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银行发展创新也越来越显著。随着金融业的快速发展,便捷、快捷、高效的服务受到了人们的广泛推崇,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商业银行作为帮助人们妥善管理金融资金的服务之一,对各城市的发展持乐观态度,发展规模也在逐步扩大。本文分析了商业银行网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商业银行网点精细化管理的策略,旨在帮助商业银行网点完善管理服务理念。
关键词:新形势下;商业银行;网点转型;路径
0引言
随着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实体企业发展后劲不足,资金链较紧,导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增多。同时,利率市场化使得存贷款利差收窄。因此,零售业务的发展将成为银行创收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阿里巴巴、腾讯等第三方支付平台迅速崛起。他们不断挑战传统的商业银行,迫使他们改变商业模式。
1商业银行网点管理存在的问题
1.1银行网点布局不合理
目前,银行网点分布不合理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主要问题。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布局设置,通常使用区域布局,对银行服务功能部门,不同的管理水平是复杂的,可能会出现一个区域闲置状态,另一个区域繁忙人手不够这一现象,使银行资源不能得到有效利用,所以,银行不能得到有效利用资源,提高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工作量,降低银行分行的整体工作效率,增加了银行的经营成本。
1.2人力资源管理不足
人力资源管理主要集中在银行人员的招聘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无论是什么行业的人才招聘,其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银行业也不例外。人才招聘直接关系到银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对银行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大多数银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都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业务能力低,招聘能力不足,导致银行经营效率低下。二是银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人员配置不足。部门业务能力强的员工分配到柜台,业务能力不足的员工分配到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因此,银行的工作效率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第三,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考核方法不合理,员工积极性不高,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2目前商业银行网点经营的影响因素
2.1客户金融行为习惯发生变化
随着人口结构的社会变化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银行客户群体在金融行为上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不同客户群体的金融服务需求也开始分化,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年轻客户倾向于通过网上银行渠道进行金融服务,其特点是作为银行基础的网络流量和营业额下降的原因之一。根据人工智能媒体报道中国银行2018 - 2019年数字转换深入分析和决策报告,移动支付应用程序与电子银行客户主要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60%以上,客户希望他们的金融服务需求可以满足随时随地、更高要求的业务处理的性能。二是老年客户和偏远地区客户对电子设备的操作不熟练。此外,他们在网点的服务更可靠,所以这些客户更喜欢通过线下渠道获得银行和金融服务。第三,高净值客户对定制化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2019年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显示,到2018年底,中国的高净值个人”(定义为超过1000万元投资资产规模多达197万人,其中,在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和各类专业人士成为高净值人的支柱,这些群体往往有良好的教育背景,专业的更高要求。因此,由专业财富顾问提供咨询服务仍是此类客户的主要业务模式。
2.2支付中介的地位受到挑战
第三方支付平台以其低廉的成本、便捷的操作和完善的服务吸引了各个年龄段的客户,并逐渐成为中国主流的线上线下支付形式,甚至带动了无现金支付的发展趋势。根据艾瑞咨询的数据,2018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额达到190.5万亿元,同比增长58.4%。此外,2018年上半年,在使用移动支付进行线下消费的用户中,微信和支付宝的使用率分别为95.6%和78.1%。互联网金融兴起以来,互联网金融公司积累了大量的客户消费数据和沉淀资金,并开始从货币资金向其他金融产品延伸,不断占领银行的市場份额。因此,银行的支付中介地位下降,分行的客流量下降,分行的功能减弱。
2.3实体店转型发展的形式化
