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秀丽
(柳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骨外科,广西 柳州 545005)
骨科创伤手术患者静脉受到一定程度损伤,血流速度下降,同时血液黏稠度增加等因素,患者术后易出现下肢静脉回流,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下肢深静脉血栓可导致肢体功能障碍,影响患者康复[1]。文献报道[2],良好的护理可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促进康复。本文通过对骨创伤患者分组,讨论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方法,现报告如下。
我院收治98例骨创伤手术患者随机分组,实验组男31例,女18例,年龄20~77岁,平均(54.31±2.43)岁;对照组男29例,女20例,年龄1-78岁,平均(55.09±2.72)岁。两组患者上述条件无显著差异(P>0.05)。纳入标准:患者知情同意,应用骨科手术治疗。排除标准:依从性差、精神系统疾病、妊娠期、哺乳期、凝血功能障碍等。
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入院宣教、用药指导、病房管理等,实验组给予预防性护理干预[3]:(1)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帮助患者消除不良情绪,耐心向患者将解释疾病相关知识。(2)呼吸护理:向患者说明呼吸步骤,使患者养成深呼吸习惯,保证胸腔内为负压,加速血液回流;(3)运动护理:协助患者抬高患肢,按摩患侧,促进静脉回流,身体条件允许,指导患者适当运动,适当肌肉锻炼和关节活动等。(4)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向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知识,提高治疗依从性;5.饮食护理:叮嘱患者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高纤维食物,增加饮水量,控制蛋白质摄入。
比较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测定股静脉血流速度、股静脉血流峰速度。护理质量包括:专科护理能力、护理主动性、预防技能教育。
数据资料利用SPSS 19.0软件统计,计量资料(±s),计数资料n(%),计数资料x2检验,计量资料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下肢深静脉血栓3例(6.12%)明显低于对照组16例(32.65%),差异有显著性(P<0.05)。
实验组股静脉血流速度、股静脉血流峰速度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见表1。
表1 血流动力学水平对比(±s)
表1 血流动力学水平对比(±s)
组别 n 股静脉血流速度(cm/s) 股静脉血流峰速度(cm/s)实验组 49 15.97±3.21 22.36±8.28对照组 49 11.63±2.94 16.01±7.11 t 2.462 2.993 P 0.027 0.021
实验组专科护理能力、护理主动性、预防技能教育同对照组比较明显提高(P<0.05),见表2。
表2 护理质量对比(±s)
表2 护理质量对比(±s)
组别 n 专科护理能力(分) 护理主动性(分) 预防技能教育(分)实验组 49 91.24±4.99 95.19±6.82 90.42±3.26对照组 49 81.09±5.67 86.72±7.15 81.35±2.92 t 4.399 5.016 6.817 P 0.025 0.016 0.011
骨科患者患肢静止时间过长可导致深静脉血栓,致病因素包括:血液高凝状态、血流速度慢、静脉壁损伤[4]。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可引起局部溃疡、下肢水肿疼痛等,轻者致残,失去劳动能力,严重可引发肺栓塞,导致患者死亡,直接影响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5]。
预见性护理以循证医学为基础制定的护理方案,骨科手术患者长期为制动状态为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重要因素,心理护理可改善患者心理状态,保证良好的心态,提高机体免疫能力,促进患者康复。呼吸护理使胸腔形成负压,促进血液回流,缓解不良情绪。通过运动护理可促进血液回流,指导患者简单活动,加强血液回流[6]。健康教育可使患者掌握更多下肢深静脉血管相关知识,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本研究显示,实验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下降,血流动力学水平和护理质量明显提高(P<0.05)。综上所述,骨创伤患者应用预防性护理可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改善血流速度,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患者康复,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