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静
【摘 要】发生在岁末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以其汹汹袭来之势,不仅考验着中华民族,同时也考验着我国的新闻媒体。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考”,我国新闻媒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时刻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凸显人文关怀;坚持以群众视角,创新融媒体时代典型报道,为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为改进突发事件和热点问题的新闻报道工作积累了经验。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新闻报道;人文关怀
谁能想到,2020年的春天,会来得这样悲怆,这样壮烈,这样感天动地,这样荡气回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一个对于我们来说曾经很陌生的名词,却在今天对我们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同时也在不断影响着我们的新闻观和受众对媒体的认识。
2020年1月以来,中华儿女众志成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民族精神将被载入史册,而我国媒体在这一非常事件中,从迅速反应到正确引导舆论也同样会在中国新闻史上留下不寻常的一页。不难看出,像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这样关系民生的大事,媒体能否及时客观报道、如何报道,不仅关系到满足公众知情权的需要,而且会直接影响到媒体自身形象和声誉,乃至影响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威信。因此,分析此次战“疫”中媒体传播的经验和特点,对于突发事件中媒体的运作和形象塑造乃至新闻改革都有着积极意义。
总的来说,我国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对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新闻报道,既各放异彩、张扬个性,又不约而同地体现了一个重要共性——彰显人文关怀,它们始终围绕受众需求,与群众的生活緊密贴合,为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为改进突发事件和热点问题的新闻报道工作积累了经验。
一、以人民为中心,时刻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居于基础性的突出位置,只有真正以人民为中心才能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
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我国新闻媒体利用大众传媒覆盖面广、影响力大、渗透力强的特点和优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宣传党和政府应对疫情的方针政策和各项举措,把党和政府的声音,把党和政府的关怀及时送达人民群众,强化了全民共抗疫情的凝聚力。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1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习近平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作出重要指示 强调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 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相比纸质版,新媒体渠道的相关报道启动得更早。据笔者初步统计,从2020年1月21日至3月31日间,《人民日报》头版共刊发关于新冠肺炎疫情的相关报道361篇,其中要闻152篇、消息28篇、基层报道50篇、评论66篇、图片新闻65篇(见图1)。
而从2020年1月20日开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联播》在报道中充分展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疫情防控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有力决策,多次播出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作出重要指示的报道,强调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为疫情防控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高度重视对医务人员的保护关心爱护等。
在及时传达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的同时,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充分发挥自主评论品牌的舆论影响力,推出系列评论或言论,积极解读中央会议精神,严格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截至2月28日,《央视快评》连续发布《疫情防控不能松 发展工作要抓紧》《建立与疫情防控相适应的经济社会运行秩序》等38篇评论,在电视端播出累计观众触达人次达到54亿;《国际锐评》连续发布《危难时刻,助人即是助己》《蓬佩奥的谎言与迷失的美利坚》等38篇评论;《战“疫”每日观察》连续推出《习近平为何语重心长提出增强“谨慎之心”》《33天内第五次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于细微处见要点》等33篇评论;《玉渊谭天》发布《大数据追踪“顺行者”看中国经济重回正轨》《开始合围!“动员令”直通最前线》等18篇专稿,多家主流网站纷纷转发,全网阅读量均超过5000万。
二、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凸显人文关怀
