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华,王文辉,姜云斌,包敖民,佟 伟,王宝侠
(1. 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兴城 125100;2. 通辽市林业科学研究院,通辽 028000)
‘塞外红’又名‘锦绣海棠’‘鸡心果’,该品种是通辽市林业科学研究院选育出的小苹果新品种。‘塞外红’具有外观美、风味浓、果色鲜、品质优、丰产性好、抗逆性强等诸多优良性状[1],目前已成为通辽及周边地区林农、果农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的一大亮点。但‘塞外红’苹果的果皮薄易摩损、软化衰老迅速、不耐贮运,这种特性制约了该品种的消费周期和物流半径。因此,如何延长‘塞外红’苹果贮藏期,维持其品质是生产上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关‘塞外红’苹果的贮藏保鲜和采收标准尚未见报道。影响果实贮藏保鲜的因素很多,采收作为果实采后处理的第一道技术措施,对于保证果实采收质量和采后贮藏品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大量研究表明,果实成熟度对其采收期存在显著影响,一般果实成熟度低时进行采收则采收期过早,成熟度高时采收则采收期过晚,而采收期或采收成熟度是影响果实贮藏品质和性能的重要因素[2-6],采收早或成熟度低,本品种固有的风味和品质无法体现;采收晚或成熟度高,采后销售或货架期间果肉易发绵变软、衰老、腐烂变质,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适时成熟度采收的果实品质相对较好[7-9],适宜的成熟度采收能有效减少贮藏期间果实的褐变、腐烂等品质劣变现象,维持果实较好的营养品质,而且具有良好的贮藏特性。实际生产中果农一般根据经验和市场需求确定果实采收期,存在采收成熟度不规范性和盲目性,直接影响果实品质和耐贮性。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在前期实地调研和预实验的基础上,对通辽地区的‘塞外红’苹果进行了3 个不同采收期试验研究,以探明‘塞外红’苹果的适宜采收期(果实采收成熟度),为‘塞外红’苹果产业的规范化采收和提高采后贮藏品质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和技术支撑。
在‘塞外红’(Malus pumila ‘Saiwaihong’)苹果果实采收前期对不同果园栽培管理和果实成熟度调研的基础上,于2018 年8~9 月期间选定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一管理水平中上等的果园进行供试苹果的采摘试验,树龄为7~10 年生。根据前期调研和果实生长发育期,试验共分3 个采收期(8 月29 日、9 月7 日、9 月16 日)进行采摘(文中分别简称为:采期Ⅰ、采期Ⅱ、采期Ⅲ),采收时间和果实生长发育天数等相关成熟度指标见表1。每个采收期均从做好标记的固定20 株有代表性的苹果树 冠外围、内膛随机采摘大小均匀、颜色基本一致、无病虫害的果实600 个(每株树采果30 个)。每个采收期的果实按要求采收后,汽车当天常温运回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实验室(辽宁省兴城市),20±1 ℃恒温2 h 后,随机取60 个果实测定基础值,不能及时测定的指标取样后用液氮冷冻放入-80 ℃冰箱保存备用,然后将其余果实放入0.02 mm 厚PE(聚乙烯)保鲜袋冕口后(主要防止果实失水),放置于常温(20±1) ℃、相对湿度85%~90%的环境条件下贮藏。呼吸强度和乙烯释放量每2 d 测定一次,其余指标每4 d 测定一次。本研究为了进一步明确各采收期果实的贮藏品质、采后生理以及衰老等指标的变化规律,当各采收期果实硬度降低到5.50~6.00 kg/cm2时,结束贮藏。
表1 不同采收期‘塞外红’苹果果实基础值比较 Table 1 Comparison of base values of ‘Saiwaihong’ apple fruit in different harvesting time
