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洋洋
摘要:自2016年以来,邳州市特色小镇建设经过三年的发展,以优势产业为支柱、以基础建设为依托、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文化素质提升为动力,初步形成了以“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多功能平台。在这发展过程中,金融机构通过信贷投放、政策扶持、基础设施服务、金融知识传教等多渠道的普惠金融投入,支持特色小镇创新、协调、绿色、共享等高质量发展。本文以金融助力邳州市“药旅小镇”、“银杏小镇”特色小镇为例,对特色小镇建设发展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对金融支持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存在的不足进行了探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商业银行;特色小镇
一、金融支持特色小镇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信贷资金支持特色小镇提档升级。
以“药旅小镇”占城镇为例,占城镇以种植蒲公英、薄荷、蛇床子、邳半夏等具有“地理标志产品”为支柱产业,历史悠久,因产品具备药食共用、绿色、环保特色,已经成为占城镇中草药基地的一张名片,享誉四方。目前,种植面积0.8万亩,总产值2.4亿元,工业产值0.6亿元,带动旅游收入0.36亿元,促进农民年增收1.2万元。为服务该镇药旅产业融合提档升级要求,邳州市政府2017年出台现代化药旅基地项目规划,总投资额5.05亿元,2018年邳州市银行机构为该项目发放配套贷款2.2亿元。截止2019年末,该项目完成建成投产,预计年产值可达3亿元,农民收入增长30%以上,有力的促进占城镇特色药旅小镇的高质量发展。
(二)金融政策为支持特色小镇信贷投入提供保障。
2018年,市财政局联合市委农工办、市住建局共同制定了《邳州市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有效整合各部门各项财政资金用于公益性项目建设,撬动商业信贷资金投入。邳州市综合运用贴息、以奖代补、担保补贴、风险补偿等方式发挥财政资金引导撬动作用,吸引金融信贷参与特色小镇乡村建设。2019年,人民银行邳州市支行牵头制定了《金融支持特色小镇实施方案》,要求金融机构紧密结合特色小镇产业特点,强化银政企合作,创新“一镇一品”金融特色;积极引导各类金融资源向特色小镇村倾斜。截止2019年末,银行机构对两家特色小镇发放担保性贷款1.6亿元、风险补偿性贷款1.85亿元,债权融资5亿元,支持了特色小镇基础设施改造建设、农村田园美化项目建设,使特色小镇走向“产业繁荣、环境优良、文化先进”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三)良好的金融基础设施为支持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服务。
截止2019年末,在特色小镇除设立银行网点及保险网点外,部分机构还在每个村设立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点,配备POS机、点钞机、残损币兑换仪等金融器具,实现无银行网点行政村100%覆盖;开展取款、转账、代理缴费、充值等金融业务;为农民在家门口提供便捷高效的支付结算渠道,彻底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满足了消费者的资金支付需求;同时開展金融政策宣传、金融产品营销、客户经理驻村服务、客户信息搜集、互联网金融体验、创新产品展示等业务。同时,保险服务网点驻进特色小镇,办理农业保险业务,开展保险政策、知识、新业务等宣传。
(四)大力开展金融风险知识传播活动,提高农民风险防范意识。
在农村地区传播普及金融知识是金融机构义不容辞的职责,尤其在金融风险高发时期,金融机构更应注重向农村地区普及金融风险知识。在当地人民银行牵头组织下,以商业银行为主体,联合公安、法院、工商等职能部门,围绕反假、防范非法集资、防诈骗、维护信用、使用先进支付工具、保险业务等方面开展金融知识传播,切实增强农村居民维权意识,提高了农民保护自身财产安全的意识和能力,使掌握现代金融知识成为小镇农民的必备技能。
二、存在的不足
