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萌
柳子戏是曾活跃于我国历史上的著名戏曲品种之一。笔者在对清丰县柳子戏剧团考察的基础上,梳理出柳子戏的角色分工和表演特征,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尽绵薄之力。
在我国历史上曾有四种重要的戏曲品种活跃于戏曲舞台上:东柳、西梆、南昆、北弋。这四种古老的声腔分别是柳子腔、梆子腔、昆山腔和弋阳腔。其中的柳子腔也被称为柳子戏,是具有代表性的弦索声腔体系的戏曲剧种之一,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曾有一段这样的记述:
“年轻时常听老辈说,在四大徽班尚未进京,皮黄调未盛行前,中国流行的曲调,有南昆、北弋、东柳、西梆。昆腔我从幼年起就开始学唱的。弋阳腔发源于江西,后来演变为高腔,流播的区域很广,在北京舞台上也曾盛行过一个时期。陕西、山西、河北……梆子腔更是常见的剧种。只有‘柳子腔没有看到过。京剧里有一出《 小上坟 》,大家说是‘柳子腔,用笛子伴奏,唱词七字成文。花旦扮肖素贞,讲究腰腿跷功;袍带丑扮刘禄景,舞蹈动作很多,这本是一出载歌载舞表达夫妻团圆悲喜交集的喜剧。刘禄景听到肖素贞说有李二公劝她改嫁时,他有四句唱词,后两句是‘圣上赐我上方剑,定斩人头不容情,带出很浓厚的山东口音。当时我和一位老先生谈起,他说,《 小上坟 》里的刘禄景,据说是影射清代书家刘墉的父亲刘统勋的,刘是山东诸城人,所以用‘柳子腔来唱。除这出戏外,就再找不到‘东柳的痕迹,我一直以为这个剧种已经失传了。”
时至今日,柳子戏并没有失传,我们仍能在山东、河南东部、河北南部、江苏北部和安徽北部等一小部分地区听到柳子戏那细腻的韵腔。只不过由于历史和剧种自身的原因,柳子戏再也没能重现其在清代时期的盛景。
如今能演出柳子戏的正规团体仅在河南省清丰县和山东省济南市各保留一个,它们分别是清丰县柳子戏剧团和山东省柳子戏剧团。并且,随着城乡现代化的进程,柳子戏听众锐减。在河南省清丰县,柳子戏剧团已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柳子戏也已成为河南省濒危剧种之一。笔者在清丰县柳子戏剧团考察时,发现很多老一辈的柳子戏老艺人住在规划拆迁的危房里。他们的孩子大多子承父业,在剧团工作,但是由于市场不景气,很多是自谋出路。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的帮助下,目前仍有一部分团员能够召集回团,演出完整的剧目。
一、柳子戏角色分工
传统柳子戏班社,多由30余人组成,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角色分工细致,经常以“四生、四旦、四花脸”来炫耀班社的阵容整齐、实力雄厚。
(一)生行
一是净面文生,一般带黑三髯的生角。由于鲁西南流行的剧种无“老生”之称,故传入河南后柳子戏、大弦戏中的主要生角,无论其是否勾脸,均以红脸称之。柳子戏的净面文生有时也由红脸兼演,如《 孙安东本 》中的孙安;二是架子生,扎靠的生角武将,如《 打登州 》中的生角、《 董家岭 》中的杨景;三是袖生,文小生,以唱做为主,如《 抱妆盒 》中的陈琳;四是武生,以武打为主,如《打店 》中的武松、《 东吴招赘 》中的赵云等。
(二)旦行
正旦,也称为青衣,以唱功为主,扮演剧中已婚的中年妇女,举止大方,文雅端庄,如《 白兔记 》中的李三娘,《 武家坡 》中的王宝钏等;小旦,也称红衣、梅香旦,经常扮演剧中丫环,如《 凤凰山 》中的孙秀娘、《 盗扇 》中的罗刹女等;闺门旦,扮演剧中未婚的大家闺秀,动作端庄稳重,常带娇羞情态、含蓄深沉,重唱功,如《玩会跳船》中的白月娟、《 游西湖 》中的贾玉蓉等;老旦,扮演剧中老年妇女的角色,如《 金锁记 》中的蔡母、《 洪州城 》中的佘太君等;彩旦,扮演剧中泼辣或憨傻的女性,圆眼、眉梢下垂,五官不正,动作幅度较大,近似幽默滑稽的表演,如《 鳳还巢 》中的薛燕、《 赵连岱借闺女 》中的傻闺女等。
(三)净行