1.2.1 品质指标
果实(去皮)硬度:采用南非GUSS 公司的GS-15水果质地分析仪测定,探头直径11.3 mm。可溶性固形物含量(SSC):采用日本ATAGO 公司的PR-101α 折糖仪测定,单位%。果实硬度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沿果实表面中心赤道部位两侧取对称的2 个点进行单果测定,每个采收期每次测定用果60 个,取平均值。
可滴定酸(TA)和维生素C(VC)含量:采用瑞士Metrohm 公司的808 Titrando 自动电位滴定仪测定。
1.2.2 软化相关指标
原果胶、可溶性果胶和纤维素含量均参考曹建康等[10]方法测定。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活性和纤维素酶(CX)活性法测定,分别以每小时每克样品(鲜质量)在37℃催化多聚半乳糖醛酸的质量和催化羧甲基纤维素水解形成还原糖的质量表示,单位均为μg/(h·g)。
1.2.3 衰老相关指标
乙醇含量:参考纪淑娟等[11]方法,采用日本岛津公司的GC-2010 气相色谱仪和英国Tubro Matrix 40 自动顶空分析仪,采用程序升温法进行测定。丙二醛含量:参考曹建康等[10]方法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测定。
以上指标每个采收期每次测定重复用果20 个,3 次重复共60 个果实,取平均值。
呼吸强度和乙烯释放量:参考王志华等[12]方法,采用山东鲁南瑞虹仪器有限公司的SP-9890 气相色谱仪测定。每个采收期每次重复用果15 个,3 次重复共45 个果实,取平均值。
1.2.4 淀粉染色级数
淀粉染色分6 级:1 级为果实横切面全部染色;2 级为2/3 以上染色;3 级为1/2~2/3 染色;4 级为1/3~1/2染色;5 级为1/3 以下染色;6 级为没有染色。淀粉染色级数=Σ(淀粉染色各级代表值×各级染色果数)/总果数。淀粉染色级数越高,表明果实中淀粉含量越低,成熟度越高。每个采收期果实采收后立即对果实横切进行淀粉染色,3 个采收期淀粉染色调查总果数均为100 个,取平均值。
利用SPSS 13.0 统计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差异显著性分析采用Duncan 新复极差法比较。所有数据均为3 次重复的平均值。
2.1.1 果实硬度的变化分析
硬度是评价果实品质和耐贮藏性能的重要指标,过度软化会导致果实贮藏性和消费品质下降[13]。由图1 a 可以看出,‘塞外红’苹果的硬度因采收期而异,采收越早,硬度越高;采收越晚,硬度越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3 个采收期果实的硬度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从采收到贮藏结束,采期Ⅰ(8 月29 日采收)果实的硬度一直保持最高,且显著(P≤0.05)高于采期Ⅱ(9 月7 日采收)和采期Ⅲ(9 月16 日采收)的硬度,采期Ⅱ果实的硬度显著(P≤0.05)高于采收期Ⅲ的果实硬度。
‘塞外红’苹果属典型的脆肉型果实,成熟时硬度较高,在10.0 kg/cm2以上,硬度大、果肉脆是其重要的品质特征,根据人们的食用习惯,‘塞外红’苹果的硬度降低到7.60~7.80 kg/cm2及以下时,果实基本就没有脆度,食用价值大大降低。如果以‘塞外红’苹果的硬度下降到7.60~7.80 kg/cm2作为衡量该品种贮藏或货架期品质的指标之一,那么,在常温(20±1) ℃条件下,采期Ⅰ(8 月29 日采收)果实可贮藏20 d,采期Ⅱ(9 月7 日采收)果实可贮藏12 d,采期Ⅲ(9 月16 日采收)果实可贮藏8 d。结果表明,在果实生长发育期116~134 d 内,相对早采能保持‘塞外红’苹果较高的硬度,延缓贮藏期间果实硬度的下降,延缓果实衰老,延长贮藏时间。
2.1.2 果实维生素C 含量的变化分析
