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微视频在当今传媒时代的传播方式上以“短、快、精”为其特点,通过对微视频合理恰当的运用,可以在湖北评书的保护与传承方面得以发掘和拓展。本文试通过对微视频在大众媒介环境下的作用探索和分析,对湖北评书保护与传承在微视频中的作用做一个宏观阐述。
【关键词】湖北评书;微视频;大众传播
得益于当前社会信息化发展的迅捷和便利,一方面移动终端的普及消弭了电视时代人们观看影视作品的收视习惯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互联网音视频平台的商业运作和“傻瓜”机器的智能化应用,将传统媒体制作影视作品的垄断权打破,微视频或者说短视频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大众媒介信息化时代的产物。随着视频制作的低门槛化和平台制作的推广,大量视频题材从大众生活和与受众息息相关的社会角度中被发掘和利用,这其中也包括了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题材探索,而湖北评书这种带有浓郁地方特点和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短视频制作题材选题的一种。
湖北评书的出现得益于湖北地区特别是汉口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与人口及市集繁荣。自两汉以来,湖北地区隶属于九州之一荆州管辖,占天下要冲,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说明了湖北地区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清嘉庆年间,水路贸易的拓展与中国南北地区交流逐渐加深,汉口凭借“九省通衢”的地理优势一跃成为长江与汉水流域的贸易集散地,1861年,清政府签订了《汉口租界条款》,至1865年后,英法日俄德意大利比利時等列强相继在汉口开埠设行,汉口逐渐成为了仅次于上海的国际贸易大都会,人口和市集的兴起壮大为湖北评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创造了条件。湖北评书表演风格受地方文化影响较大,表演者一般为一人一桌,表演时艺人手执醒木或纸扇,以湖北方言或唱或念,表演内容多以民间传统故事为主,特点是使用绘声绘色的口技和拟声词或快或慢,活灵活现的以湖北方言形式对受众进行表演。这种独特的表演形式来源于说唱艺人对汉口当地民间老百姓日常口头用语的提炼和引申,即通过对西南官话——湖广片——鄂中小片的运用与民间传统故事桥段中适合于说唱艺术表演形式的结合,从而发展出来的湖北评书说唱艺术。
从以上结论可以看出,湖北评书带有浓郁的地方特点,在对湖北籍受众的欣赏体验和相关文化艺术的发展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这种优势也具有一定的双刃剑效果,即在传播宽度——传播受众的普及和传播深度——传播受众对特有戏剧戏曲文化的理解等方面在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会受到一定的制约。实际上,结合当下网络信息环境的便利,湖北评书的保护和发展在使用微视频角度的记录下极具意义。
1. 低成本的收集和纪录
以微视频为主的影视纪录方式可以低成本实现对湖北评书的音视频影像资料的收集和纪录。在当下的传媒环境市场中,传统媒体对视频的剪辑及播出都有着严格的时长规定和播出格式,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普及方面具有传播权威性高、传播影响力大的特点,但囿于收视人群的分流和萎缩导致的收视率下降,从而使广告收入不断降低,相应人员外采成本上升,传统媒体出现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音视频采集成本过高,对音视频收集归纳整理难度较大的状况。例如央视中文国际频道制作播出的非遗题材纪录片《传承》,制作组需要前期考察大陆和台湾的中华文化传承人,调研当地风土人情,确定拍摄题材和人物及协调拍摄场地,前期调研和后期制作势必会产生大量制作成本,当然央视投入播出的影视作品固然制作精良,但在传统媒体市场行业逐渐萎靡的状况下,小成本的使用微视频对包括湖北评书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纪录形式可以有效减轻相关制作单位拍摄成本,创作人员可以随时随地使用音视频终端工具收集拍摄所见到的湖北评书影像资料。在对相关影视资料的播出和归纳整理方面,微视频可以通过在相关网络平台进行合法上传,从而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收集和整理的成本下降。
2. 传播受众面的拓展
以微视频为主的影视纪录方式可以在对受众的传播层面极大的拓展湖北评书的知名度和普及度。在当前传媒环境中,地方传媒机构对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逐渐重视和深入,但对地方文化的宣传和发展却基本局限于本地区固定受众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从业者或爱好者,这对地区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掘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使用微视频语言的记录方式可以打破地区时空及受众的局限,极大的拓展湖北评书的受众面。例如在具体微视频语言的应用中,以纪录湖北说唱艺术与湖北评书界泰山北斗何祚欢为主题的《都市茶座》系列专题片,短短的4分39秒,通过何祚欢先生对湖北评书的介绍和演绎,将湖北评书起源的来龙去脉和历史发展相结合,不但让其他地域的观众快速的了解了关于湖北评书这门独特说唱艺术的前世今生,也让了解武汉码头文化,武汉市井文化的本地受众觉得言之有物。
