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建平
茶道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得益于中国人喜爱饮茶的悠久历史以及深厚的文化支撑。在茶道活动中,茶无疑占有重要地位,而泡制茶叶所运用的茗器也就自然而然地受到人们的关注。中国传统茗器基本上由陶土或陶瓷两种材料制成,其中以紫砂泥制成的紫砂壶是得到人们广泛认可的最好的泡茶器具。本文将要介绍的这件“大智若愚”便是一件精美独特的紫砂壶,通过它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其智慧之所在,更能欣赏到丰富精巧的紫砂壶制作技巧。
观此件紫砂壶之外形,最吸引人们的便是表面那些精细规则如树木年轮一般的花纹,这便是紫砂壶之中的“绞泥”技艺。绞胎技艺原是古代陶瓷工艺中的装饰技法之一,制作难度极高,工艺极其复杂,是用两种不同颜色的瓷土分别制成泥色,再如拧麻花般将其拧在一起制成新的泥料,表面呈现出多种花纹,自然而生动。绞泥工艺出现在紫砂壶中大约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手工艺人将不同色彩的泥料规则地会随意地叠放起来,从而绞出各种各样的肌理,有的似木石纹理,有的似行云流水,尽显紫砂泥之自然灵动,可使作品有虚实相生的美感。
此件紫砂壶以拼黑泥为主体,壶身上均匀分布着树木年轮般的纹理,整体为纵向分布,底部一圈则横向分布以填补空隙。其纹理流动自然,在棕褐色泥料的衬托下使壶身犹如一颗苍劲老树,有清新强健之风骨,纹理深浅一致,如同“复制”在壶面上,将绞胎工艺之精湛凸显的淋漓尽致,展现了紫砂壶的肌理美。除此之外,壶面上还点缀着由金色圆环圈成的绞泥装饰,似是树木枝节,又像是镶嵌于壶身上的图腾,在规则美之外增添
壶身整体呈圆形,端正大方,结构鲜明,将圆器之圆润与方器之周正融于一体,底部以平缓半圆镶嵌而成,这一设计较为独特,也使壶身的艺术主题来源表现的更加鲜明,壶盖呈圆形,朝向壶嘴一方作特殊雕刻处理。壶盖上方有镶嵌的金色装饰,与壶身处的点缀相互呼应。值得注意的是,此壶并没有壶钮,这是考虑到整体造型感的一种设计,壶盖宽阔的边缘则代替了壶钮的功能。壶嘴与把手在传统造型以及壶整体造型之上做了改变,尤其是把手镶嵌处的处理,与绞泥所营造的虚实相生有契合之处。由此可见,壶的整体造型还是较为古朴传统的,以衬托较为复杂精细的绞泥装饰。
壶身造型实际上来源于龟的造型,在模仿形之上主要表现龟之神韵。因此壶身表面的纹路便如层层龟甲,壶盖上的装饰就如同甲骨铭文,又为此壶增添了一些历史感。龟这种动物大家较为熟悉,其虽行动缓慢,但却十分长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延年益寿。无论是树木年轮还是龟之长寿,都透露着一种生生不息,由此彰显大智若愚之禅机。此壶那精美的绞泥装饰看似古着,但其中所透露的也是手工艺人在客观存在的现实基础上不断实践而成的成果,精致是一种美,而这种大巧若拙,不假雕饰则更是一种大智慧,从而以内核来呼应外在造型、装饰主题。
此件“大智若愚”紫砂壶颜色醇厚,工艺复杂而不显做作,尽显紫砂壶艺术之内敛踏实。绞泥所形成的肌理纹路看似自然粗粝,却包含着从过去到现在无数能够巧匠们的智慧,正是有着对紫砂壶艺术的热爱,才能使今天的我们一睹绞泥之美。手工艺人将作品主题、思想内涵等融于壶的各个部分之中,在漫长岁月中,壶之智慧便如那绞泥纹路一般层层展现,越发芬芳。
通过对此件“大智若愚”紫砂壶进行分析,我们不仅对其工艺复杂性以及象征意义有了十分详细的了解,更对绞泥这种经典的紫砂壶装饰技法有所感悟。手工艺人有着极扎实的技术功底,在前人基础与客观现实基础上大胆创造,以优秀传统文化与“匠人精神”灌注,将自己的匠心、智慧灌注于紫砂壶之中,以紫砂壶诠释古典成语之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