维生素C是果实重要的营养品质之一,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清除自由基,延缓果实采后衰老进程。从图 1b可以看出,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3 个采收期果实的维生素C 含量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采期Ⅰ果实的维生素C含量下降最明显。贮藏20 d 时,采期Ⅰ的维生素C 质量分数下降为45.1 mg/kg,而采期Ⅱ和Ⅲ的维生素C 质量分数分别为92.3 和84.0 mg/kg,从采收到贮藏结束,采期Ⅱ的维生素C 含量一直保持最高,采期Ⅰ果实的维生素C 含量显著(P≤0.05)低于采期Ⅱ和Ⅲ。与采期Ⅰ(8月29 日)较早采收和采期Ⅲ(9 月16 日)太晚采收相比较,采期Ⅱ(9 月7 日)能保持‘塞外红’苹果常温贮藏期间较高的维生素C 含量,维持果实较高的营养品质,延缓果实衰老进程。
2.1.3 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SSC)的变化分析
从图1c 可以看出,在生长发育期116~134 d 期间采收的‘塞外红’苹果果实,从采收到贮藏结束,采期Ⅲ果实的SSC 保持最高,一直维持在19.60%~20.99%之间;采期Ⅱ果实的SSC 居中,为17.66%~18.14%;采期Ⅰ的SSC 最低,采收时SSC 仅为15.66%,之后缓慢升高,贮藏结束时升高到17.90%。无论是采收时还是整个常温贮藏期间,3 个采收期果实的SSC 均表现为:采期Ⅲ>采期Ⅱ>采期Ⅰ,方差分析结果表明,3 个采收期果实的SSC在P≤0.05 水平差异显著。
由于采摘后的苹果后熟仍在继续,在一定时间内淀粉转化,SSC 含量不断增加,中后期淀粉完全转化后,果实开始衰老,SSC 作为果实的呼吸底物不断被消耗导致SSC 逐渐下降。本试验中,采期Ⅲ和Ⅱ果实的SSC 先缓慢升高后降低,采期Ⅲ果实贮藏8 d 时SSC 达到高峰(峰值为20.99%),之后下降;采期Ⅱ果实贮藏12 d 时达到高峰(峰值为18.14%),可能由于相对晚采的果实贮藏前期随着淀粉的转化,SSC 逐渐升高,中后期淀粉转化完后,随着呼吸底物的消耗SSC 降低;而采期Ⅰ果实成熟度低,所以SSC 较低,因为采收的相对早,所以淀粉含量在贮藏中后期依然很高,因此SSC 一直处于缓慢升高的趋势,为了保持‘塞外红’苹果更好的口感,建议不宜过早采收。
图1 不同采收期对‘塞外红’苹果常温(20±1 ℃)贮藏期间果实品质的影响 Fig.1 Effects of different harvesting periods on changes in fruit quality of ‘Saiwaihong’apple fruits stored at room temperature (20±1 ℃)
2.1.4 果实可滴定酸含量的变化分析
果实中有机酸是其新陈代谢活动所需的呼吸基质,其含量可反映果实营养物质的消耗程度。从图1d 可以看出,采收时果实的可滴定酸含量因采收期不同而异,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采期Ⅲ(0.903%)>采期Ⅱ(0.834%)>采期Ⅰ(0.740%),3 者差异显著(P≤0.05)。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3 个采收期果实的可滴定酸含量均逐渐下降,常温贮藏8 d 前,采期Ⅲ果实的可滴定酸含量保持最高,12 d 之后下降幅度较大,明显低于采期Ⅰ和Ⅱ。整个常温贮藏期间,采期Ⅱ果实的可滴定酸含量一直高于采期Ⅰ。结果表明,适宜的采收期能延缓或抑制贮藏中后期‘塞外红’苹果可滴定酸含量的下降,延缓果实营养物质的消耗,太早或太晚采收均不利于维持果实的可滴定酸含量。
2.2.1 果实原果胶、可溶性果胶和纤维素含量的变化分析
果胶是构成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果实采后贮藏过程中果胶的降解能够反映果实的软化进程[14-16]。纤维素是细胞壁的骨架,细胞壁结构的改变不仅与果胶降解有关,也与纤维素的结构变化有关,纤维素的降解意味着细胞壁的解体和果实的软化[17-18]。
