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蕾
【摘要】在“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全面完成”后,“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动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将成为下一步的重要任务。金融精准扶贫一直是村镇银行的天职,面对乡村振兴的各项“硬任务”及业内激烈竞争的压力,村镇银行如何在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实现商业可持续发展,亟需进一步深入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乡村振兴 金融服务模式创新 产品体系创新
一、村镇银行服务乡村振兴的现状及定位
自2007年第一家村镇银行成立以来,我国村镇银行已经走过12年的发展历程。村镇银行在激活农村金融市场、健全农村金融体系、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建设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设立村镇银行,旨在改变农村资金供应不足的状况,弥补农村金融空白,解决偏远地区金融机构覆盖率低、金融市场竞争不充分、金融服务缺位等问题。然而,在新常态背景下,村镇银行正面临诸多现实困难:低收益、高风险、高成本,致使一些村镇银行定位飘移。村镇银行不安于县域,不愿支农支小,更谈不上深耕细作。
2019年12月,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发布《关于推动村镇银行坚守定位 提升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能力的通知》,对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中小银行回归本源提出相关要求,督促村镇银行更好地坚守定位,有效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能力。这一通知发布于脱贫攻坚主战场逐步向乡村振兴主战场转移之际,对村镇银行强化服务乡村振兴职责,实现村镇银行稳健、有效、可持续的发展,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二、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
各村镇银行在1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情况,有的村镇银行与设立初衷相背离,有的经营管理机制不合理,存在较为严重的风险隐患;有的则找到了成功的商业模式,在承担“服务乡村振兴”职责的同时,找到了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一)管理模式的创新
2019年9月19日,全国首家投资管理型村镇银行——兴福村镇银行在海南省海口市正式开业,这是一种新兴的管理模式。投资管理型村镇银行作为独立法人,提高了集约化管理和专业化服务水平,有效统筹优势资源、提高管理效率和解决中后台服务短板等方面同性问题。投资管理行对旗下村镇银行履行主发起人职责,缓解了主发起行管理的压力,也增强了旗下村镇银行的整体独立性。同时,投资管理行在商业银行持股比例不低于15%的前提下,可优先引进优质涉农企业投资入股,能更好地贯彻落实监管政策要求,充分发挥普惠金融作用,为乡村振兴提供优质金融服务。
(二)特定机制的创新
青岛西海岸海汇村镇银行的实践证明,小银行不仅能发展好,而且能大有作为。主发起行潍坊银行“不缺位、不越位”,充分尊重海汇村镇银行的独立法人地位,公司治理相对独立不干涉,充分赋予自主经营权。主发起行只对高管管理、重大事项沟通和审计监督等方面进行强化管理,把握战略方向不走偏。
在主发起行清晰的职责边界基础上,海汇村镇银行坚持深耕三农小微金融服务,围绕“支农支小”进行特定机制的创新。海汇村镇银行将网点下沉,一线业务人员占比高达4成,确保金融服务质效与当地农户和小微企业数量相匹配。在此基础上,“坚持眼光向下”,全力对接当地农户和小微企业资金需求,积极搭建扶贫平台,先后推出多款特定贷款品种,充分发挥扶贫贷款的“造血”功能,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在风险管控方面,重授信、更重信用,实行业务人员和行长双审批机制,有效降低了客户信用风险和客户经理道德风险。
三、提升村镇银行服务乡村振兴能力的路径
各村镇银行在砥砺前行中深耕乡村市场,因地制宜转变经营模式,创新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科技赋能降低成本,切实提升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达到业务发展与脱贫攻坚协调共进。
(一)因地制宜精准定位
