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会霞
文章首先分析了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基本概念以及对大学生的重要意义,进而分析了大学生就业创业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自我认识能力不足、抗压意识不强、创业意识不强、诚信和长远意识缺乏、实践能力不强等。在此基础上,提出思想政治理论对大学生就业创业产生的积极影响,并提出该理论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成功率的有效路径: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思维、思想政治理论中的红色基因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加以正确引导,以此引导大学生合理就业创业。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概念及对大学生的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创业概念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大学生毕业之后走向社会往往有两条途径:一是参加就业,二是自行创业。大学生就业创业是指以在校大学生和毕业大学生为主体的一系列就业创业过程,大学生就业是大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到相关企业或者事业单位寻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并获得劳动报酬的行为;大学生创业是基于我国就业形势日益紧迫的大背景下,大学生通过投入一定的时间、精力和资本创建自身事业,从而提高自身技能、实现个人价值并积累创业经验的过程。近年来,我国高校普遍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院校课程体系,致力于为社会输送创新创业人才,政府相关部门也在积极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有利平台和良好条件,从而使大学生可以灵活自主地选择自己的创业之路。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是响应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有利于加快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践,促进大学毕业生实现广泛就业。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下,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已经成为当前的流行趋势,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可以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重新调整,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改革发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可以开阔自身视野,增强创新意识,培育创业精神,提升创业能力,不断提升自身的创业素养,锻炼自己的生存能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使自己成为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在我国持续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很大一部分大学生没有经过慎重考虑便盲目加入创业队伍,换句话说,大学生并没有为自身的创新创业做好充足的准备。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依然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阻碍。
(一)自我认识不足,抗压能力不强
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除了对创新创业本身缺乏全面认识,还普遍存在对自我认识不足的因素,如大学生缺乏应有的社会经验,在没有深思熟虑的前提下,很多大学生凭着一腔热血和一时的创业冲动,就开始着手进行创业投资;同时,在创新创业过程中没有深刻认识到创业可能经历的失败,虽然学到了一些专业知识,但缺乏对市场的深入调研,遇到实际困难往往容易打退堂鼓,抗压能力不足,创业热情也会很快消失,由于盲目创业,往往以失败而告终。又如,大学生创新创业普遍存在纸上谈兵的现象,大学生具有深厚的知识底蕴,这是其创业的优势,但也容易使自己出现“眼高手低”的问题,许多参与创业的大学生试图用新奇的创业想法来吸引社会进行项目投资,但是投资人关注的重点是项目的市场盈利效应,然而这正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最薄弱的环节,创业者的想法往往与实际背道而驰。
(二)创业意识不强,就业观存在误区
高校是一座象牙塔,这座象牙塔教书育人的主要方式是让大学生接受统一的知识教育,而往往忽略了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和教育,因此,这也导致高校的大部分毕业生将自身的出路限制在“考公务员、考研和就业”层面。在就业问题上,大学生通常将进入稳定的国企或者事业单位作为首要选择;其次就是在广大私企找到一个生存之地,这是大学生毕业后普遍面临的“大众化选择”。然而“找工作难”已经成为大学生步入社会的阻碍性因素,在就业压力下被迫选择创新创业,这不是源于自身对创业的热爱。不可否认,也有部分从象牙塔中走出来的大学生萌生了创业的想法,但是他们缺乏对创业政策和我国创业环境的客观了解,在创业过程中往往想当然地进行投资,这是导致大学生创业失败的根源。与此同时,大学生的创业过程困难重重,很多大学生由于缺乏迎难而上的勇气,因此创业行动不了了之。
(三)优秀品质不全面,诚信和长远意识缺乏
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需要具备敢于吃苦、勇于冒险的探索精神,脚踏实地、尊重实际的务实精神,锲而不舍、不畏艰险的乐观精神,敢于思考、勇于挑战的怀疑精神,打破常规、破旧立新的创新精神。据有关调查显示,很多大学毕业生在创业过程中缺乏以上优秀品质。大学生心理不成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面对遇到的问题缺乏客观、冷静的思考;刚刚毕业进行创业缺乏丰富的经验,无法正确解决难题;刚步入社会缺少人际交往的经验和处理问题的能力,面对问题容易丧失理性、作出错误的决定;大学生做事往往三分钟热度,缺乏创业的毅力和恒心,创业队伍中基于“盲目从众”心理进行创业的不在少数,在此过程中遇到困难又会失去创业信心。大学生群体往往登高望远、想法充足,但常常因为丧失理性、感情用事、随波逐流而失去自身立场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大学生创业过程中还存在诚信意识缺失的现象,篡改简历、弄虚作假、破坏市场规律、逃避还款、刻意毁约等诚信缺失行为让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难度进一步加大。
(四)理論和实践的转化能力不强
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是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大学生仅仅满足于对书本理论知识的理解,缺少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生产力。一些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只注重对大学生专业性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而没有将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放在与此同等的地位。另外,高校课程设置中存在理论课和实践课占比不平衡的现象,这使大学生就业创业群体无法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效衔接。据调查,大部分大学生就业之后只会说不会做。大学生进行就业创业最重要的资本就是工作经验和社会实践能力,然而这也是他们最为缺乏的东西。为了满足社会对大学生创业群体的实践能力需求,很多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以此增强社会阅历和积累工作经验。但是,这些实践活动远远偏离大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对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起不到任何实质性的帮助,他们也无法将所学的课本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创新创业能力。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就業创业影响的几个方面
