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地区能源消费变化的驱动因素分解研究
——基于1995—2016年数据的分析

2020-05-20 06:13于明亮李雨莳陈文浩薛音闽
关键词:标准煤长三角产业结构

于明亮,李雨莳,陈文浩,薛音闽

(1.上海理工大学 公共实验中心,上海 200093;2.上海理工大学 管理学院,上海 200093;3.上海理工大学 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上海 200093)

一、引言

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发展质量有所提高,能源消费增速有所减缓,能源供求关系也有所缓和。但中国城市化工业化发展仍存在能源消费量大,经济增长以粗放形式为主,产业结构依赖于重工业,能源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推动力之下,环境保护的意识与经济发展不同步,中国经济的发展付出了高昂的生态环境代价。因此,如何在经济稳步增长的同时,促进环境保护、控制能源消费,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率,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以上海为中心,辐射到江苏、浙江两省的长三角地区不但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之一,也是世界第六大城市群。据《中国统计年鉴2017》数据显示,以1978年为基期,按照不变价格计算,长三角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从1990至2016年实际增长率高达1045.69%,占全国GDP比重由16.63%增长至20.62%。长期以来,由于长三角地区自主创新力量相对薄弱、能源利用效率相对低下,其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都需要依赖能源要素的大力投入。据《中国能源统计年鉴》数据显示,从1990年到2016年,长三角地区的能源消费总量由11264万吨标准煤增加至63042万吨标准煤,在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占比由11.81%增加至15.56%。

长三角地区经济的“粗放式”繁荣是建立在能源大量消耗的基础上的,而这种高能耗的发展方式是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相违背的。因此,准确分解长三角地区能源消费的影响因素对长三角区域总体节能降耗的目标实现具有重要作用,对整个中国节能减排、推动能源转型变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国内外学者已经对能源消费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主要都是从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和能源强度的关系入手的[1-2]。而研究方法则主要使用结构分解法[3]和指数分解法[4-7]。结构分解法主要有投入产出结构分解法(I-OSDA)、产出结构分析分解法(SDA)等;指数分解法主要有Laspeyres指数、Paasche指数、STIRPAT指数等分解模型,其中由Ang和Liu提出的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法(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 LMDI),相较于其他方法具有独立路径、完全分解、不存在残差值和易于理解等优势[8],因此被广泛的应用于能源消费影响因素研究中。从空间尺度看,学者们或以中国整体的能源消费情况为研究对象[4-5, 9-11]或以某个具体省份的能源消费情况作为研究对象[12-15],还有少数学者以经济区域如京津冀[16-17]、珠三角[18]、长江经济带[19]的能源消费情况作为研究对象。从产业结构细分上看,有些学者们对产业结构进行三次产业的划分,也有些学者们专门研究某个具体行业的能源消费情况[20-22]。我们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总结,可以发现学者们已经运用不同模型对我国不同区域、各类产业的能源消费情况进行了丰富的讨论,但是,以长三角地区的能源消费作为研究对象的文献并不多见,且研究的时间跨度不长,尤其是采用LMDI方法的文献还鲜有报道。

基于此,本文拟采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LMDI)分解法,以1995—2016年长三角地区两省一市为样本,拟对长三角区域能源消费变化的驱动因素开展分解研究,从经济产出效应、产业结构效应、能源强度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四大方面考察相关因素对能源消费变化的贡献。

二、长三角地区能源消费及其影响因素的演变特征分析

(一)长三角地区能源消费演变趋势分析

能源作为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攸关其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据《中国能源统计年鉴》数据显示,长三角地区的能源消费总量由1995年的17093万吨标准煤,增加至2016年的63042万吨标准煤,在全国能源消费中的占比从1995年的13.84%增长至2016年的15.56%。通过对上海、浙江、江苏三地1995—2016年能源消费总量的统计,长三角地区的能源消费总量呈逐年上升态势。同时期全国能源消费总量增长迅速,长三角地区的能源消费在全国的占比也在持续上升趋势中。随着现代化工业水平的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总量最大的城市群,每年消耗的能源量也在不断攀升。