第一,大净。包括黑脸、白脸和二白脸。黑脸多扮演剧中地位显赫的官宦人物,庄重威严,重唱功,如《 错断颜查散 》中的包拯;白脸主要扮演有权势的奸滑人物,如《 许田射鹿 》中的曹操、《 孙安东本》中的张从;二白脸地位较前者低,多扮演剧中中层官吏中的奸佞人物,动作较灵活,戴尖纱翅,黑蟒黑满,如《 改金牌 》中的张辉。第二,二净。二净分为大花、二花和小花。大花脸,扮演剧中有权势的武将,架子大,扎靠或箭衣,戴硬包巾,如《虎牢关》中的张飞、《 和北国 》中的韩昌、《 盗御马 》中的窦尔敦;二花角色较前者略低,往往扮演剧中性格粗暴的角色,挂一条龙或颔下髯,饰耳毛或发鬏,如《打登州 》中的程咬金和史大奈;小花主要扮演剧中年轻人物,多为脾气暴躁的角色,动作小而快,且具童稚气息,如《 孙安东本 》中的徐龙。
(四)末行
多为白胡老外,扮演剧中挂白髯的老翁,多为配角,如《 洪州城 》中的寇准、《 孙安东本 》中的沈理、《 三盗芭蕉扇 》中的员外等。真正末行的重头戏,则由净面文生扮演,如《 汗衫记 》中的姚达。
(五)丑行
丑行分为文丑、武丑、老丑和小丑。文丑,亦称官丑,勾大方块或铜钱脸谱,戴圆翅官纱,多扮演剧中机智而又地位较低下的下层官吏,走矮子步,讲究面部表情的幽默变化和扇子功,以做工为主,如《游西湖 》中的知县、柴栋;武丑,以武打为主,扮演剧中的恶少、赌棍或花花公子,动作粗俗轻浮,讲究动作刷刮和身段美,如《 林冲 》中的高衙内、《打店》中的张青;老丑,勾大方块白纹脸谱,挂仓髯,扮演剧中心地善良的家院或丑员外,如《 甘露寺 》中乔玄的家院;小丑,勾豆腐块和青蛙图案的脸谱,动作寒酸、滑稽,苦中有乐,重念白,如《 红珠女 》中的赵江。
二、柳子戏表演的主要特点
柳子戏在发展、流传的过程中,不断借鉴吸收兄弟剧种表演的长处,来弥补充实自己的不足。经过长期的舞台演出时间,逐渐由弦索化妆表演唱的简单演出形式形成了本剧种粗犷、豪放的艺术风格。
首先,柳子戏的表演程式比较固定,生、旦、净、丑各行互不相同。旦行讲究“青衣走,大甩手;小旦走起风摆柳”。比如“推圈”,类似于京剧中的“拉山膀”,在柳子戏中各个行当都有自己的要求——花脸过顶,红脸与眼齐,小生与嘴齐,旦角齐胸,小丑单指(均指的是右手)。其次,在表演风格上要求“小丑似小生,小生似小旦”,基本强调表演风格要稳重,反对轻佻。最后,武戏中的架势和套数均自成一格,吸收了京剧和武术的一些套数,在对打过程中多使用真刀真枪,如单刀破矛、大刀破矛、狮子滚绣球、二龙戏珠、父子三杆枪、大风磨棍、小风磨棍等。
其特有的身段和特技如下:
(一)大开门
此身段为将官整盔甲到校场听点时使用。上场亮相。右手抬高左手平,跷右腿,向前迈步,到前马脚,抄脸、亮相。后退到桌头,再向前出手,退到原地;“四记”,先右手右推,左手左推,右手捺鬓角头盔,左手搬左膝,换左捺鬓角头盔,迈步跷左腿,面朝下门口,左手打右脚板,翻过一个倒脸,跷左腿、抬右手,左手提靠腿,向前推圈、圆场、抄脸、 云手亮相。
(二)打四门
赵匡胤下高平关,行路时用此身段。右手持马鞭出场,向左马腿,勒马后退,背面三马鞭,左手打左脚,右腿盘腿,飞脚、跷左腿,前趋岔。起身趋步,右手打左脚板,左腿倒盘腿,飞脚、右腿盘腿,趋岔、四番、亮相。
(三)驯马式
赵匡胤接上场时用此身段。跨虎、虎跨,跷左腿,左手推胡子,右手倒摔马鞭,左腿落、右腿迈,左腿绕、右手打左脚板,猛地落地,左手捋须、右手抬马鞭,头顶胭毡帽,右腿跷左腿后边,亮相。
(四)劈双四门斗,力杀四门时用此
扎靠、上场、亮相,向左马脚,左手打右脚面,耍正花,向左马脚抖四垛。右手捣倒花,连身子,左手配合第二个倒花,同时向下门口亮相。
(五)云里翻,难度较高的筋斗
双脚跳起,抱腿腾空向后翻转一周。一般是站在双层的桌子上或特制的高处翻下。
(六)里前撲,难度较大的筋斗
演员面朝后站立高处,双脚飞起,抱腿腾空向前翻转一周,双脚着地。
(七)跑伞
这是清丰柳子戏剧团老前辈杨香玉先生在《 窦公送子 》中饰演窦公时所表演的特技。舞蹈性很强,技术要求高,尤其是空中跑伞,一个斗科过去,使伞再飘落手中,最后隔伞再来个高斗科,堪称一绝。
三、结语
山东省柳子戏剧团在政府的扶持下早已正式成为省级剧团,发展态势良好,能演出、录制完整的剧目,以传统剧目为主。但是在河南,清丰柳子戏剧团举步维艰。老艺人们对剧团有很深的感情,仍然坚守着剧团,住着危房、存着旧行头,寄希望于开班招收学员,以此传承剧目。但由于社会发展、地域限制以及人们审美需求的变化,清丰柳子戏发展前景堪忧,笔者只能尽个人的微薄之力,整理并保存一些乐谱以做研究。
参考文献:
[1]纪根银.柳子戏简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
(作者单位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