近几年,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在不断深化发展,对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成为高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该门课程主要集中在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上,这对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创业之路将产生深刻影响,具体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升实践能力
高校通过定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正确认识到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的严峻形势,加强自我心理调节,全面客观地分析我国当前的就业创业现状,树立“职业平等观、竞争就业观、自主择业观”等就业创业观念;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除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课程以外,还包含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和创新创业方面的引导,这将使大学生制订的学习目标与就业方向形成准确对接,结合市场环境和就业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自身的学习目标,从而有效减轻大学生毕业之后的就业创业压力;及时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心理,高校思政教师从大学生的就业创业心态入手,提前向大学生说明就业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一系列问题,比如职场关系、人际关系等,在此基础上,向大学生传授面试技巧、人际关系处理技能,进行挫折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爱岗敬业的优良品德。
(二)思想政治教育激发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是一种正确思考和合理分析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讲,就是能够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和逻辑思维,准确、有条理地进行判断、推理、分析和思考的综合能力。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迅速,思维形式已经由具体过渡到抽象方面,大学生对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状况已经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同时也形成了针对问题的独立思考能力,但是由于受到自身阅历不足、经验尚浅的限制,其逻辑思维很容易产生一定程度的混乱。大学生通过接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将进一步强化自身逻辑思维的养成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包含的归纳法和演绎法是一种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事物的方法。比如归纳法,通过对具有相似事物的观察分析,可以总结出其中的共性规律来进行对其他事物的预判分析;演绎法是从某类事物中寻找共同本质、推理其他事物个别属性的方法。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包含的综合分析法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整体观念,从总体上认识各个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通过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大学生将进一步正确看待个人、社会和国家之间的有机联系,通过进行就业创业充分释放自身潜能,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贡献力量。
(三)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是落实我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中央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通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系统学习,大学生可以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精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用新时代思想武装自身头脑,将个人的创新创业能力与国家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立志在国家建设中发挥个人价值;通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学习,大学生可以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形成自律意识,制订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创业规划,克服自身惰性,自觉抵制外界诱惑,树立积极的就业创业观念;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美德教育、个人品德教育以及荣辱观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通过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传授教育,将激励大学生萌发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业欲望,不断提升创业素养,及时把握创业机会,努力学习创业技能。
(四)培养大学生的红色文化基因
红色文化基因中蕴含着丰富的创新精神、创业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和批判精神,这些精神主要体现在中华民族不断实现伟大复兴和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高校开展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能够激活红色文化基因的内在密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蕴含着红色文化基因的历史基础,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课程蕴含着红色文化基因的政治基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将红色故事的理论与实践、抽象与具体、宏观与微观进行紧密结合,用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促进大学生培育红色文化根基,并正确引导大学生进行就业创业;高校思政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开展实践活动,比如参观历史文物、纪念馆和革命遗址等,有助于大学生充分了解红色文化基因的内在魅力,传承红色文化基因的内在精神,从而为提升自身的创业实践能力奠定基础。
