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解决辽宁省贫困地区儿童方案

2020-05-19 03:16茹梦雨邢容会张忻唐艺珊高丝雨
科学与财富 2020年6期
关键词:贫困地区辽宁省解决方案

茹梦雨 邢容会 张忻 唐艺珊 高丝雨

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发展,贫困问题的解决被越来越多的重视,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力量都在想方设法帮助贫困地区。而解决贫困地区儿童所存在的问题是关键之所在,这是因为这个特殊儿童群体的家庭生活条件,难以满足其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更重要的是对农村贫困儿童的成长健康教育,乃至影响到他们未来的发展,使贫困产生代际传递,以至于造成贫困的恶性循环。本文以辽宁省锦州市义县五里屯小学为例,以贫困地区儿童教学及学习环境现状分析为核心,分析阐述解决辽宁省贫困地区儿童的方案。

关键词:辽宁省;贫困地区;贫困儿童;解决方案

对于儿童而言,成长与发育是现阶段人生的主旋律,是接受教育,获取知识的关键时期,是奠定未来发展的关键时期。但是对于贫困地区儿童来说,经济困乏带来的生存压力,往往使他们无法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从而影响未来发展,这样的影响甚至会产生代际传递。为此,解决贫困地区儿童的问题,其关键点就在于解决贫困地区儿童受教育的问题。

一、研究案例概况

辽宁省锦州市义县五里屯小学共有学生145人,教师15人,师资队伍老龄化严重,教学空间主要是七间教室与一间活动室,分为小学部与幼儿园,基础设施包括桌椅、黑板、电脑等,多数比较陈旧简陋,校内图书及课外读物相对缺乏,种类单一,款式老旧。

总体来看,辽宁省锦州市义县五里屯小学教学条件简陋,师资力量不足,所能提供给该贫困地区儿童的教育程度有限。

另外,研究案例还包括丹东宽甸永甸镇红旗村小学、喀左县卧虎沟乡九神庙小学、锦州大业乡大业小学、辛庄小学等。

二、贫困地区学校存在的问题

结合辽宁省锦州市义县五里屯小学的现状,总结贫困地区学校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师资力量相对不足

由于贫困地区地处偏远,无论是学校所处的环境还是教师的待遇都相对较差,这就使得年轻教师不愿意到贫困地区教学,即便来到贫困地区也只是“过客”,人才流失严重,由此造成贫困地区学校师资力量不足,教师队伍老龄化严重。而且,由于教师队伍老龄化严重的问题带来的对新课标适应程度差的问题,导致了贫困地区教学模式落后,学习效果差的问题。

(二)学校基础设施相对简陋

贫困地区学校基础设施相对简陋,配备不健全,配套较少,一方面校车、取暖、食宿等生活配套缺失,另一方面多媒体设备、课外图书、体育器材等缺失,不仅无法满足学生远距离上学、在校食宿、高质量教学的需要,在安全上也无法保障。

(三)学生所能接受的教育内容有限

由于学校的基础设施相对简陋,教学资源相对不足,使得学生能接受的教育内容受限,课内知识系统无法与新课标匹配,课外活动少,课外书籍少,使得学生学习提高慢,兴趣发展受限,眼界受限。由此造成学生基础薄弱,无法养成良好地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拉大了城乡教育差距,本质上是贫困地区儿童教育资源不公平的问题。

(四)师生、生生之间关系较为微妙

整体来看,贫困地区学校师生、生生之间关系较为微妙,缺乏交流,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贫困地区学生课程安排紧密,课程之外许多学生还要务农和料理家务,学生与老师除了课上之外无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另一方面则是贫困地区儿童内心较为封闭,缺乏主动与人交流的意愿,也不习惯与人分享。

(五)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贫困地区父母们多数忙于生计,对于儿童的家庭教育相对欠缺,多数时间是听之任之,甚至由于亏欠心理导致部分家长什么都听从孩子的要求,无条件满足孩子的愿望,即便是孩子用各种理由拒绝去学校接受教育。这就使得儿童丧失上进心,容易误入歧途。而且有许多家庭教育观念比较传统,认为在受教育方面男孩优先,女孩可以忽略,这也是造成贫困地区女童失学率、辍学率高的原因。

