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组建工匠班,创立技能大师工作室,通过这种双驱动的方式,可以促使高职院校培养出知识+技能的工匠技能型人才,学生可以在理论中和实践相结合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使得自己的综合素质全面提升,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工匠班;技能技术;人才培养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做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指出: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中国工匠”。这是“工匠精神”第二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大国工匠”是高职院校的重要使命,高职院校应将“工匠精神”、“工匠文化”融合于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的全过程[1]。本课题的研究以台州科技职业学院机电与模具工程学院为例,旨在促使高职院校培养出知识+技能的工匠技能型人才,学生可以在理论中和实践相结合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使得自己的综合素质全面提升,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一、现阶段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高职教育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是有效稳定社会、创造和谐社会的途径之一,也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调查发现,大部分毕业生在校三年虽然取得了国家人力资源和劳动部门颁发的各种高技能证书,但是却很难直接或者快速地胜任企业提供的各种高技能工作岗位,到企业后都要先去生产一线岗位作为一名学徒跟着师傅从最底层开始学习,如模具专业毕业生从模具装配钳工学徒或产品注塑学徒开始,数控技术专业毕业生从数控车、数控铣重复性加工操作开始,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从产品装配开始等,工作强度大,工作时间长,月工资低,学生没有成就感,心里感觉很迷茫,达不到在校时的心中愿望,也达不到学校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并且毕业后一到二年都接触不到模具设计、数控自动编程、五轴编程与加工等高端技能工作岗位,造成毕业生工作半年或一年内辞职转行较多,如转行到淘宝、房地产销售、机电产品销售、仓库管理、机关事业单位合同工以及自谋职业等,造成了一边是企业急需工匠型人才,另一边学生毕业半年或一年后不愿意从事本专业,纷纷转行[2]。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
(1)专业课程体系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2)教师技能水平没有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接轨。
(3)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4)教师指导学生对外承接产品设计与制造的能力不强。
因此,改革那种“知识学习+技能训练”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显得很有必要且迫在眉睫。
二、“工匠班+技能大师工作室”双驱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1)校企合作,创立技能大师工作室。我院通过校企合作,创立了多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包括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大师工作室、数控多轴编程与加工大师工作室、产品造型设计大师工作室、逆向扫描与3D打印大师工作室等。在学院划出办公区域给这些大师工作室,这样可以满足大师学校和企业两地办公的条件,可以更好的将企业的实践经验、产品案例带进校园传递给学生和在校老师。这样不用出校园,就可以让我们的学生和老师更多机会的接触到企业和生产中的技能。进入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大师大都来自学校长期合作的企业,并且都是高级技师或者高级工程师,在企业行业具备一定的知名度,有着过硬的技术技能和表达清晰的讲课能力。
(2)大师上课,组建各专业工匠班。通过学生自愿报名,自愿学习,自愿成长,组建各专业的工匠班,包括模具企业案例工匠班、五轴联动编程工匠班、模具外贸工匠班、工业产品造型设计工匠班。每个工匠班根据学生和老师的双向配合制定每周开课计划,一个学期完成一定的教学时数,达到一定的教学成效。工匠班的学生由于是自愿报名的,大都是比较认真的学生,教学效果較好。工匠班的老师由技能大师担任,他们有着丰富的企业经验和实际案例,课程大都结合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和例子来讲解,让学生在毕业前就可以大量接触到企业的东西,理论知识联系实际案例,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知识运动能力,学以致用,融入生产。学院已经成功组建了两届工匠班,工匠班的学生在毕业就业中普遍受到各个企业的欢迎,而且都能够快速顶岗,独当一面,这在当地的企业影响很好,企业都迫切希望学校可以培养更多的工匠班学生来填补他们的人才空缺。
(3)选拔优质生进入大师工作室进行半工半读。经过一系列工匠班的学习,学生的技术技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也同时涌现了好些特别优秀的学生。这些学生在技能大师的带领下,掌握了一定的产品实践技能,加上平时课堂的理论知识学习,基本上媲美企业里面的技术人员,有个别学生的实践技能甚至超越一般企业技术人员。这部分特别优秀的学生跟着技能大师进入大师工作室,在课堂学习之余,真正参与到当下企业正在生产的产品过程中,从头到尾学习整个流程,满足客户企业等各方需求。通过这种方式,我们让有兴趣有潜力的学生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特长,为他们今后的职业生涯做好铺垫。
(4)青年教师跟随学习,提高自身技能反馈教学。青年教师大都研究生毕业,理论科研能力较强,但是实践技能相对较弱。高职院校虽然一直提倡青年教师下企业,但是由于每天的教学任务较重,每周要担任十几节的课程,青年老师都没有真正下到企业去参与一个产品从设计到建模到生产出来的全过程。通过工匠班和技能大师进校园,让老师更方便的接触到了企业的大师,也更多的接触到了企业的产品案例,比下企业更加有成效。在提高自身实践能力的同时,丰富了知识储备,扩大了眼界,更好的反馈教学,让普通课堂的学生也更多的接触到企业案例,更好的提升实践技能。
三、构建“工匠班+技能大师工作室”双驱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和意义
高职院校培养出知识+技能的工匠技能型人才,学生可以在理论中和实践相结合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使得自己的综合素质全面提升,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从现实价值来看,选择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是我国高职教育在发展过程中进行改革的关键之一。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历程还很短暂,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缺少必要的指导,所以积极推进校企合作理念下的人才培养,不仅有助于企业、学校、教师、学生等共同来参与建设,形成强大的团队合力,更有助于以“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在发展过程中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有助于展现企业文化和要求、有助于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先进性、有助于教师在专业上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性、有助于为社会构造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条件和基础,所以校企合作下的工匠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对于我国的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有较大的促进作用[3]。
通过构建“工匠班+技能大师工作室”双驱动工匠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一方面有利于让学生更多了解行业的技术发展状况,以及目前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技能要求,真正能接触学习到真实存在且广泛使用的各种技能,真正实现用以致学和学以致用;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校内专业教师在技能大师的指导下通过承接外来产品设计和制造业务,快速成长为理论知识丰富,并具有高超技能的“双师型”人才。
四、结论
从实行学徒制培养、到工匠班,以及成立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室,创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大的平台逐渐开始搭建,立体式的人才培养逐渐显现。随着参与工匠的学生队伍也不断壮大,在当地制造类企业中已小有名气。相信通过构建“工匠班+技能大师工作室”双驱动工匠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可以促进校企合作更好的开展。
参考文献:
[1]武威,周航.“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院校实践性课程“师徒化”教学模式探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8(2):104-106.
[2]何昌德.弘扬工匠精神,建立工匠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8(4):244-245.
[3]张留伟.《模具设计与制造实训》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研究[J].模具制造,2018,18(4):91-92.
课题名称:台州科技职业学院2019年校级研究课题,编号:2019ZD003
作者简介:陈丹(1989-),女,汉族,浙江临海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塑料材料研究及模具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