1995—2016年间,长三角地区能源消费增长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6年,长三角地区年能源消费量相较1995年增长了3.69倍,年平均增长率6.74%。其中上海市能源消费总量增长幅度为262.25%,年平均增长率为4.94%;浙江省能源消费总量增长幅度为442.71%,年平均增长率为7.72%;江苏省能源消费总量增长幅度为358.91%,年平均增长率为6.99%。而期间全国合计能源消费增长幅度仅为6.12%。

(二)长三角地区能源消费影响因素的演变特征分析

长三角地区以能源为支撑的“粗放式”经济增长带来了大量的能源消耗。现有研究表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化、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四个方面是影响能源消费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23-25]。

1995—2016年长三角地区能源消费量持续增长,而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呈现倒U型形状,说明在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初期,经济增长推动了能源消费量的猛增。随着政府对于能源问题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长三角经济保持高增长的同时,能源消费量的增幅也在不断减少,经济增长对于能源消费量增加的影响也随之减弱。

在产业结构方面,工业一直是能源消费的主要贡献产业。20世纪90年代末期,江浙沪存在大量高耗能低效率的工业产业,使得工业产业的能耗占比居高不下。进入21世纪后,长三角地区在经济发展中产业不断升级,逐步转向现代服务业。在传统工业稳步增长的情况下,第三产业的飞速发展是长三角地区的能源消费量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各产业结构总体趋于优化,洁净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率提高,长三角地区的能源强度不断减小,且大幅领先于全国水平。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长三角地区致力于发展外向型经济,吸引了大量外资和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使得经济发展对能源消耗的依赖性有所减少,从而减少了区域内能源消耗。

另一方面,在长三角的迅猛发展过程中,单一依靠煤炭能源的消耗结构已渐渐不能满足发展需要。21世纪初期,上海、江苏、浙江先后引入天然气等高效替代能源,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逐渐下降,但总比重仍然占到一半以上。

尽管长三角地区整体能源利用效率处于全国先进水平,但能源消费总量一直居高不下,且其能源消费情况与发达国家水平仍有很大差距。长三角的能源消费依然有很大的降低空间。为了节能减排的任务的完成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贯彻落实,寻求控制能源总体消费量的方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找到影响能源消费量的关键因素和影响水平。

三、长三角地区能源消费驱动因素的分解模型及数据说明

(一)LMDI模型构建

前文分析了1995—2016年间长三角地区能源消费量持续快速增长的现状。在能源消费量不断增加的背后,各种因素对于长三角地区能源消费增长的影响程度成为分析能源消费问题的关键,因此,有必要对影响能源消费的各种因素进行量化研究。本文采用LMDI方法,定量考察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四方面因素对长三角地区能源消费总量变化的影响。

目前对于能源消费的定量研究,普遍通过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根据各影响因素对能源消费变动的分析来解释能源消费变化的原因。常用的能源消费效应分解方法有结构分解法(SDA)和指数分解分析法(IDA)。1998年,Ang等对对数平均Divisia指数分解方法(LMDI)进行了详细介绍[26],该分解方法属于Divisia分解法的一种,分为加法形式和乘法形式。LMDI方法中,不同分部门效应总和与总效应一致,使得多层次分析中的内部效应有了对比的依据,它有效解决了分解中剩余项的问题,从而避免了剩余项数据的主观性和随意性。Ang等认为,LMDI方法具有消除残余项、独立路径、零值处理能力和数据汇集一致性等优势,是指数分解法中相对合理的一种方法[8]。

在能源消费分解的LMDI方法中,设E为能源消费总量,在0到t时期内,有n个因素对能源消费的变化有影响,即n个变量X1,X2,X3,…,Xn。i表示每个因素的分类结构指标,使得各指标存在以下关系:

Ei=X1,i*X2,i*X3,i...Xn,i

(1)

因此,能源总消费的指数分解可以表示为:

(2)

采用加法分解,在0时期到t时期内,能源消费的总变动量可以表示为:

ΔEtot=Et-E0=ΔEX1+ΔEX2+ΔEX3+...+ΔEXn

(3)

上式表明0到t时期内能源消费总量变动等于每种影响能源消费的因素效应之和。按照LMDI方法,第n种因素对能源消费总量变动产生的效应表示为:

(4)

其中:

(5)

基于以上方法,我们可以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能源强度、能源结构四方面对长三角地区能源消费总量变动进行LMDI因素分解。实际分析中,能源消费可以表示为:

(6)

在上式中,Et表示t时期的能源消费总量;Qt表示t时期的经济总产出;Qi,t、Ei,t、Si,t、Ii,t分别表示t时期i部门的经济产出、能源消费量、产出份额、能源强度;Eij,t和Dij,t分别表示t时期i部门j类能源消费量和能源消费份额。

根据LMDI方法,从0时期到t时期内的能源消费变动量称为总效应ΔEtot。总效应由四部分组成:由生产规模改变引起的经济产出效应ΔEact;由经济结构调整导致能源消费变化的产业结构效应ΔEstr;由能源强度改变而引起的强度效应ΔEint;由能源消费结构而引起能源消费变化的能源结构效应ΔEest。本文采用加法分解,用相加的方法将长三角地区能源消费变化分解为以上四个因素,能源总消费变动以及各因素产生效应的表达式分别为:

ΔEtot=Et-E0=ΔEact+ΔEsrt+ΔEint+ΔEest

(7)

(8)

(9)

(10)

(11)

(二)数据说明

鉴于各类统计数据的完整性和可得性,本文研究所使用的基础能源消费数据来源于1996—2017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GDP数据和各行业产值数据来源于1996—2017年《中国统计年鉴》,并将GDP数据和各行业产值数据以199五年不变价格进行折算,使得各年份的经济增长数据具有可比性。

在计算能源强度效应时,本文统一按照能源平衡表中的终端能源消费量来进行计算(下文所提及的“能源消费量”均代表终端能源消费量)并参照历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的能源平衡表,将能源种类分为原煤、洗精煤、型煤、焦炭、焦炉煤气、原油、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液化石油气、炼厂干气、天然气、电力、热力等15种,依据各种能源种类的折算系数,统一折算成标准煤(1)由于折算系数难以确定,本文在计算时不考虑其他能源的终端消费量,仅考虑主要消费能源品种的终端消费量。。能源消费总量由上述15种能源折算成标准煤加总而得。

在进行经济产出效应和产业结构效应分析时,本文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能源统计年鉴》,选取三次产业中具有能源消费代表性的行业,把行业划分为农林牧渔水利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等5个部门。由于本文按照三次产业结构来划分各行业的能源消费,因此计算终端能源消费量时,不考虑居民生活产生的终端能源消费。在计算地区经济总产出时,仅统计上述5个部门产业增加值的总和(2)考虑到统计数据的可得性和真实性,本文在划分行业时不考虑第三产业其他行业的能源消费和产值。。

四、长三角地区能源消费驱动因素的分解结果及讨论

(一)总体分析

图1 1995—2016年各因素对长三角地区能源消费变化的影响

本文使用MATLAB软件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解计算。基于我国每5年制定实施一个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事实,本文将考察时间段1995—2016年划分为四个子阶段:1995—2000年、2000—2005年、2005—2010年、2010—2015,分别为我国国民经济“九五”“十五”“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实施的完整阶段。为在实证考察中,我们选取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16年六个具有代表性的年份进行分析。