三、解决贫困地区儿童受教育问题的方案

(一)加强贫困地区师资队伍建设力度

首先要扩充贫困地区师资力量,通过“特岗优待”“特岗特招”等政策方式,提高贫困地区教师待遇,拓宽贫困地区教师发展前景,以吸引年轻教师投身贫困地区教育事业,以改变贫困地区师资力量暮气沉沉的现状。

其次,要做到师资力量的分类管理,根据“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一方面提高语、数、外等基础学科的师资力量,另一方面积极推广音、体、美师资力量走进贫困地区,普及贫困地区,也可以通过培训等方式,使现有师资力量进行转型或者一岗多科,也可以“就地取材”,聘请当地优秀的文化工作者或“民间艺人”等担任代课老师,以弥补师资力量的不足。

最后,是在建立明确的师资管理制度,在制度当中明確规定学校的责任人,明确教师的任教时限,经费的使用规范等内容,以这样的形式避免贫困地区师资力量的流失,并能使得学校关于教师的经费有据可依,切实为师资队伍做好制度与经济保障。

(二)改变贫困地区教学设施落后现状

首先要加大贫困地区教学设施建设的投入,针对于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有所作为,切实确保贫困地区教育所需经费到位,并落到实处,对经费的使用进行监督,确保经费使用适得其所。另外,地方政府也可以帮助学校进行社会资金的吸引,通过宣传、结对等方式,获取社会团体、企业的关注与帮扶。

其次,教学设施的建设要符合实际情况,要从实际出发,一方面针对于学生接受教育的实际需要,提高藏书量、课外读物种类、多媒体教学设备等,另外根据现阶段信息化发展的大势,可以引入计算机等信息化相关教学设施,以缩小城乡教育资源的差距,使贫困地区儿童也可以与时代接轨,不至于脱节严重。

(三)转变贫困地区落后教育观念意识

首先,各级行政教育部门要加大对义务教育法律法规的宣传,教师要多进行走访,多动员家长,多鼓励学生,转变贫困地区落后的教育观念。

其次,教师要加强做好对学生的关心,加强与学生的交流,特别是一些贫困地区的留守儿童,这些儿童本身缺少家长的照顾与家庭的关怀,在心理上比较封闭、自卑,教师要在交流中走进儿童的内心,在不断的接触中帮助他们接收教育,进行学习,进而因材施教,帮助这些儿童成长。

再者,教师要以身作则,以身数典,为学生及家长树立榜样,让他们能够切身感受到教育的力量,认同教育改变命运的真理。

最后,依靠课程改革带动落后教育观念的转变,在许多贫困地区之所以教育观念较为落后,是因为上一代人在接受落后的教育模式和课程后,并没有发生改变,没有取得预想的学习效果,因此而主观认定“教育无用”。为此,要通过课程改革提高学习效果,让父母能直观看到儿童在接受教育后的改变,看到下一代的可能,从而摒弃落后的教育观念,消除偏见。

结语:

教育改变命运,这不仅是解决辽宁省贫困地区儿童问题的重要方案,也是我国取得脱贫攻坚胜利的重要措施方法。通过教育,贫困地区儿童能够得到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机会,更为关键地是,通过教育,能够为贫困地区儿童多提供一项人生选择,多打开一扇通往未来的大门,启迪心智,从而避免贫困代际传播的问题,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儿童的现阶段生活状态及未来发展方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林海雪.民族贫困地区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模式初探[J].广西教育(义务教育),2019,(7):12-13.

[2]吴品州 朱蕾 丁厅厅.代际传递下的儿童多维贫困问题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9,(32):163-164.

[3]黄倩艳.贫困地区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形成分析[J].考试周刊,2019,(79):13-14.

[4]高帆.公共管理视角下的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学前教育管理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8,(16):438.

[5]于慧慧 夏冰月.西部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研究[J].铜仁学院学报,2016,(2):183-187.

猜你喜欢
贫困地区辽宁省解决方案
解决方案和折中方案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简洁又轻松的Soundbar环绕声解决方案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辽宁省各级工会收看十九大开幕会
辽宁省环境保护厅与辽宁省气象局进一步深化合作
辽宁省自然环境分类探索
辽宁省建环保举报奖励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