商业银行作为主发起行,自身的治理机制、内控管理等方面都较为成熟,可是在移植自身体系时,难以充分结合村镇银行实际进行引导和帮辅。由于缺乏涉农和涉小微经验,加上县域之间资源、风土人情的大差异,村镇银行在复制和推广主发起行的理念和做法的过程中,可借鉴的也比较少。因此,村镇银行需要在不同的经济和文化土壤中,因地制宜,转变经营策略,依据三农小微之特点,找到适配当地乡村振兴的模式,精准定位,精细管理,以适应本土生存,实现良性发展。
(二)创新金融服务模式
与大中型银行相比,村镇银行在利率和技术上没有优势。面对竞争激烈的金融市场环境,村镇银行必须“巧补短”,发挥法人机构灵活性的优势,快速、准确地找到切合当地的金融需求,与当地经济“同频共振”,以差异化、特色化的金融服务,满足当地金融需求。
定位清晰重心低,继续下沉经营管理和服务重心,重点向县域和乡镇等地区延伸服务触角。将网点下沉至农村、乡镇,扩大“支农支小”的覆盖面,对没有设立支行的乡镇,通过设立离行式团队的方式,填补偏远地区的金融服务空白,实现农村普惠金融全覆盖。
农村经济主体因缺乏有效抵押物,银行贷款风险高,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农民“贷款难”和金融机构“难贷款”。村镇银行应积极探索解决农村信贷约束问题:一是扩大抵押物范围,将农村存量资产转化为信贷抵押物;二是建立有效的抵押替代机制,比如以政策保障或第三方担保模式。在信贷审批上,优化手续,高效快捷不拖延,降低客户融资时间成本。
倡导推行“裸费银行”,对汇兑、跨行转账和抵押登记等手续费,实行优惠或免费政策。建立“白名单”管理,给“白名单”内的农户和小微企业享受最优惠贷款利率,减轻小微客户和农户融资的成本。
(三)创新银行产品体系
村鎮银行要根据当地实体经济和地方特色,结合产业特点和结构,积极探索新模式新产品,扎实开展“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精准扶贫,真正实现以客户为中心、量身定制产品的解决方案。比如,某山区山地适合种植竹子,当地以竹木制品行业为主,可根据竹木产品生产经营和消费特点,推出“筷子贷”“竹席贷”等;比如,当地农户主要以养殖菌菇类农产品为主,可细分每类菌菇的特定周期,开发“金菇贷”“草菇贷”等。这些专门服务于一个产业甚至一个品种的贷款产品,更能精准服务,既能满足当地客户多元化的金融需求,又能助力发展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
优化续贷贷款管理。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村镇银行要加大对农户和小微企业的续贷支持力度,可推出接力贷循环贷,实现续贷的无缝对接,为客户节省续贷“过桥”费、担保费,减轻农户和小微企业的还贷调剂成本,挤压当地高利贷发展的空间。
(四)有效降低经营成本
资金成本高、获客成本高和风险成本高等问题,导致村镇银行经营成本居高不下、苦不堪言。村镇银行在当地一般都会受到政府和监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辅,会给予不同力度的货币政策支持和财税政策激励,各村镇银行应充分利用各方给予的支持和优惠政策,借助支农支小再贷款、扶贫再贷款等政策,降低资金来源成本,将实惠回馈给农户和小微企业。同时,村镇银行要建立多渠道业务合作机制,与政策性银行建立开展业务合作,通过资金“批发”的方式降低成本资金。与民间组织建立业务合作,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向农业农村聚集,激活农村资本投放市场的活力,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金融科技赋能,可以满足客户融资和控制风险的双重需要。村镇银行要引入外部大数据和小微企业智能地图等方式,进一步拓宽获客渠道。通过大数据,分析不同农业发展类型的信贷需求和规律,更精准地设计信贷产品。要借助金融科技,优化风控模式,建立以软信息搜集为主的关系型信贷模型,降低信贷部门的评估成本。要利用金融信贷工厂作业操作,移动PDA作业服务,提高运作效率,提高贷款发放效率和服务便利度。
四、结束语
村镇银行必须回归本源,聚焦主责主业,虔心下沉,精耕细作三农小微金融服务,因地制宜创新改革,探索健康可持续的发展路径,才能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切实有效地解决当地融资难题,为促进当地经济健康、平稳发展作出自己應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课题组. 村镇银行如何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J].金融发展研究,2019(11).
[2]徐绍峰.如何提升村镇银行服务乡村振兴的适配性和能力[J].金融时报,2020(1).
[3]农村金融时报编辑部.破解村镇银行管理困局 投资管理行未来可期[J].农村金融时报,2020(1).
[4]仇成民.投资管理型村镇银行前景可期[J].金融经济,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