图1为利用LMDI方法得出的各因素对长三角地区能源消费变化的影响分解。从图中可以看出:长三角地区各发展阶段的经济产出变化对能源消费表现为显著的正效应,且在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直到“十二五”期间,由于经济增速放缓,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产出效应较“十一五”时期有所减小,并且可能在“十三五”期间有持续减小的趋势。能源结构变化对能源消费表现出了微弱的正效应。而能源强度变化则对能源消费表现为显著的负效应,且相较于“九五”和“十五”时期,“十一五”和“十二五”时期能源强度对长三角地区能源消费增长的抑制作用明显增加,说明长三角地区在节能减排、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方面有所成就。产业结构的变化对能源消费变化的影响较小。

图2 1995—2016年各因素对长三角地区能源消费变化的贡献

由图2可得,1995—2016年,长三角地区能源消费量增加了24812.64万吨标准煤,其中经济产出效应总共增加了41925.79万吨标准煤,贡献率为168.97%;产业结构效应总共减少了532.54万吨标准煤,贡献率为-2.15%;能源强度效应总共减少了18464.03万吨标准煤,贡献率为-74.41%;能源结构效应总共增加了1622.52万吨标准煤,贡献率为6.54%。由此可见,经济产出效应是长三角地区能源消费增加的主要因素,能源强度效应是长三角地区能源消费减少的主要因素,而产业结构效应与能源结构效应虽然对整体能源消费增长起一定作用,但影响程度并不显著。

图3为1995—2016长三角地区各产业部门对能源消费变化的影响。可以看出,在2000—2005年、2005—2010年、2010—2015年间,工业部门受各因素影响,对整体能源消费变化的贡献最大。工业部门对能源消费变化贡献为17805.34万吨标准煤,占整体能源消费变化的71.76%,尤其是“十五”“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工业部门的能源消费量远超其他各部门。其次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对能源消费变化的贡献为5050.4万吨标准煤,占总体能源消费变化的20.35%。排名第三的部门是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对能源消费变化的贡献为1148.31万吨标准煤,占总体能源消费变化的4.63%。建筑业排名第四,对能源消费变化的贡献为507.29万吨标准煤,占总体能源消费变化的2.04%。而农林牧渔水利业对整体能源消费变化的贡献最小,仅贡献301.3万吨标准煤,占1.21%。因此,工业部门一直是长三角地区能源消费的重要贡献部门,减少工业部门的能耗有助于降低长三角地区整体能源消费水平。

(二)经济产出效应

图4为1995—2016年长三角地区各部门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的影响。从图中可知,1995—2016年间,工业部门的经济产出效应一直远高于其它部门,由于经济产出效应而增加的能源消费为41925.79万吨标准煤。1995—2016年间,工业部门的经济增加值由5398.97亿元增加至53684.43亿元,年均增长11.56%。换而言之,工业部门的经济增加值每增加1亿元,就需要增加消费0.7万吨标准煤。按照同样的计算方法,农林牧渔水利业的经济增加值每增加1亿元,需要增加消费0.2万吨标准煤;建筑业的经济增加值每增加1亿元,需要增加消费0.09万吨标准煤;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经济增加值每增加1亿元,需要增加消费1.06万吨标准煤;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的经济增加值每增加1亿元,需要增加消费0.07万吨标准煤。

从“九五”到“十一五”期间,整个工业部门由于经济增长而对能源消费所产生的影响逐年增加,虽在“十二五”期间有所下降,但工业部门一直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高耗能产业对于能源消费增长的影响迅速扩大。另外,1995—2010年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也在长三角地区迅猛发展,该部门属于第三产业中的高耗能部门,交通、港口、邮政、运输离不开各种油品的消耗,造成能源消费急剧上升,因此该部门产值对于能源消费的影响也呈增加趋势。由于建筑业在整个第二产业中所占的比重很小,无法带动整个第二产业能源消费的减少,因此大力发展以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减少工业部门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有利于减缓长三角地区整体能源消费增长速度。