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成功率的对策路径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当代大学生就业创业
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对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进行深刻解读,由三个层面进行深刻凝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充分汲取中华民族优秀文明成果的前提下,在社会主义改革建设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前我国倡导的主要价值理念,对大学生的就业创业将产生重要的价值导向作用。个人层面包含的“诚信”理念,对培养创业者的个人品质具有重要意义。“诚信”理念教育大学生培养法律意识、时刻遵守规章制度、自觉维护市场的就业创业秩序、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和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诚信意识是个人和企业立足社会必不可少的品质;“敬业”理念是从业者对自身工作的一种尊重态度,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中,只有秉持事必躬亲的态度,自身的就业创业之路才会更加顺畅。
(二)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和辩证思维武装大学生头脑
辩证思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精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辩证哲学思想是在批判吸收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和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新的理论体系,辩证法哲学思想从以下三个维度对就业创业的大学生进行有效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凝结着人类世世代代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对大学生就业创业是不可或缺的文化根基,大学生的就业创业实践只有在这种文化基因上才能持续进行;人是历史的发展者,同时也是历史的创造者,在文化传统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思想必须通过一系列的创新创业活动实现创造性转化;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强调全面观、否定片面观,强调发展观、否定静止观。这些理论对大学生就业创业过程中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本着科学理性的态度解决创业难题有着重大意义。
(三)用思想政治理论中的红色文化基因健全大学生人格,提高创业成功率
红色文化基因是党领导人民在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和实践基础上日益形成的,其中蕴含的独特精神价值和思想内核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载体。高校思政教师可以加大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力度,帮助大学生坚守初心,迈好人生第一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实现我国“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而奋力前进;对即将进行创新创业的大学生而言,高校思政教师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红色文化基因进行教学,可以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理想信念,增强他们为建设美丽家乡进行创业的决心;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发挥红色文化基因的价值,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提高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运用这些观点看待问题和解决难题的能力。
(四)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实践观点提升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业技能
马克思主义提出的实践观点核心思想是“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活动就是典型的实践活动,因此,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来对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活动进行指导尤为必要。首先,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实践观点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理论认识。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大学生容易出现急于求成的错误表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点强调,实践是一个不断发现困难和克服困难的过程,这将引导大学生以实践观点为指导,深化对就业创业的理论认识。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大学生的就业创业环境也在发生变化,因此,大学生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实践观点深化对创新创业的认识,并积极顺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明确创新创业过程是一个变革创新成果、创造社会价值的过程,这是开展创新创业实践的有效路径。
五、结语
为市场经济发展输送有价值的人才是高校教育的最终目标,面对当前紧张的就业形势和就业压力,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的目的。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全省大中專院校就业创业研究立项课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成功率研究”(课题编号:JYB2019204)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欧阳霞,断剑峰.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引领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369-371.
[2]董林傲琦.论思政教育在大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创业指导中的导向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7(49):41-42.
[3]顾海川,王冰,李继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创新创业[J].2017(5):137-139.
[4]张福乐.对新时代高校培养大学生奋斗精神的思考[J].中国轻工教育,2019(4):46-50.
[5]李晓霞.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引领作用[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6.
[6]杨帆.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问题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9.
(作者单位 黄河交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