(一)特色小镇的金融信贷结构供需不匹配。调查反映,近年来,特色小镇金融信贷结构性需求快速变化,经济结构调整、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产业链逐步延长成为特色小镇经济高质量发展常态,各类新型涉农经营主体生产经营性融资需求越来越大,既有短期、小额、分散的临时资金周转需求,也有长期、大额、集中的持续性资金投入需求,有的还拓展为覆盖整个产业链和价值链的综合性金融服务需求,比如一专业户由单一种植业向“种植+加工+储藏”多行业融合发展,需要的信贷资金类型相应发生结构性转变,而银行机构面对这些信贷资金需求结构的变化,金融机构信贷供给明显存在单一化、同质化、低效化问题,金融供给结构调整相对滞后,供给与需求的精准匹配和契合程度还不够,呈现出供需结构性矛盾,影响了经济实体的行业融合进度。同时,目前银行机构以产权为抵押方式的信贷产品,大大限制了农户的信贷产品选择,缺乏使用农村“两权抵押”的贷款产品。金融供给存在结构性缺口,不能完全满足特色小镇实体经济发展的有效需求。
(二)金融扶持优惠政策执行力度不够。主要是公共政策措施存在政策预期不确定、程序复杂、部门之间政策缺乏协调、资金投入负担不断增大等问题,导致普惠金融政策执行力不足。比如地方财政、人行、社保三部门联合出台的创业贷款扶持青年创业政策,由于财政部门在执行该政策时风险补偿金不能足额拨付以及社保审核资料与银行的审核标准不一致,导致40%的创业贷款申请者不能享受政策红利。其中特色小镇有5名创业者没有享受该政策优惠,消弱了该政策的效果。
(三)特色小镇的基础设施仍然薄弱。一是银行金融机构单一。据调查显示,在邳州特色小镇中设立网点的银行有:农村商业银行、邮储银行和农业银行仅3家金融机构。二是金融保险服务水平较低。在农业保险产品方面,一方面,农业保险的客体大多数是一些农作物,本身抗风险能力就弱,保险公司在农作物保险方面种类和产品匮乏;另一方面,农民的保险意识和知识水平不高。受经营规模和预期收益的限制,相对于农民而言,保险费率较高,不愿意付出当前的保险成本,保险意识较差,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严重不足。三是金融服务中介机构单一。目前特色小镇中还没有抵押登记部门、担保机构,大大约束了小镇中的“两权”抵押贷款的推进业务。
(四)金融风险知识传教深度和广度不够。一是目前金融机构对农户金融风险知识传教仅停留在“宣传”上,比如通过LED屏幕滚动信息、悬挂横幅、发放宣传折页等开展宣传,存在“走马灯”式传播;没有针对特色小镇的农户需求开展金融风险知识上课讲解式的“传教”,导致农户对金融风险一知半解或根本不了解,防范风险效果有限,深度不够。二是宣传内容单一,仅仅根据上级行安排或者遇到某个宣传主题开展,宣传内容上缺乏针对性和普遍性,宣传内容多集中在反假识假、防范非法集资、电信诈骗风险等方面,而使用大额现金风险、账户管理风险、个人信用风险等知识传教不足,传教广度不够。金融风险知识传教深度和广度不够使农民不能有效维护自身的财产、信用安全,容易导致较大损失,甚至致贫,不利于特色小镇的高质量发展。
三、建议
(一)调整信贷供给结构,增强服务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实效。一是继续推进构建多层次、广覆盖、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机构服务体系,自觉实现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功能互补、产品互补、相互协作。二是银行机构创新信贷产品种类,开展“订单式”结构性信贷服务。按照金融支持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要求,根据新兴实体经济发展的不同境况,创新出普惠、有效、特色、简便的信贷产品,逐步满足实体经济的资金需求。
(二)加大考核力度,提高优惠政策的执行力。建议在地方政府统筹管理下,加大对相关职能部门的考核力度,确保政策有效落实。二是优化政策实施的流程,让政策简明易行。
(三)深化基础设施金融服务功能,为小镇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服务。主要对现有的金融基础设施进行完善功能、提质增效。一是对银行的助农服务站点增加征信、反假、代缴代扣、跨行结算、POS机双向结算等功能,同时深化保险网点的保费缴纳、业务宣传、理赔等业务功能。二是对风险大、交易量少的站点及网点应坚决撤销,实现“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三是增加金融服务中介组织,丰富农民及实体经济的融资渠道。
(四)注重金融風险知识传教效果,提升农民自我保护能力。充分激发涉农银行机构在农村金融宣传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综合运用短视频、网络直播、小漫画、小程序等载体,结合小镇居民生活实际创作主题突出、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宣传产品,以农民们听得懂、记得住、能使用的方式把金融风险知识讲活讲清讲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