图3 1995—2016年各因素对长三角地区能源消费变化的贡献

图4 1995—2016年长三角地区各部门能源消费变化的经济产出效应

(三)产业结构效应

图5为长三角地区各部门产业结构调整对能源消费的影响。1995—2016年间,产业结构效应对能源消费的总影响为-532.54万吨标准煤。其中农林牧渔水利业产生的产业结构效应为-555.14万吨标准煤,占总体产业结构贡献的104.24%;工业部门产生的产业结构效应为265.12万吨标准煤,占总体产业结构贡献的-49.78%;建筑业产生的产业结构效应为63.81万吨标准煤,占总体产业结构贡献的-11.98%;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产生的产业结构效应为-327.49万吨标准煤,占总体产业结构贡献的61.5%;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产生的产业结构效应为21.17万吨标准煤,占总体产业结构贡献的-3.97%。

图5 1995—2016年长三角地区各部门能源消费变化的产业结构效应

在1995到2016年间,农林牧渔水利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从15.78%降低到6.99%,也就是说,农林牧渔水利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每降低1%,将节约63.23万吨标准煤。工业部门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从1995年的57.95%上升到2016的59.00%,工业部门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每降低1%,可以节约252.5万吨标准煤。同理可得,建筑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每降低1%,将节约32.56万吨标准煤;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每降低1%,将节约372.15万吨标准煤;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每降低1%,将节约3.18万吨标准煤。由于第一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占比已经很小,其产业结构调整对于降低能源消费的影响也不显著,因此,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合理资源配置,降低第二产业在GDP中的比重,提高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是降低整个长三角地区能源消费的必由之路。

(四)能源强度效应

能源强度效应是影响长三角地区能源消费的重要因素之一。从1995年以来,由于能源强度变化而减少的能源消费为18464.03万吨标准煤。图6为长三角地区各部门能源强度变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从图6中可见,1995—2016年间,农林牧渔水利业和工业部门的能源强度效应始终为负值,尤其是工业部门,其对长三角地区能源消费的贡献总共为-17597.93万吨标准煤,贡献率为95.31%,由此可见工业部门能源强度的降低是能源强度产生负效应的重要原因。除了最主要的工业部门外,农林牧渔水利业产生的能源强度效应为-711.66万吨标准煤,占能源强度贡献的3.85%;建筑业产生的能源强度效应为-80.54万吨标准煤,占能源强度贡献的0.44%;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产生的能源强度效应为-230.02万吨标准煤,占能源强度贡献的1.25%;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产生的能源强度效应为156.12万吨标准煤,占能源强度贡献的-0.85%。

图6 1995—2016年长三角地区各部门能源消费变化的能源强度效应

工业部门的能源强度由1995年的1.64万吨标准煤/亿元下降至2016年的0.5万吨标准煤/亿元,工业部门的能源强度每降低1万吨标准煤/亿元,可节省15568.33万吨标准煤的能源消费。同理,第一产业的能源强度由1995年的0.39万吨标准煤/亿元降低至2016年的0.14万吨标准煤/亿元,其能源强度每降低1万吨标准煤/亿元,可节省1192.51万吨标准煤的能源消费;建筑业能源强度每降低1万吨标准煤/亿元,可节省15 133.11万吨标准煤的能源消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能源强度每降低1万吨标准煤/亿元,可节省44 855.04万吨标准煤的能源消费;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能源强度每降低1万吨标准煤/亿元,可节省27 647.89万吨标准煤的能源消费。

长三角地区由于长期处于高能耗重工业为主的经济模式,因为粗放的发展模式和相对落后的技术水平,所以对于能源的利用长期处于效率低下的状态,因此进一步降低工业部门的能源强度,充分有效地利用能源进行生产,可以对长三角地区整体能源消费起到抑制和降低的作用。此外,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能源强度相较于其他第三产业,也处于比较高的水平,尤其是“十五”期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能源强度急剧上升,使得该部门在2000—2005年间的能源强度变化对于能源消费的效应大于0,增加了整体能源消费。这是由于21世纪初期,随着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脚步越来越快,交通运输业随之迅速发展,交通运输工具数量和规模也不断扩大,但相对而言,由于能源利用水平和技术水平还停留在原始的燃油消耗,因此出现了高能耗低效率的局面。如果在运输工具的技术水平方面没有重大的突破或变革,这种局面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因此降低该部门的能源强度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五)能源结构效应