如图2a 所示,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3 个采收期果实的原果胶含量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均先缓慢升高达到高峰后急剧降低。采期Ⅰ果实的原果胶含量从初始值67.8 mg/g 缓慢升高到20d 时的71.3 mg/g 之后急剧下降到贮藏结束时的58.9 mg/g,采期Ⅱ的原果胶含量从初始值58.7 mg/g 升高到贮藏12 d 时的64.1 mg/g 之后下降到贮藏结束时 52.3 mg/g,采期Ⅲ的原果胶含量从初始值53.2 mg/g 升高到贮藏8 d 时的57.7 mg/g 之后下降到贮藏结束时的46.1 mg/g。从采收到贮藏结束,采期Ⅰ果实的原果胶含量显著高于采期Ⅱ,采期Ⅱ显著高于采期Ⅲ。
从图2b 和2c 可以看出,随着采收期的推迟,果实可溶性果胶逐渐升高,纤维素含量逐渐降低;随贮藏时间的延长,3 个采收期果实的可溶性果胶含量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而纤维素含量均缓慢下降。整个常温贮藏期间,3 个采收期果实可溶性果胶含量从高到底依次为:采期Ⅲ>采期Ⅱ>采期Ⅰ,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而纤维素含量均表现为:采期Ⅰ>采期Ⅱ>采期Ⅲ,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采期Ⅰ果实的纤维素含量与采期Ⅱ、Ⅲ差异显著(P ≤0.05)。
结果表明,相对早采维持了‘塞外红’苹果采收时和贮藏期间较高的原果胶和纤维素含量,明显抑制了可溶性果胶的生成,延缓了果实的软化衰老,延长了贮藏时间。
2.2.2 果实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和纤维素酶(CX)活性的变化分析
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将果实细胞壁多糖中多聚半乳糖酸降解为半乳糖醛酸,使细胞壁结构解体,导致果实软化[19];果实纤维素酶(CX)可以促进纤维素分解,纤维素降解则意味着果实细胞壁解体,最终会导致果实软化[20],对PG 和CX 活性的抑制可延缓果实软化。
图2 不同采收期对‘塞外红’苹果常温(20±1 ℃)贮藏期间果实软化衰老变化的影响 Fig.2 Effects of different harvesting time on changes in soften aging index of ‘Saiwaihong’apple stored at room temperature (20±1 ℃)
从图3a、3b 可以看出,从果实采收到贮藏8 d 前,PG 和CX 活性均为:采期Ⅰ<采期Ⅱ<采期Ⅲ,3 个采收期果实的PG 与CX 活性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均随贮藏时间的延长先迅速升高达到高峰后逐渐下降。对于果实PG 活性来说(图3a),采期Ⅰ果实在常温贮藏第16 d出现高峰,峰值为4.50 μg/(h·g),采期Ⅱ果实贮藏第12d时PG 活性达到最高,为4.88 μg/(h·g),采期Ⅲ果实贮藏第8 d 时PG 活性达到最高,峰值为5.99 μg/(h·g);采期Ⅰ的PG 活性峰值显著(P≤0.05)低于采期Ⅲ。对于CX活性来说(图3b),采期Ⅰ、Ⅱ、Ⅲ果实的CX 活性高峰也分别出现在第16、12、8d,峰值分别为0.64、0.80、0.83 μg/(h·g)。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采期Ⅰ的CX 活性峰值显著(P≤0.05)低于采期Ⅱ、Ⅲ,采期Ⅱ与采期Ⅲ的CX 峰值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塞外红’苹果采收期越晚,PG 活性和CX 活性高峰出现时间越早,峰值越高;相对早采延缓了果实PG 和CX 高峰出现时间,降低了峰值,延缓了果实的软化衰老进程,保持了果实较高的硬度,延长了果实贮藏时间。