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是指新闻媒体通过信息传播对公众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正确引导,这是新闻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发表的重要文章《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时的讲话》中强调,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一些群众存在焦虑、恐惧心理,宣传舆论工作要加大力度,让群众更多知道党和政府正在做什么、还要做什么,对坚定全社会信心、战胜疫情至为关键。
近年来,新媒体迅速崛起,为疫情的舆情传播提供了多样化的渠道,新媒体尤其是社交媒体对互联网舆论场产生了重要影响。但一些新媒体发布的信息往往不够全面,带有浮夸、欠严谨的特性,并且由于其信息传播成本低、速度快、范围广,一旦失控会给疫情防控工作带来一定阻力。
为此,从各大媒体每天疫情最新信息的动态发布,到公众关切问题的专家解读;从一线防疫现场的直击报道,到科学通俗的防护科普,这些24小时不间断发布的疫情最新信息和防控报道,纾解了公众对疫情的焦虑和恐慌,展现了我国新闻媒体的战斗力。
疫情期间,遵循“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原则,《人民日报》、学习强国等主流媒体发挥舆论引导作用,深入宣传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准确公开报道疫情,回应社会关切,把握“时度效”,积极引导舆论,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凝聚人心、增强信心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媒体十分注重利用舆情引导的传统载体与样式,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引导,凸显人文关怀。譬如,在农村的一些地方,当地媒体因地制宜地使用有线广播(大喇叭)、板报、手抄报等,实现了对人群的广覆盖和有效引导,得到各方好评。以广东为例,截至3月13日,广东各级疫情防控指挥部以及卫生健康、应急管理、宣传等28个部门,利用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向16694个农村大喇叭滚动发布疫情防控、复工复产等信息1.3万条1300多万次,覆盖全省69个县区12032个行政村,覆盖人群超3千万。
由此可见,媒体及时、大量、全面地对疫情进行报道,因其反应迅速、报道透明让国内外受众第一时间了解战“疫”现状,也受到了国内外的一致称赞。在国内,形成了“抗击疫情,众志成城”的共识,在抗疫中形成了激发爱国情怀、凝聚民族精神的正面社会价值。在国外,我国政府所进行的积极有序的抗疫行动赢得了多国的赞誉。
三、以群众视角,创新融媒体时代典型报道
新闻媒体应当为公众利益服务,这是新闻从业者应遵守的职业准则,因此,疫情报道更应使用群众视角。以群众的立场做好典型人物报道,这是新闻工作者以自己的方式参与时代精神和人性价值的传播。
当下正处于融媒体时代,为积极报道各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具体情况,媒体把新闻报道的镜头和话筒对准人民群众的抗疫行动,通过对感人事迹的记录、对平凡素材的积累,讲好身边人的故事,记述平凡人的伟大,传递了严峻疫情背后的人性温暖和人文关怀,展现了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的精神風貌。其中,纸媒主要是通过消息、通讯、特写、评论、图片、散文、诗歌等报道形式,反映抗疫一线的典型人物和事件;而网媒则运用抖音、H5、微视频和图文直播等形式,展现抗疫战斗中涌现出的新人新事新风尚。在媒体融合发展格局下,这些典型报道呈现出典型人物平民化、报道内容新闻化、宣传报道全景化等特点,提振了抗疫信心,彰显了媒体担当。
以《湖北日报》为例,湖北日报抖音号发布的原创短视频《同济医生请愿参与治疗 “不计报酬,无论生死!”》,讲述武汉医护人员置生死于度外,主动请愿参与新冠肺炎患者救治的故事。作品发布短短3小时,播放量破亿,成为抖音平台最热短视频之一,并迅速在微博、微信、今日头条以及各主流互联网媒体广泛传播。最终,仅在湖北日报抖音号,这条短视频播放量就达到了3.86亿,1930多万网友为医护人员点赞,留言评论59.9万条,转发42.8万次。
同时,很多媒体还积极开辟专栏,做好抗疫报道。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为例,自2020年1月29日起,央广“中国之声”就推出疫情特别节目《天使日记》。该节目内容来自于直面新冠肺炎疫情、与死神赛跑的白衣天使们,以语音自述的形式、第一人称的视角,记录一线医护人员的日常工作状况。《天使日记》每天播出一集,同时上线“喜马拉雅FM”音频平台,并在中国之声微博、微信公众号上发布。数据显示,其微博单条最高获赞1.9万,微信公众号阅读量累计超过34.4万人次。
“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恩格斯的这句名言,仍会触发我们深深的思考。2020年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是一次“考试”,考试后面对答卷我们应有所反思。疫情阻击战是一场舆情战,我们要思考新闻报道应该在其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面对肆虐的疫情,新闻工作者不能只做记录者,而应积极成为抗疫力量,在发现问题、报道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担负起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
“如果你的报道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现场不够近、离群众不够近”,这是很多新闻工作者的座右铭。疫情发生以来,很多新闻工作者坚守在新闻一线,用肩上的摄像机记录真实,用手中的笔和指尖下的键盘记录和敲出道义与责任,用手中的话筒传播先进典型、讲述感人故事,用一次次的“逆行”为公众带来及时、准确、稳定人心的“前线”消息。可以说,疫情防控报道,也是新闻工作者践行“四力”的“考场”,每一个镜头、每一张照片、每一条报道、每一个节目,都是新闻工作者增强“四力”的具体实践。
当然,新冠肺炎疫情属于突发公共事件,突发公共事件通常具有突发性、复杂性、破坏性等特点。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将会产生长远的影响。对此次疫情的影响如何保持关注并加以持续报道,如何避免新闻热点变为新闻冰点、甚至成为报道盲点等,将是媒体人与时俱进必须加以思考和解决的现实问题,也进一步考验着新闻媒体及媒体人。
(作者单位: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