能源消费结构是指各类能源消费量在能源总消费量中的比例。表1展示了主要年份中长三角地区15种主要能源的消费结构,从表中可以看出几种常用能源在这些时期中的变动趋势。从1995年至2016年,煤炭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占比持续下降,尤其是原煤,1995年所占的能源消费比重为46.66%,到2016年所占的比重下降至16.22%。在油品能源中,汽油和煤油在21年间的比重持续上升,分别从4.08%和0.68%上升至6.18%和3.36%。其他能源中,天然气、热力、电力的占比分别从1995年的0.01%、4.55%和14.07%上升至2016年的5.85%、11.07%和28.12%。

表1 1995—2016年长三角地区能源消费结构

图7为长三角地区各部门能源消费结构变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原煤产生的能源结构效应在五个时间段内都为负值,对能源消费的变动起到抑制作用;而煤油、天然气、热力、电力产生的能源结构效应在所有时间段内都为正值,对能源消费的变动起到推动作用。1995—2016年间,能源消费结构效应对能源消费的总影响为1622.52万吨标准煤。其中,原煤产生的能源结构效应对能源消费的贡献为-5188.46万吨标准煤,占所有能源品种对能源消费贡献的-319.78%;原油产生的能源结构效应对能源消费的贡献为-55.51万吨标准煤,占所有能源品种对能源消费贡献的-3.42%;汽油产生的能源结构效应对能源消费的贡献为10.96万吨标准煤,占所有能源品种对能源消费贡献的0.68%;天然气产生的能源结构效应对能源消费的贡献为1631.06万吨标准煤,占所有能源品种对能源消费贡献的100.53%;热力产生的能源结构效应对能源消费的贡献为1457.67万吨标准煤,占所有能源品种对能源消费贡献的89.84%;电力产生的能源结构效应对能源消费的贡献为3201.04万吨标准煤,占所有能源品种对能源消费贡献的197.29%。所有15种能源产生的能源结构效应占比见图8。