同时,微视频也具有与受众在互动性方面极强的粘合度。微视频发布在相关网络平台方面,视频弹幕功能对微视频本身的内容产生了双向互动,受众可以在观看视频的同时发布自己对视频内容的理解或者想法,也可以和其他观看过或者正在观看视频的观众通过弹幕进行交流,从而产生多向互动。微视频这种直接与受众相交流的视频传播方式可以在湖北评书的微视频应用方面拓展受众的传播层面,观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和普及能够在视频发布后得到相应反馈,这对湖北评书在网络信息时代的发展和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
3. 符合当前受众影视观看习惯
在信息传播快速发展的互联网社会中,“娱乐化”和“快餐文化”成为了许多微视频制作者制作视频的出发点,例如B站著名大up主敬汉卿在2020年2月27日发布的视频中,阐述了自己对微视频“5分钟理论”的理解,敬汉卿认为:“对许多视频制作者来讲,多一分钟就可以讲很多的事情和内容,我做视频的初衷不是为了科普,更多的是搞笑与滑稽,所以我花了很长时间练就说话快,而不需要加速来节省大家的时间,这样做的好处是视频时间变短了,大家对于这个视频的留存率就会变高,内容也看的差不多,那么点赞收藏投币肯定也会变的更高起来,系统就会觉得大家都喜欢你这样的视频,然后你视频的播放量就会变高,你的流量就会变高。”从敬汉卿的这番话中可以看出,在当下短视频制作媒体行业中,在5分钟内尽可能的展示更多有“干货”的内容符合观众“碎片化”的影视观看习惯,而观众对短视频内容的认可度也直接决定了短视频在网络流量数据的成败。
网络平台不断发展和创新的今天,“长尾理论”已经对用户及平台方面的市场模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克里斯·安德森说:“商业和文化的未来不在于传统需求曲线上那个代表“畅销商品”的头部,而是那条代表“冷门商品”经常为人遗忘的长尾。”无可否認,湖北评书内容的主要受众群体在新媒体视角下的受众基础还十分薄弱,随着新媒体资本在对影视内容进行包装、运营、宣发等一系列过程中逐渐饱和,长尾尾部的受众群体会逐渐在媒体市场中得到相应重视和倾斜,大量用户会在平台对用户群体的收视习惯和内容分流面前得到尾部受众的信息反馈,这对湖北评书内容生产和发布方面在更多受众群体前有了展示的机会。
对于湖北评书保护与传承中在短视频中的应用,也应注意在一定时长压缩范围内对湖北评书内容的取舍和提炼,包括对传统民间故事《三国演义》评书可以进行小段分集的上传,重点对短小精悍的作品例如何祚欢先生评述的《洗脸》、《煨汤》等小品小段进行推送。在尊重受众碎片化收视习惯的同时,打破以往视听结构对短视频语言的束缚,可以采用对有一定兴趣爱好的用户习惯收看的动画人物表演,动画人物与演员合作配合表演;或以文化讲评,以评书结合社会当下出现的问题进行评述演绎的形式对不同层面的受众进行推送。
4. 大众化视角下的微视频
大众化的产生在网络信息时代得到了广泛的填充和渗透。在以往的纸媒报刊时代,人们对艺术的区分显得泾渭分明,维纳斯的断臂充满了神圣的光辉,而街边小商摊贩桌前或者报纸文摘里刊登的“维纳斯”就缺失了艺术的光韵。本雅明认为这种光韵是:“在一个夏日的午后,一边休憩着一边凝视地平线上的一座连绵不断的山脉或一根在休憩者身上投下绿茵的树枝,那就是这座山脉或这根树枝的光韵在散发,借助这种描述就能够使人容易理解光韵在当代衰竭的特殊社会条件。”在现代媒介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大众化的趋势消解了人们对艺术作品的权威程度,人们对信息时代的视频作品谨小慎微的维持对艺术性的观点保留,这种对艺术作品文化属性的转变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且通过新的承载方式改变了社会对艺术作品光韵的重新定义。
相对其他作为实体存在展现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北评书也需要从代代相传的口头传承传播模式,逐步向大众化的媒介终端走去。在大众文化艺术的发展方向上,经济因素不可避免的与传承者的生产环境相挂钩,传承者的创作思路和展现形式在市场因素的制约下,在传受双方接受方式上也应做出调整和改变,对微视频的发展方向和传播策略方面,传媒大环境的趋势和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接受程度都在消解着艺术品的光韵,但技术的进步和大众的行为方式也在消解光韵的同时拉近了大众对艺术品光韵的距离。
5. 结语
随着近几年来国家政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扶持和重视,越来越多的传媒工作者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选题和策划方面,对以微视频为表现形式来保护和承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向进行倾斜,一方面可以促使大众对我国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地方文化得以普及和推广,增强了大众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和了解,另一方面也对湖北评书的发展和传承中强调了对受众意识的觉醒与大众文化发展趋势的结合。创作者对艺术作品光韵的追求从来没有像如今和普通大众如此相近,近到一转眼,光韵即在眼前。
参考文献:
[1][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 三国志[M] 中华书局2011
[2] [美]克里斯·安德森长尾理论[M].乔江涛译.中信出版社2006
[3] [德]瓦尔特·本雅明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M] 李伟/郭东译 文化伟人代表作图释书系 2006
作者简介:程楚然(1991-)男 江汉大学研究生 , 研究方向:广播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