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致用
摘 要: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并且数学的知识比较抽象,因此扎实计算功底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的数学学习。从一年级就开始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有助于数学思维的形成。
关键词:小学;一年级;计算能力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计算教学占据了很大的比重,而且计算能力的高低,也直接决定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质量如何。之所以说计算占据着重要地位,这是由于计算在数学学习中的关键作用决定的。
一、认清学生计算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不良态度,计算习惯不佳
对于有些学生,计算能力不强的原因还在于学习习惯不好,如书写不规范,数字看不清,以及不愿意验算,所以导致经常错,然后形成恶性循环,越错越没信心,越没信心越不愿意计算。
(二)不解算理,缺乏计算技巧
对于低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来说,训练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一年级的100以内数字的认识,和加减法的运算,到二年级的乘法口诀再到除法的学习,可谓是一步一个台阶,都以前一阶段的学习作基础。此时,每一时段的算理一定要引导学生理顺摆清,才可以为下一阶段的深层次学习打下基础。
(三)思维定势,知识出现负迁移
所谓的思维定势,是指受固有解题思路的影响,思维产生惯性,常常会从刚才的一种状态,顺势迁移到下一环节的思维活动中去。在低年级的计算教学中,学生计算出错的一大问题是思维定势的不良影响。他们在面对计算问题时,上一题中采用什么方法,下一题如果数字相似,极易导致知识的负迁移现象发生。例如有一道题是5+0=5,0+5=5那么5-5=0,在5-0中,有的学生很容易写成0。
二、提升学生计算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培养习惯,熟能生巧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就是养成习惯的过程。对于低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培养,我们也要促其养成良好的习惯,以此保证计算的正确率,提升计算速度。首先,要让学生养成自觉读题、仔细审题的习惯。一定要看清楚各个运算符号和各个数字,如果需要抄题计算的话,书写数字要规范,切不可让0和6混淆,3和5相似,否则只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其次,要要求学生计算格式要规范,严格遵守答题的程序。例如在进行36+25的计算时,首先注意不要把加号看成减号。一年级的小学生由于注意力不够集中,因此很容易出现马虎的情况,容易把加号看成减号,减号看成加号。再次,要引导学生针对运算结果进行辨析。我们通常针对学生容易产生思维定势,运算出现负迁移的现象,让学生针对此类现象严格审查自己的答题过程,仔细看看是否出现了上述问题,及时验算是对运算结果正确与否的保证,所以一定要让学生从低年级学段起,就养成及时验算的好习惯。
(二)理清算理,优化方法
若要提升低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那么就必须针对学生在计算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采取对症下药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良好计算习惯,提升学生的计算素养。在对低年级学生进行计算教学时,首先要培养学生说算理的好习惯,因为算理是展开一切计算练习的基础,只有理清了算理,才能够不断解决遇到的诸多计算难题。在实际教学中,笔者通常都会让学生自己去说算理,让学生讲一讲自己的具体思考过程,梳理解题思路,使思路清晰。而且学生在说思考过程的时候,恰恰是提升逻辑思维的过程,思维能力提升,又进一步促进对算理的理解,可谓相得益彰。例如在计算连加连减时,一定要把基本的加减法计算清楚,如在计算9加几、8加几的进位加法和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时,要让学生懂得算理。进位加法采用的“凑十法”一定让学生烂熟于心,才能够不断做好以后更深层次的学习。
(三)重视口算,逐步提升
对于学生的计算能力的训练,我们不仅仅单纯追求结果的正确与否,还要提升学生的计算速度,使其又对又快,提升思维的灵敏度。所以笔者经常在课堂上注重对学生口算能力的训练。首先,我们每天上课之前,都会在班级开展口算练习,而且形式多样,利用开火车的形式,看看哪一小组算得又对又快,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对于口算的兴趣,还训练了其计算能力。其次在口算训练上,我们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逐步提升运算速度。例如可以采用看题目直接答题,这样学生通过用眼睛看,用脑袋想,然后用嘴巴说的过程,多种感官结合,追求计算结果的正确和迅速。然后再加大難度,即直接读题让学生口算,这样缺少了视觉的直观性,无疑为学生加大了难度,但是同时对学生也是一种全新的挑战过程,在训练记忆力和对算理的理解上,均会有不少的提升。
三、小结
对一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要秉承科学的态度,有序的培养策略,针对计算中出现的问题,对症下药,有效提升。扎实学生的计算功底,培养其基本的数学思维方式,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章玲玲,探讨低年级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J]. 数学教师,2018(38):13-14.
[2]孙建军,浅议计算能力对于学生数学学习的影响[J]. 数学论坛,2018(18):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