价值。

综上所述,MRI、CT检查在病毒性脑炎患儿中均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且在病毒性脑炎的检查中,MRI检查具有更低的误诊率、漏诊率,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猜你喜欢
颞叶脑炎病毒性
儿童自身免疫性脑炎的研究进展
快乐感丧失是痴呆征兆
牛病毒性腹泻病特征、诊断与防治研究
更正:应重视无菌性脑膜炎及抗体阴性的自身免疫性脑炎的诊断
记性不好?因为久坐“伤脑”
小儿患感冒家长绷紧脑炎这根弦
记性不好?可能是久坐伤脑
治病毒性感冒
行为变异型额颞叶痴呆诊断标准的进展
炎琥宁治疗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不良反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