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鲁山花瓷的工艺美学价值

2020-05-18 09:08薛冰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5期

薛冰

摘 要:花瓷是唐代豫西地区创烧的新品种。其中,鲁山段店窑产品种类丰富,品质上乘。在工艺上,花瓷改变了单色釉一枝独秀的面貌,在酱釉或其他深色底釉之上采用涂、刷、点、抹、浇、甩的手法,生产出了最早的以分相釉为装饰手法的窑变釉瓷;在美学上,花瓷作为钧瓷的前身,斑驳、淋漓、炫丽的意象美可谓出神入化。花瓷因其高超的工艺技术、独特的艺术效果又被陶瓷界称为“唐钧”。

关键词:鲁山段店窑;分相釉;唐钧;工艺美学

1 鲁山花瓷的工艺特点

釉作为瓷器区别于陶器的最直观和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其出现带有一定的偶然性。根据浙江一带的窑业遗址调查,最早的釉可能是烧木柴时大量灰烬随热空气飘浮在窑壁上,与其中的硅酸盐结合,形成晶莹剔透的“窑汗”。之后,窑工将晶莹透亮的“窑汗”碾碎,涂擦在胎体表面,烧成之后果然在陶瓷表面形成一层透明状的釉衣。随着经验的积累,窑工又发现如果将草、木的灰烬直接与充分淘洗过的成瓷原料相搅拌,也能当作釉料使用,由此,拥有玻璃质釉层的青瓷就这样诞生了。

唐代以前,釉的成分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都相差无几,釉的种类也以透明釉为主。唐中后期,在今天河南鲁山一带创造了一种新的带乳光效果的釉料—分相釉。其原理是:釉层在窑炉内焙烧过程中,釉的最里层会熔化掉胎体中的Al2O3,形成一层近乎透明的橄榄绿层面;而釉的外面一层则表现为乳浊状。随着温度的升高,底釉会产生许多小液泡,并逐渐上浮到面釉之上,这些孤立的小液滴在连续相上不均匀的流散和分布就形成了乳光的效果。同时,它们会阻碍熔融垂流的面釉,从而形成长短不一的流纹,细的称作“菟丝纹”,稍宽的叫作“泪痕纹”。这便是乳光和窑变两种现象的机理。

鲁山地区多磷矿石,工匠们本着“存在皆可用”的理念,在釉料中加入了含有P2O5的矿物原料,这一化合物恰好可以促进分相效果的产生。良好的窑变效果主要由促分相剂(P2O5)和抑分相剂(Al2O3)的比例决定的①,当P2O5/Al2O3的比值较大时,乳光蓝的色彩会更加绚丽。陶瓷生产自古便遵循就地取材这一规律,工匠无意中将乳浊剂加入釉料中,创造出了乳浊釉,虽然这一行为带来的结果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但正是这种开拓创新的精神,成了陶瓷生产技术不断发展进步的推动力。之后,禹州工匠也是创造性地将本地出产的孔雀石放入釉中,从而形成了最早的铜红釉。

