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姝婷
摘 要:谶纬之学自汉代哀平之世泛滥以来,在今文经学与政治思想领域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在乱世之中,常常为意欲称王、称帝的野心家所利用。刘备虽然是汉室之胄,但他也需要利用谶纬来获得支持,以验证其政权的合法性。而到了蜀汉政权后期,谶纬已变成了不利于统治的一种思潮。文章通过研究三国时期流传于蜀汉地区的谶纬学说,试分析谶纬对蜀汉政权的影响。
关键词:谶纬;蜀汉;影响
谶纬的泛滥之期为西汉哀平之世。谶,《说文》解释:“谶,验也。有徵验之书,河洛所出书曰谶。”“纬”是相对于“经”而言的,纬书则是方士儒生利用阴阳五行、迷信神学来解释儒家经籍的一种神秘学说。对谶与纬有无区别,二者关系如何,今人钟肇鹏先生在其《谶纬论略》中已有详细的考证,他认为:“不论从汉魏人对谶纬的理解来说,或者就谶纬的实质来看,谶与纬只是异名同实……谶与纬其实质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只是就其产生的先后顺序来说,则谶先于纬。”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豪杰并起,社会动荡不安,天下扰攘不休。曹操自称天下如果没有他,不知道要几个人称王、几个人称帝。刘焉当时预感天下将要大乱,想要去交州避难,侍中董扶对他说“京师将乱,益州分野有天子之气”,刘焉便请求朝廷让他到益州做州牧。袁术、袁绍、刘表等人也都拥兵自重,想要宰割河山,在乱世中分一杯羹。谶纬之说在这种大环境下又再次活跃起来,为那些想要做皇帝的人大造舆论之势。现就谶纬对蜀汉政权的影响做一番探析。
1 谶纬与蜀汉政权的建立
公元220年,曹丕强迫汉献帝刘协将皇位禅让给自己,改元黄初,国号为魏。远在成都的刘备听到这个消息后,进一步加快了登基称帝的步伐。刘备手下的文臣武将纷纷投其所好,上书进言,希望刘备能够立即登基,继承汉统。《三国志·蜀志》中保留了群臣劝刘备称帝的进言,为了研究方便,兹将其中有关谶纬的内容摘录于下:
臣闻《河图》《洛书》,五经谶、纬,孔子所甄,验应自远。谨案《洛书甄曜度》曰:“赤三日昌,九世会备,合为帝际。”《洛书宝号命》曰:“天度帝道备称皇,以统握契,百成不败。”《洛书录运期》曰:“九侯七杰争命民炊骸,道路籍籍履人头,谁使主者玄且来。”《孝经钩命决录》曰:“帝三建九会备。”
曹丕篡弑,湮灭汉室,窃据神器,劫迫忠良,酷烈无道。人鬼忿毒,咸思刘氏。今上无天子,海内惶惶,靡所式仰。群下前后上书者八百余人,咸称述符瑞,图、谶明征。间黄龙见武阳赤水,九日乃去。《孝经援神契》曰“德至渊泉,则黄龙见”,龙者,君之象也。《易》乾九五“飞龙在天”,大王当龙升,登帝位也。
从群臣的进言中,我们可以将涉及纬书的内容逐条列出,如下:
《洛书甄曜度》:“赤三日昌,九世会备,合为帝际。”
《洛书宝号命》:“天度帝道备称皇,以统握契,百成不败。”
《洛书录运期》:“九侯七杰争命民炊骸,道路籍籍履人头,谁使主者玄且来。”
《孝经钩命决录》:“帝三建九会备。”
《孝经援神契》:“德至渊泉,则黄龙见。”
从群臣引用的纬书内容中,我们会发现刘备手下的大臣极尽其能,将纬书中带有“备”“玄”“德”字眼的条目找出来,以此说明刘备称帝是众望所归、天命所向。刘备虽是帝室后裔,但到了他这一代已完全没落。刘备年轻时与母亲相依为命,靠织席贩履养家糊口,既不是通经致仕的世家大族,也没有袁绍、袁术四世三公的显赫背景,仅因他是刘氏后裔。在当时五行终始学说余威仍在的时候,似不足以证明其继承皇位的正当性,因而谶纬之说就成为证明其皇位合法性的有力工具。于是乎,在“今上天告祥,群儒英俊,并进河、洛,孔子谶、记,咸悉具至”的情况下,刘备登基称帝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公元221年,刘备即皇帝位于成都,改元章武,想要效仿汉光武帝刘秀这位靠着谶纬兴起的先祖,再一次中兴汉室。
2 谶纬与蜀汉政权的灭亡
蜀汉政权在建立之初,就有部分本土士人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如杜微在刘备夺取蜀地以后“常称聋,闭门不出”。建兴二年(224),诸葛亮欲任命杜微为主簿,杜微坚辞不就,即使诸葛亮派人用车将其请到丞相府,他仍以年老多病为由,不愿出仕蜀汉。而以杜琼、谯周为代表的蜀汉本土士人,开始曾一起劝刘备称帝,表现出与蜀汉政权合作的态度。到了蜀汉后期,后主刘禅宠信奸竖,朝纲不振,姜维连年对曹魏用兵,师老民疲。蜀汉的一些大臣逐渐丧失了建设新政权的信心与激情,汉祚不可兴、刘氏当让位的思想开始在他们脑海里蔓延。
当时流传较广的一句谶语是《春秋谶》中的“代汉者当涂高也”。对这一谶语,蜀中名士周舒的解释为:“当涂高者,魏也。”史载当时“乡党学者私传其语”,可见这一说法在蜀中有一定的流传。杜琼对周舒的“当涂高者,魏也”有进一步的解释,他说:“魏,阙名也,当涂而高,圣人取类而言耳。”杜琼进一步表达了对蜀汉政权的失望,他曾言“古者名官职不言曹;始自汉以来,名官尽言曹,使言属曹,卒言侍曹,此殆天意也”,明显表达了代汉者为曹魏的想法。谯周是蜀汉后期本土士人的代表,他年轻时曾向杜琼请教学问,继承了杜琼的谶纬学说,并触类旁通有进一步的发挥。他曾在柱子上写“众而大,期之会,具而授,若何复”,意思是说“曹”的意思是众,“魏”的意思是大,众而且大,天下的人都要汇聚在一起,即曹魏将最终取得天下的意思。刘备的备字有具的意思,而刘禅的“禅”有授予禅让之意,即刘氏气数已尽,皇位将让于他人。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当大兵压境之时,谯周力主投降魏朝。
以上所提到的周舒、杜琼、谯周都是蜀中名士,在当地士人心中有崇高的地位。他们通过解释谶纬,或者发明新的谶语来表达汉祚不复的思想,影响了一大批年轻士人,从而使人心向背,不利于蜀汉政权的稳定。
在今天看来,谶纬之说多半是荒诞不经的言语,而在当时科学技术不发达、迷信思想盛行的情况下,其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一方面,它在蜀汉政权刚建立时成为证明其政权合法性的有力证据,凝聚人心,具有良好的舆论导向作用。另一方面,在蜀汉政权的后期,一些不利于政权稳固的谶纬学说在私下传播,瓦解人心,使部分士人消極看待蜀汉的未来,对蜀汉政权的灭亡具有一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钟肇鹏.谶纬论略[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
[2]陈寿.三国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3]金春峰.汉代思想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4]吕宗力.汉代的谣言[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