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燕,杨勤钰,郭 娜
(河北省沧州市中心医院,河北 沧州 061001)
脑梗死是严重的脑部器质性病变,患者不仅身体受到损伤,同时也会产生不同程度心理障碍。特别是由于脑梗死患者多数为老年人,合并诸多基础性疾病,容易产生并发症,进一步影响脑梗死患者预后。通过科学的护理干预,有助于降低患者脑梗死后并发症风险促进患者康复[1]。本研究将针对脑梗死后多并发症患者采取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
选择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诊治的脑梗死护多并发症患者84例作为研究样本,以随机抽样法分组,每组均为42例,分别定义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男23例,女19例;患者年龄43~84岁,平均年龄(61.7±0.4)岁。对照组:男20例,女22例;患者年龄41~86岁,平均年龄(60.9±0.6)岁。两组病人线性资料均衡,具备可比性(P>0.05)。
对照组患者均采取常规护理,包括患者病情观察、用药指导和基础护理操作等;观察组患者则在该基础上采取多学科合作的综合护理模式,具体内容如下:(1)患者入院后应详细了解其既往病史、发病时间和临床症状等,做到全面掌握病人情况;(2)结合病人的高危因素有相关科室医护人员进行会诊。结合病人身体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和预防性的护理干预方案。以预防为主确保及早发现患者并发症端倪,掌握其病症动向降低并发症率和病死率;(3)每日利用查房时间详细问诊并对其进行综合评估,掌握病人疾病变化和治疗方案的调整情况,并结合其并发症情况及时通知有关科室医护人员进行会诊,并对诊疗方案进行优化与调整;(4)病人的心理护理应该在心理科人员协助下,同患者进行良好的互动与交流,帮助其树立信心,激发病人抗病勇气。针对昏迷者或无法自理患者可对其进行头颈部按摩,协助肢体活动,对病人脑部和肢体功能进行温和刺激;(5)病人的饮食指导中,应结合其具体病情、用药情况和体制等进行随时调整。协助病人进行主动或者被动的开展早期功能康复训练,促进病人思维活跃。降低压疮、肢体僵硬和思维迟缓等并发症率;(6)多对患者进行陪伴与交流,通过良好的沟通提升病人主观能动性,争取病人家属的有效配合,充分发挥病人家属在病人护理中的积极作用。
应用卒中患者ESS量表与Barthel ADL量表对两组患者的恢复情况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患者的病死率。
研究数据以SPSS 17.0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采用率以%表示,行x2检验,以P<0.05表示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病人护理之前ESS评分较低,而Barthel ADL评分均较高(P>0.05);护理之后两组均有所改善,其中观察组病人较对照组在ESS、Barthel ADL评分改善效果均更优,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
表1 两组病人ESS、Barthel ADL评分对比(±s)
表1 两组病人ESS、Barthel ADL评分对比(±s)
组别 例数 ESS(分) Barthel ADL(分)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观察组 42 34.62±10.12 68.26±6.17 23.13±5.16 67.82±3.42对照组 42 35.01±9.86 54.13±7.06 22.95±6.02 54.01±2.16 t 0.206 4.162 0.324 6.195 P 0.059 0.000 0.072 0.000
观察组的病死率为2.38%(1/42),对照组病死率则高达9.52%(4/42),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
本次研究中,针对观察组病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多学科协作下的综合护理模式,注重多学科配合共同制定病人的预防性护理计划,开展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有利于及早发现并发症端倪,并给予有效的处理和干预,有利于降低病人并发症率和病死率[4]。本次研究结果提示,通过采取多学科协作下的综合护理模式,观察组病人ESS、Barthel ADL评分改善效果较对照组更优,而病死率则显著低于对照组。本次研究结果表明,针对脑梗死并发多种并发症病人,采取多学科合作的综合护理,有利于降低病人并发症风险,并提高病人的预后效果。
综上所述,针对脑梗死后多并发症患者采取多学科协作的综合护理模式,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并降低病死率,该护理模式值得应用并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