瓷器被发明之后,工匠们一直延续最传统的施釉方法,器表一般使用浸釉法,器里用荡釉法。开放求变的唐朝匠人创造了许多新的上釉法,这在唐三彩和鲁山花瓷上得到了集中体现。花瓷最常使用的是浸釉和刷釉相结合的方法,用以突出错落有致的艺术美感。唐代以前的工匠作为手艺人,尚不习惯使用毛笔这种文房用品来作为生产陶瓷的工具,目前仅发现在东晋时期南方一些窑口采用的绿色点彩工艺可能是最早使用毛笔来装饰陶瓷的方法。而和鲁山花瓷近乎同一时代的长沙窑釉下彩绘瓷,使用的绘画工具也并非毛笔,而是西亚地区传过来的一种铁质细管工具,外观像漏斗,绘画时将彩料装满料腔,而后用铁管另一端在瓷胎上作画,所以长沙窑的彩绘瓷图案舒朗,线条纤细,但略显呆板,毫无毛笔创作时的笔触痕迹。鲁山花瓷创造性地将毛笔用作施釉工具,刷釉、甩釉、点斑等多种笔法交替使用,产生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鲁山花瓷的造型也发生了较大的突破与创新,除了常见的碗、盤、碟,还发明了许多新的器型,如烛台、三足花口香炉、净瓶、直口四系罐、凤头瓶、双系矮执壶等,总体外形浑圆饱满,再配合花釉斑,俨然一幅张力十足的写意画。其中,最为引人瞩目的是一种花瓷腰鼓(图1、图2),不仅产量多,而且质量上乘。圆柱束腰如同空竹一般,两端覆盖有皮革做成的鼓面,演奏时用木棒有节奏地击打。在唐代乐器中,花瓷腰鼓位居“八音之领袖”,颇为盛行。唐代学者南卓在《羯鼓录》中记载:宋开府璟,虽耿介不群,亦深好声乐,尤善羯鼓。始承恩顾,与上论鼓事,曰:“不是青州石末,即是鲁山花瓷。”①青州石末并不是石器,而是山东青州当地开采的碎石加工成粉末后,用水搅拌成泥再做出腰鼓的形状,后焙烧成器,但温度较低,属于陶器,和鲁山的瓷胎花鼓不一样。唐玄宗和宰相宋璟的这段对话中第一次提到了“鲁山花瓷”,从此这一名称不断流传和延续至今。20世纪70年代,考古学家经过两次发掘,在鲁山唐代地层发现了大量的花釉腰鼓残片,出土实物和文献记载在时间、地点上得到了完美印证。花瓷腰鼓胎体厚重,难以想象唐代乐工是如何悬在腰间完成拍打击奏的。但与硕大的造型相比,花鼓的外部装饰却轻盈灵动,瘦腰长身,通体间隔七道凸弦纹,锃亮的黑色底釉面像绸缎一样光滑,点缀在外表的月白釉斑似流云、像落花,独具美感。千窑有千瓷,不同的窑口总能找出一两种独一无二的瓷类,如耀州窑的倒流壶、钧窑的出戟尊、汝窑的三足洗……那么,花瓷腰鼓就是鲁山窑最引以为傲的产品,它更是一件精美的乐器,足以证明古人高超的智慧和创造力。

2 鲁山花瓷的艺术风格

如果说邢窑白瓷如冰,越窑青瓷似玉,那么鲁山花瓷则更像一幅后现代主义的画作。

2.1 注重留白

中国的哲学发展史中,“空”与“寂”的思想贯穿始终,书法、绘画、茶道等艺术形式都讲究“余地”,过满则衰。而鲁山花瓷作为最早的多色釉瓷器,它的装饰处处体现出“留白”的哲学思想,整个画面疏密有序、繁而不乱、密而不杂,给观赏者留下足够的想象空间(图3)。

2.2 色彩交融

唐朝时期,南北相合、东西相连,民族融合空前发展,胡商竞市、万国来朝,许多宗教人士或不远千里前来东土传教,或不辞辛劳前往异邦取经,一些异国的文人士子也来长安一展政治抱负,伴随大唐的主旋律只有两个字—交流。鲁山花瓷在装饰上也体现出了交融汇聚、奔腾竞流的风格(图4)。

2.3 对比强烈

对比产生美,强烈的对比会产生更直接的美。鲁山花瓷在酱褐釉、黑釉、茶叶末釉等底釉之上点缀出乳白色、天蓝色、灰色、黄褐色的彩斑②,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或者仅半身施面釉(图5)。这种对比直达人心,但和繁缛艳丽的唐三彩以及后来出现的红绿彩不一样,花瓷之美显得更为含蓄内敛和端庄典雅。

2.4 笔意洒脱

无形胜有形。花瓷上装饰的大多是抽象的图案,工匠用毛笔蘸满乳浊釉,在底釉上随意创作,形成了无法复制的图案纹饰(图6)。在窑炉内烧造完成后,更会出现一种难以捉摸的视觉美。这种信马由缰、不拘一格、自然天成的表现手法,充分体现了大唐盛世的开放与自信。

3 总结

在中国陶瓷史上,我们只知道唐代“南青北白”的制瓷格局,却往往忽视掉鲁山花瓷的重要意义与历史贡献,其工艺上的创新和艺术上的成就足以彪炳史册,用釉料作为彩料来装饰瓷器,标志着彩釉瓷的诞生。除此之外,西方分相玻璃技术的研究在20世纪初才逐渐步入正轨,而鲁山地区的窑工在1000多年前就已使用分相釉,更为后来钧瓷窑变釉的发展与成熟打下基础,不得不令人赞叹。每一件花瓷作品都是一幅抽象写意画,其中蕴含的哲学美、工艺美、设计美都令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