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树进
摘 要:人文素养的传承与教育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是语文学科中所蕴含的人类文化优秀成果、美好感情与情操、美好品德与语言文化的集合,是学生成长的有益指导和宝贵财富。结合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巧妙创新教育策略方法,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中学语文;人文素养;培养策略
中学语文教学中,做好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是一项重要的使命。语文是中国语言文化的载体和结晶,而人文素养正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之一。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当将人文素养的教育培养作为重点,以实现文化的传承和青少年价值理念、行为意识的引领和改造。在中学语文的人文素养教育中,教育工作者要做到与时俱进、因材施教,从而更好地体现人文精神、传承人文精神。
一、基于饱满的情感情绪产生共鸣共识
1.有感情朗读
语文学科中,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或者名著名作的传承,是有着饱满的感情色彩的。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或者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又或者《壶口瀑布》,无不是以真挚的感情打动人心。在针对各种题材、体裁的教学中,有感情地朗读是帮助学生明确感情基调、实现情感共鸣的必要条件。教育工作者应当多鼓励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也可以当堂给学生做出示范。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进行语言的顿挫,怎样进行神态的把握,如何做好声调的抑扬和音色的转换,如何用阅读朗诵的表现技巧来展现文章中的情感情绪,这都是教师要认真考虑的。我们可以在网上搜集一些有感情朗读课文的经典素材、视频给学生看,借此来引导学生在朗读中生发情感、捕捉情绪,对文章中的亲友离别之情、思念家乡之情、凄美爱情、爱国情怀、志不得伸的抑郁之情有深刻的感触。
2.情境化教学
中学生的人生阅历是有限的。而我们的语文学科、语言文化中所包含的内容往往是建立在深厚而丰富的人生经历体会基础上。杜甫、李白的诗作,毛主席的诗词,要么是细致观察生活的体悟,要么是久经沙场的千锤百炼,要么是人生大起大落后的心路历程,要么是远在他乡对故土亲人的深切思念。这种种经历往往是学生没有过的。
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就需要借助情境教学来激发情感。比如对《林黛玉进贾府》的小说鉴赏教学,这个发生在古代的故事就今天的学生来看是比较陌生的。为了增强学生的情感认知,教师可以下载电视剧版《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的片段给学生观看。通过电视剧中道具、场景和演员的精彩演绎,学生很容易产生真情实感。
二、基于深度的思考讨论传承人文精神
1.设定主题引发人文思考
教育要做到目标明确,人文素养的教育也应该有适当的主题引领。比如在表达技巧与交流技能方面的教学中,教师设定主题:为什么中国的传统中有“伸手不打笑臉人”这样的说法?这体现了什么样的交流智慧?你觉得这样的说法有道理吗?这个问题的提出,是要让学生去分析判断为什么中国人特别讲究在语言沟通、人际交流中的态度——友好与平和,特别注重礼仪礼节的运用。而这种分析的过程,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字的深刻思考探究,其最终的结果是让学生传承这一人文精神,并更好地贯彻下去,做到待人有礼、不失风度,有君子之行。
2.辩论论证培养人文精神
从开阔视野、取长补短、相互印证等角度考虑,我希望教育工作者能鼓励学生进行辩论、讨论。比如在关于爱国精神的讨论中,有的同学认为警察为了逮捕违法犯罪分子而牺牲太可惜,有的同学指出有些人不值得用生命去保护,也有的同学认为保家卫国、主持正义是警察、军人的使命,不容置疑,也不可动摇。那么,到底怎样的说法更有道理呢?大家可以据理力争,阐述道理,自由辩论。这样的过程,配合老师的积极引导,可以给学生带来很好的人文素养启迪,也纠正了学生的一些错误认知。
三、基于创新教学方式激发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的教育,需要我们在教育模式上不断创新发展,需要多措并举展示人文精神,让学生感受中国语言文化的魅力,进而以更大的热情去学习、去思考。比如我们围绕人文精神教育去开展微课教学,教师可以围绕诗词鉴赏、中国传统道德的发展渊源介绍、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典故解读、著名文学作品的导读等主题制作微课,让学生通过观看微课来获得人文文化的教育培养。可以组织群文阅读活动,将阅读资料按照一定的主题进行组合,让学生在多篇文章的对照阅读思考中拓展思路视角,形成崭新的感悟体会。我们还可以尝试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给学生提供组内讨论、对话的机会,而不是独立去思考问题。这对于语文学科水平比较低、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逐步启迪思维、开阔眼界的好机会,更对带动全班学习氛围的转变有积极的作用。
时代是不断发展进步的,教育也要做到与时俱进。拥有创新发展的教育技能技巧,才能让学生保持新鲜活跃的思维,不断地深化学习成果,提高学习感悟,从而更好地领悟人文素养。诚信、友爱、尊老爱幼、孝敬老人、拥有社会责任感、具备保家卫国的使命精神,这种良好的人文素养,都需要在不断革新的教学方法中加以贯彻,让学生成长为国家、社会需要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黄婷,魏小娜.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课程重建与教学策略:2016年度语文教育研究论著评析之四[J].中学语文(旬刊),2017(16):12-16.
[2]王永付.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中学语文教学[J].考试周刊,2017(56).
[3]徐文彬.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实践探索[J].师资建设,2017(3):64-65.
编辑 曾彦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