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友丽
【关键词】 老年肺结核;预防与控制策略;应用效果
肺结核属于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由感染结核杆菌引起,可由空气、飞沫进入呼吸道,引起感染。近年来,发病率和致死率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1]。老年肺结核,因隐匿时间较长,病程迁长,且复杂难治愈,已严重威胁老年患者的生命。基于此,本次研究,将以老年肺结核患者为例,旨在探究预防与控制策略在老年肺结核患者的应用效果。
1.1一般资料
老年肺结核患者均由定点医院在2017年2月至2018年9月收治,共8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对照组(42例),男24例,女18例;年龄60~76岁,平均年龄(70.24±0.65)岁;病程1~6年,平均病程(3.23±0.54)年。实验组(43例),男24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60~78岁,平均年龄(70.47±0.59)岁;病程1~7年,平均病程(3.19±0.57)年。
纳入标准:(1)年龄≧60岁;(2)在定點医院诊治的老年肺结核患者;(3)患者均有研究人员介绍本次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后,自愿参与,并签署研究知情书;(4)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基线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排除标准:(1)存在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2)存在精神疾病史的患者;(3)中途退出治疗的患者;(4)不能进行简单言语沟通的患者;(5)研究人员认为不适合参与本次研究的其他患者。
1.2方法
1.2.1对照组
常规干预,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理论知识,以及予以抗结核化疗方案治疗,持续干预1年。
1.2.2实验组
在常规干预的基础上加预防与控制策略治疗:(1)为患者及周围易感人群结合慢性非传染病防治工作的自我管理小组开展活动,对患者开展针对性指导;(2)对疑似患者,行肺部影像检查;(3)患者回家后,维持环境干净,保持室内空气畅通,加强锻炼,饮食锻炼,改善作息习惯,保持舒畅心情,养成良好生活习惯;(4)按医嘱为患者进行抗结核药物治疗,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制定针对性强化的用药方案,确保用药安全性;(5)严密监测患者病情,并根据病情变化,予以相应治疗,持续干预1年。
1.3观察指标
控制指标:(1)完全控制:症状减轻,临床症状完全消失;(2)部分控制:临床症状减轻,症状减弱;(3)未控制:临床症状未出现明显变化,甚至出现加重的趋势。控制率=((1)完全控制+(2)部分控制)/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用率表示,X2检验,P<0.05,说明有统计学差异。
控制率比较,实验组(97.67%)比对照组(85.71%)高,有显著统计学差异(X2=4.022,P=0.045),见表1。
老年肺结核患者,缺乏典型临床症状,病程迁长,易反复,且肺结核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给患者正常的生活带来困扰,甚至危及生命。因此,予以老年肺结核患者,应用预防与控制策略是有必要的[2]。
预防和控制策略的首要任务是,加强对传染源的控制,减少传播途径,提高群众对预防病情的认识;对于疑似或确诊的患者,应予以药物预防或治疗,以降低发生率。预防和控制策略主要包括,(1)通过自我管理和小组活动,提高对结核病的认识和自我管理能力,能有效提高患者自信心;(2)对疑似患者,行肺部影像检查,有效控制传染源;(3)进行环境卫生护理,保持室内空气流畅,保持空气清爽,避免室内病菌聚集量过多,降低传染的概率;(4)叮嘱患者用药,制定针对性的用药计划,保证用药安全性,提高用药有效率,进而缓解患者病情;(5)严密监测患者病情,提高安全性,控制患者病情,降低病情风险发生率,提高治疗有效性。学者汪红侠[3]在肺结核的预防与控制策略的研究中,指出予以预防和控制策略能有限控制患者病情,与本次研究结果相同。在本次研究中,将定点医院收治的老年肺结核患者(收治时间:2017年2月至2018年9月),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予以常规干预和预防与控制策略干预。结果显示,控制率比较,实验组(97.67%)比对照组(85.71%)高,有显著统计学差异(X2=4.022,P=0.045)。
综上所述,老年肺结核患者,应用预防与控制策略,可显著提高病情控制率,效果显著,值得应用和推荐。我科室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将继续完善预防与控制策略具体实施办法,以期丰富研究成果出现。
【参考文献】
[1]毛宁, 梁爽, 何琳,等. 2009-2014年辽宁省结核病流行特征分析[J].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17, 21(3):287-290.
[2陈敏. 肺结核患者患病情况及预防控制策略[J].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17(9):7-8.
[3]汪红侠. 肺结核的预防及控制策略的临床应用价值[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8, 3(35):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