从银行网点的实际情况来看,存在着“面子工程”的问题。有的网点把相应的设备放在大厅里,纯粹是为了满足对外宣传的目的,机器的实用性不高,机器的质量不好;一些分公司的业务人员不能考虑智能设备的使用指导。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网络改造和发展的质量和效率。2018年4月,中国第一家无人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九江路支行在上海成立。经过一年多的实地调查,记者发现,这家无人银行的主要功能是宣传客户,客户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平时来参观的。由于监管部门的实地考察,许多需要授权的业务无法在无人经营的银行中进行。
3新形势下商业银行网点转型的路径
3.1通过智能网点赢得客户的终极体验
5G带来的快速、实时的数据传输技术,将支持远程金融服务,扩大客户自助服务的范围。进入每个领域的“5 g +智能银行”,与人脸识别等技术的综合应用,智能语音、虚拟现实和基于“增大化现实”技术,用户可以快速进行银行服务、咨询和预约,5 g wifi上网,下载和分享个性化名片,享受信用卡,投资和金融服务,在每个场景和提供个性化的专属服务。同时,“5 g +智能银行”,物联网技术是用于构建的总控制平台网络,所有终端设备连接到网络,集成网络的六个功能,远程控制、服务调度、安全协调,风险控制和数据监测,实现网络的远程智能运营管理。物联网平台还将实时收集数据和信息,实时分享和反馈给客户。例如物联网平台会收集推特网点的客流,并根据现场信息动态调整照明、空调、新风,改善物理环境,让顾客感到舒适。
3.2创建线上线下客户获取场景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后,消费者开始进行自助选择,在线上和线下自由切换。为加快转型步伐,搭建线上线下平台,打造双渠道客户获取场景,成为每家银行的竞争场所。宜兴农业银行在发展线下批量获取客户的同时,要重视线上渠道的开发。一方面,在现有的移动金融平台(包括:移动银行客户端、消费者客户端、微信银行客户端)的基础上,根据当地特点和客户偏好,开发一个方便客户日常生活的在线客户端。只有真正实现客户自主选择使用农行客户,才能大幅提升竞争力。另一方面,网点应积极加强与辖区内社区及周边商户的联系,建立商户联盟网络。首先,社区活动组通过中国农业银行的在线平台迁移到中国农业银行的在线平台。联盟商家可以在网络平台上看到社区发布的各种活动,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性的赞助活动。同时,可以作为发起人,根据社区活动的不同类型和节气,组织相关商家开展优惠活动。另外,在网络平台上,需要提供网点服务、投资理财、优惠商户等多个模块,丰富平台功能。有必要使中国农业银行的在线平台优于美团等平台,增加客户的频度和粘性。
3.3加强网点人才建设,促进网点人员转型
随着商业银行网点的智能化改造,“机器解放人”的现象开始出现。事实证明,各大银行的柜员数量确实在下降。随着“无柜台”趋势的进一步发展,柜员数量将进一步大幅减少。在原有的功能被机器取代后,各分行的柜员应提高自身的金融知识,尤其是银行相关知识,并注重产品营销和客户关系维护,以实现劳动力组合的最优配置。另外,分公司可以根据客流实行灵活的工作制度,打破原有的工作模式,建立岗位联动补偿机制,实现分公司人员的流动调整,从而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3.4全面发展智慧高效的金融服务
充分利用大数据等高端技术来提高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深入挖掘客户的数据信息在不同的场景中,并进行交叉流道和泽集成构建一个统一、完整、清晰的客户视图,并实现智能分析,实时跟踪和评价功能。通过技术和数据的应用,我们可以细分客户,提供精准营销。此外,通过深入的数据挖掘和充分的分析,商业银行可以对客户形成全面、定量的信用分析,从而取代传统的银行信用评估模型。也可以形成專门针对小微企业和个人的评估模型,解决小微客户的批量处理和无抵押贷款问题。
3.5营造场景化银行网点,优化内部功能
随着商业银行网点集中在金融经济资源密集的地区,未来的银行网点将不再追求面积大、地段好,而是朝着实用、小、美观的方向发展。建议邀请更多的客户到网点参与活动,提高网点区域的使用率;同时,我们可以尝试与品牌连锁饮食店、品牌连锁服装店一起租用空间,在顾客享用美食、休闲购物的同时,享受银行金融服务。我们不仅可以共享客户资源,降低客户获取成本,还可以共享租金,共同提升品牌影响力。最后,对于黄金、白金、黑金、私人银行客户、老人、弱者、病人、残疾人、孕妇等特殊群体,银行网点所提供的特殊服务是不可替代的,这进一步说明了银行网点的必要性。在网点改造中,要重视风险控制,完善风险控制体系。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综合解决操作和授权链接网点的业务流程有一个很大的影响在转换过程中,充分利用反监控、远程监控和其他机制,加强风险防范和控制的业务流程。具体来说,商业银行可以利用金融技术构建一个完整的案例防控监控系统,实现对案例风险信息的智能监控和智能管理,提高商业银行的反欺诈水平。另一方面,要努力提高信贷管理和风险管理的专业管理水平,进一步推动智慧信贷等项目的实施。
4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服务的需求也逐渐增加,传统的银行管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因此,为了考虑银行的长期发展,商业银行应积极跟随社会发展的步伐,提高银行的管理模式,完善银行管理模式,合理选择银行布局,如人口密度大,经济水平高,高的大型商业街道人力流动。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培训,实行合理的考核制度,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精细的服务流程,一个人可以细化工作岗位,让每个员工分工合作,确保银行服务流程严谨;其次,可以细化业务流程,为客户办理业务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赵树梅、徐晓红.“新零售”的含义、模式及发展路径,中国流通经济(2017).
[2]南京市农村金融学会课题组.商业银行零售转型的创新实践和启示,现代金融(2018).
[3]程轶、何大勇、陈本强.智慧转型:如何重塑银行业运营模式,中国银行业(2017).
作者简介:
李川,女,满族,就读于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方向:经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