图7 1995—2016年长三角地区各部门能源消费变化的能源结构效应

图8 1995—2016年长三角地区15种主要能源的能源结构效应贡献率

从总体来看,原煤消费所产生的能源结构负效应与天然气、电力、热力所产生的能源结构正效应大致相当,因此降低原煤的终端消费没有使长三角整体能源的消费产生降低的情况。目前,长三角地区的初始能源消费结构仍然以煤炭为主。从能源消费来看,原煤、焦炭、焦炉煤气等依靠煤炭为初始能源的能源消费品种仍占主导地位。但由于煤炭能源的特性,以煤为主的能源初始结构会导致能源利用效率低下,而且环境污染问题日渐突出。同时,随着交通工具和运输工具的迅猛发展,汽油、煤油、柴油等石油制品的能源消费比重也在逐年上升,截至2016年,石油制品在终端消费中的比重仍维持在20%左右。天然气能源近年来在长三角地区得到大力推广,天然气是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推广天然气能源有助于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因此该种能源的比重上升也同时带动了能源消费的显著增加。在电力和热力的能源消费中,一部分能源消费仍然通过传统的煤炭、石油能源作为初始能源,但可以看出的是,在电力和热力的能源结构比重逐年上升的同时,原煤的消费比重正值逐年下降,这说明一部分电力和热力的终端消费来源于新能源的应用,比如风能、核能、太阳能等。这些新能源的比重目前虽然很小,但减少煤炭等传统低效能源消费,大力发展天然气、风能、核能、太阳能等清洁新能源,是今后一段时期能源消费结构变动的主导趋势。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长三角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领先地区,理应为经济和环境平稳发展、节能减排作出更大贡献。能否为长三角找出合理有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中国在减少能源消费对于环境污染的同时,使经济继续平稳发展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本文对长三角地区能源消费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究和实证分析,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四方面对长三角地区的能源消费现状及演变做出分析,随后对1995—2016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探究,继而用LMDI分解法对长三角地区1995—2016年的能源消费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解,将其分为经济产出效应、产业结构效应、能源强度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四方面,分析不同效应对能源消费变化的贡献度,得到了如下的结论:1.经济产出效应对长三角地区的能源消费增加的贡献为45789.86万吨标准煤,贡献率为184.54%,经济产出效应是长三角地区能源消费增加的最重要因素,而工业部门的经济增加值每增加1亿元,就需要增加消费0.77万吨标准煤,以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经济增加值每增加1亿元,仅需增加消费0.08万吨标准煤,因此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减少第二产业在GDP中的占比,可以有效降低能源消费。2.能源强度效应对长三角地区的能源消费增加的贡献为-20 613.09万吨标准煤,贡献率为-83.07%,能源强度效应是长三角地区能源消费减少的主要因素。其中,工业部门的能源强度每降低1万吨标准煤/亿元,可节省15 568.33万吨标准煤的能源消费。因此,进行设备和技术革新,降低工业部门整体的能源强度,有助于抑制能源消费的增加。3.产业结构效应对长三角地区的能源消费变化不显著,虽然总体上产业结构效应为负值,都对能源消费的增加起抑制作用,但与能源强度效应相比微不足道。在产业结构效应分析中,工业部门在GDP中的占比每降低1%,可以节约276.95万吨标准煤。这从一个侧面可得出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即减少第二产业所占GDP比重,增加第三产业所占GDP比重。

基于上述结果,本文对缓解长三角地区不断增长的能源消费需求提出对策与建议:1.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从研究结果可知,经济发展对能源消费变化的贡献最大,经济产出效应是长三角地区能源消费增加的最主要因素。要抑制能源消费增加过快,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降低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但是目前我国的国情确定了长三角地区仍需在经济发展方面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这就使长三角地区面临着既要保持经济增长速度,又要想方设法降低能源消费的增量的局面。因此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实现可持续发展能源产业的关键。2.持续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尽管从研究结论来看,产业结构效应对能源消费增加的贡献没有经济产出效应显著,但不得不承认,进行产业结构优化确实可以降低长三角地区的能源消费量。工业部门在GDP中的占比每降低1%,可以节约276.95万吨标准煤。可见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即减少第二产业所占GDP比重,增加第三产业所占GDP比重。3.降低重点领域能源强度。能源强度效应是长三角地区能源消费减少的主要因素。其中,工业部门的能源强度每降低1万吨标准煤/亿元,可节省15568.33万吨标准煤的能源消费。因此,进行设备和技术革新,降低工业部门整体的能源强度,重点降低工业生产领域能耗,并大力推进能源技术进步,有助于抑制能源消费的增加。4.优化能源结构推进清洁能源发展。从研究结果来看,原煤消费所产生的能源结构负效应与天然气、电力、热力所产生的能源结构正效应大致相当,降低原煤的终端消费没有对使长三角整体能源的消费产生降低的情况。但是由于煤炭能源的特性,以煤为主的能源初始结构会导致能源利用效率低下,而且环境污染问题日渐突出。因此大力发展天然气、风能、核能、太阳能等清洁新能源,是今后一段时期能源消费结构变动的主导趋势。

猜你喜欢
标准煤长三角产业结构
私募股权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1+1=7”凝聚长三角人大更大合力
百年辉煌
——长三角油画作品选之四
城镇化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研究
税收政策对东营市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及意义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2019长三角企业100强
锅炉富氧燃烧节能技术改造
基于“两基准”理论新解释的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分析
节能减排,绿色生活(家居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