图3 不同采收期对‘塞外红’苹果常温(20±1℃)贮藏期间果实酶活性的影响 Fig.3 Effects of different harvesting time on fruit enzyme activity of ‘Saiwaihong’ apple stored at room temperature (20±1 ℃)
2.2.3 果实呼吸强度和乙烯释放量的变化分析
由图4a、4b 所示,‘塞外红’苹果在20±1℃常温贮藏4 d 前,呼吸强度由高到低依次为:采收期Ⅰ、采收期Ⅱ、采收期Ⅲ,而乙烯释放量由高到低依次为:采收期Ⅰ、采收期Ⅲ、采收期Ⅱ,4 d 后,3 个采收期果实的呼吸强度和乙烯释放量变化规律不明显。从图4a、4b 还可以看出,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3 个采收期果实均出现呼吸高峰和乙烯释放高峰,呈现跃变型果实特征。采期Ⅰ果实的呼吸高峰和乙烯高峰均出现在贮藏第16 d(呼 吸 峰 值 为 47.6 mg/(kg·h),乙 烯 峰 值 为12.85 μL/(kg·h),采期Ⅱ果实的呼吸高峰和乙烯高峰分别出现在贮藏第12 d(呼吸峰值为44.1 mg/(kg·h)和第16 d(乙烯峰值为9.78 μL/(kg·h)),采期Ⅲ果实的呼吸高峰和乙烯高峰分别出现在第8 d(呼吸峰值为41.6 mg/(kg·h))和第10 d(乙烯峰值为8.79 μL/(kg·h)),3 个采收期果实的呼吸强度和乙烯释放量均在高峰出现之后急速下降。与采期Ⅲ相比,采期Ⅰ、Ⅱ相对早采,能延缓常温贮藏期间果实呼吸和乙烯高峰的出现时间,采期Ⅱ能抑制贮藏前期果实乙烯的产生,从而延缓果实衰老,延长贮藏时间。
图4 不同采收期对‘塞外红’苹果常温(20±1 ℃)贮藏期间果实呼吸强度和乙烯释放量变化的影响 Fig.4 Effects of different harvesting periods on fruit respiration intensity and ethylene release of ‘Saiwaihong’ apple stored at room temperature (20±1 ℃)
2.2.4 果实丙二醛和乙醇含量的变化分析
丙二醛(MDA)是植物器官衰老或逆境条件下受到伤害分解的产物,MDA 含量反映了果实组织的膜脂氧化程度[21],间接反映果实的衰老。从图5a 可以看出,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3 个采收期果实的MDA 含量均缓慢升高,采期Ⅰ果实的MDA 含量变化较平缓,初始值为0.140 μmol/g,贮藏20 d 时上升为0.188 μmol/g,32 d 时升高到0.210 μmol/g;采Ⅱ初始值为0.189 μmol/g,20d时上升为0.284 μmol/g;采Ⅲ初始值为0.260 μmol/g,20 d时上升为0.370 μmol/g。
乙醇过多的积累能够使果蔬采后生理代谢过程发生紊乱。本试验中,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采期Ⅰ果实的乙醇含量一直处于逐渐升高的趋势,从采收时的1.25 mg/L 缓慢增加到贮藏20 d 时的14.9 mg/L,之后大幅度增加到贮藏32 d 时的40.3 mg/L,采期Ⅱ和Ⅲ果实的乙醇含量分别在贮藏16 d 和12 d 时达到高峰(峰值分别为:45.9 mg/L 和58.9 mg/L)后急剧下降,但仍高于采期Ⅰ(图5b)。
图5 不同采收期对‘塞外红’苹果常温(20±1 ℃)贮藏期间果实丙二醛和乙醇含量变化的影响 Fig.5 Effects of different harvesting time on changes in fruit MDA and ethanol contents of ‘Saiwaihong’ apple stored at room temperature (20±1 ℃)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从采收到贮藏结束,3 个采收期果实的MDA 和乙醇含量从大到小依次为:采收期Ⅲ、采收期Ⅱ、采收期Ⅰ,且3 个采收期果实的MDA 和乙醇含量均在P≤0.05 水平上差异显著。初步分析,较晚采收的‘塞外红’苹果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膜脂过氧化作用,导致MDA 含量积累和乙醇含量增加,加速果实衰老;相对早采能抑制果实MDA 和乙醇含量的增加,延缓果实衰老。
采收期(采收成熟度)与果实品质及耐贮性密切相关[4,22-23]。果实采收早,成熟度低,果面颜色达不到本品种应有的色泽,可溶性固形物和维生素C 等营养品质含量低,口感和风味相对较差,难以被消费市场所接受;果实采收晚,成熟度高,果实具有良好的外观色泽和较高的营养品质,但果实贮藏性差,货架期短。因此,选择适宜的采收期(采收成熟度)是维持果实商品性和延长贮藏寿命的重要保证[4,24]。
本研究中,随着采收期的推迟,‘塞外红’苹果果实硬度逐渐降低,SSC 逐渐升高,刘学才等研究也表明‘新红星’‘阿兹威’‘锦丽’3 个品种随着采收期的延迟,果实硬度、单宁含量下降,可溶性糖和SSC 逐渐升高[25]。从采收到贮藏结束,3 个采收期果实的硬度、维生素C 含量和可滴定酸含量逐渐降低,采期Ⅰ果实的硬度虽一直保持最高,但果皮色泽与本品种成熟时特有色泽相比,颜色偏淡红,干物质积累少,口感和风味淡,营养品质相对较差。刘慧等[26]在研究‘华硕’苹果采收期时,同样也发现采收期Ⅰ果实糖酸比偏低,果实口感差,且果实在贮藏后期其硬度软化速率较快,无论从食用还是贮藏角度来说,不建议‘塞外红’苹果于8 月29 日左右采收。而对于采期Ⅲ果实来说,其外观颜色深红甚至紫红,SSC、维生素C 含量较高,口感和风味较好,但常温条件下软化较快,仅贮藏 8 d 硬度就下降为7.85 kg/cm2,货架期短,不耐贮运,只能用于鲜食和短途运输。对于采期Ⅱ果实来说,贮藏期间含有较高的硬度、SSC 和可滴定酸含量,而且维生素C 含量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贾晓辉等[24]在玉露香梨上的研究也表明了适宜采收期可以维持果实较高的VC 含量,同时采期Ⅱ还具备了成熟‘塞外红’苹果特有的果皮鲜红色及口感和风味,其商品价值最高。
衰老是果实发生软化后的一种生理现象,软化是果实成熟衰老的一个重要标志。研究表明,细胞壁结构和成分的改变尤其是果胶组分变化是果实软化的主要原因[27-29]。在未成熟果实中,果胶物质与纤维素紧密结合在一起,以原果胶等形式存在,果实采收后,随着呼吸代谢和乙烯的催化作用,PG 活性和纤维素酶活性逐渐增强,逐步降解果实的结构支撑物质,果实中的果胶物质逐渐与纤维素分离形成可溶性果胶,纤维素也逐渐降解,使果实细胞壁组织受到破坏,促使果实软化[30-31]。本试验中,随着时间的延长,3 个采收期果实的硬度逐渐降低,呼吸强度和乙烯释放量、PG 活性和纤维素酶活性逐渐升高达到高峰后降低,对‘塞外红’果实的软化衰老起直接的作用。3 个采收期的试验结果表明,采期Ⅲ果实的PG 活性、纤维素酶活性、呼吸和乙烯高峰分别比采期Ⅰ、Ⅱ提前出现8~4 d,表明较晚采收加速了‘塞外红’苹果细胞壁水解酶活性峰值和呼吸代谢峰值的出现时间,促进了果实细胞壁的水解,加速了果实的软化和衰老进程,促进了膜脂过氧化作用,导致果实丙二醛和乙醇含量积累较多。相对早采维持了‘塞外红’苹果采收和贮藏期间较高的原果胶和纤维素含量,明显抑制了可溶性果胶的生成,有效降低了果实PG 活性和纤维素酶活性,推迟了PG、纤维素酶活性和呼吸峰值出现时间,延缓了果实细胞壁的降解、果实软化和衰老,保持了果实硬度,延长了贮藏时间。
综合分析各项指标,采期Ⅱ的‘塞外红’苹果,在采收和贮藏期间的果实风味和品质较采期Ⅰ的果实风味更佳,其果实贮藏期较采期Ⅲ果实的贮藏期更长。因此,采期Ⅱ的‘塞外红’苹果更能满足采收后的贮运与销售,更有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用于长距离运输和贮藏的‘塞外红’苹果,采收成熟度参考标准为:果实生长发育(盛花后天数)123~128 d、果肉硬度11.0~11.5 kg/cm2、可溶性固形特含量SSC≥16.5%、种子颜色3/4 左右变褐、淀粉染色4.5 级左右,这一成熟度采收的果实具有良好的内在、外观品质和贮运性能。建议在正常的气候条件下,通辽地区‘塞外红’苹果采收期9 月5~10 日(可适当晚采1~2 d),不宜太晚,否则,果实软化衰老较快,耐贮性差。如遇极端气候条件(采前连续降雨或高温等),应根据当年的气候条件适当调整确定采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