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非一
【受訪专家】 李惠萍 上海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呼吸病研究室主任,教授。苏州大学兼职教授和硕士研究生导师。 目前担任中华医学会全国间质病学组的副组长、华东地区间质病协作组组长、上海市间质病学组组长。非典期间担任上海市防范非典专家咨询组成员、上海市肺科医院非典诊治专家组组长。
从2019年底开始蔓延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被很多人称为“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如今,这场“战争”已经持续了两个多月,人人谈“疫”色变,甚嚣尘上。近日,新冠肺炎出院患者增多,部分地区出现了复检核酸阳性的病例,人们也越来越关注新冠肺炎是否会对身体产生远期影响。人们一边警惕被传染上的风险,一边还要担心如果不幸感染新冠肺炎是否真如网上所说“新冠肺炎治愈后肺部会被病毒啃食,肺功能不可恢复”“新冠肺炎和非典型性肺炎一样,会造成肺部纤维化、骨质损伤等后遗症”……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的病例统计,81%的新冠肺炎患者都属于轻/中症,重症约占14%,而只有5%的患者是危重症。轻症患者身体基础条件比较好,加上后期饮食和休息得当、精准治疗,可逐渐康复。而危重症患者双肺弥漫性实变并不是病毒对肺部的直接攻击,而是自身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绝大多数新冠肺炎患者经过及时专业的治疗,都可维持较好的人体免疫状态,也可较快进入康复期,病灶范围会缩小,密度逐渐减低,病灶数量减少,磨玻璃阴影可基本(完全)吸收。
新冠肺炎疫情仍处在发生发展的阶段,专家们对其的相关研究仍在不懈地努力中。《尚书·说命》曰:“惟事事,乃其有备,有备无患。”凡事做最积极的准备,做最坏的打算,才能朝更好的方向努力。对待疫情、对待疾病我们也须持这样谨慎的态度。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时,一方面我们仍要做好严密地防控,控制疫情的扩散、发展。另一方面还要对新冠肺炎的患者进行全方位的治疗、防护。对于已康复出院的新冠肺炎患者,我们须清醒地认识到,出院只是一个开始,出院后仍要对其心肺功能进行较长时间的重点监测,以提高愈后患者的远期生命质量。尽管新冠肺炎患者并不一定会留下肺纤维化等后遗症,但我们仍须对相关肺部疾病有一定的认识,并引起足够的重视。肺部纤维化一直是多种肺部疾病并发症中较为严重、不可逆、预后较差的一种疾病,它被称为“不是癌症的癌症”。
上海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李惠萍教授向我们介绍说,所谓肺纤维化,通俗地说,就是肺泡逐渐被纤维性物质取代,弥散功能下降,导致肺组织变硬、变厚,使肺脏交换氧气进入血液的能力逐步丧失。目前,临床上发现的肺纤维化主要有两类:一类叫作继发性肺纤维化,这种一般多为其他疾病所引发,比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另一类为特发性肺纤维化,发病原因尚不明确。
呼吸作为一种生理活动,对大多数正常人来说可能十分简单。但是,对于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而言,呼吸却是十分困难的一件事情。据李惠萍教授介绍,肺纤维化在肺间质疾病中是比较常见的一种,通俗地说,是肺部出现了异常的纤维组织增生。
为了让我们更直观地了解这个病,李惠萍教授给我们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比如我们皮肤破了,过段时间就会长疤,疤痕可能增生,比正常皮肤硬得多。肺纤维化其实就像是肺里长了“疤”。当肺部受到损伤之后,身体会分泌一些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来帮助愈合患处,形成“疤痕”。如果肺中的“疤痕”只有一道或几道,是局限性的纤维化,并不会有什么问题。可怕的是弥漫性的,身体分泌出过多帮助愈合的物质,肺部的组织间隔被“疤痕”填充,如同被上了“紧箍”,舒张不得,患者喘不上气,肺功能进行性下降,最终丧失。
“早期肺纤维化患者通常无明显的症状,或仅有一些轻微的表现,如呼吸不适等。但随疾病的发展,可能会出现干咳、气促(活动后明显)、乏力、消瘦等症状,发热较少见,体征上患者可发现杵状指(手指像棒槌一样)。由于呼吸困难,氧气不够,就会限制患者的日常生活,比如不能进行剧烈运动或长时间工作。到了中晚期,患者在安静的状态下,就会感觉氧气不够用,须要靠吸氧才能维持日常活动。” 李惠萍教授提醒,倘若家里有老人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和干咳等症状,应尽早到正规医院就诊,一旦确诊为特发性肺纤维化,就应及早干预和治疗。
“之所以被称为‘不是癌症的癌症,主要是因为特发性肺纤维化难以治愈,死亡率高。” 徐李惠萍教授介绍,有一半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在确诊后的2~3年内死亡,5年生存率低于30%,甚至比一些癌症(例如白血病、乳腺癌、结肠癌、肾癌等)的生存率都低。
肺纤维化无法治愈,面对这种危害性极大的疾病,全面了解其发病原因是预防的关键。有研究显示,造成肺纤维化的原因很多,目前认为约有200种,主要原因分三类。第一类是风湿免疫慢性病可能引发肺纤维化的病变,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强制性脊柱炎、系统硬化症、多肌炎(皮肌炎)、混合结缔组织病等。第二类是长期服用某些药物或药物服用不当,造成肺部损伤,从而引发肺纤维化,如抗心律失常药、抗炎药物、抗惊厥药物、化疗药物等。第三类是职业、环境、感染、遗传相关性的影响,如矽肺、石棉肺、重金属肺、煤尘肺等职业性疾病的恶化发展。
除了上述提到的病因外,还有一类情况也很容易引起肺纤维化,却也最容易被大家所忽视的,那就是“爱宠”的问题。听起来很吓人,李惠萍教授指出,出现这种严重后果的只是极少数人群,与体质也有关系。李惠萍教授提醒,在领养、购买宠物之前,一定要确认自己的身体情况是否适合养宠物,无论是饲养鸽子、鹦鹉还是猫狗等。动物皮毛对人体来说都含有异体蛋白,排泄物中也可能有微生物和寄生虫等,这些都可能成为人体的过敏原。它们悬浮在空气中,过敏体质的人吸入后可能诱发哮喘、过敏性肺泡炎等疾病,严重时还有可能导致肺纤维化。有些患者在脱离过敏原后,病情就可以逆转,但有的患者即使脱离了过敏原,疾病也可能伴随终身。因此,饲养宠物之前,一定要做好充足的准备,以避免不必要的遗弃,毕竟宠物也是一条生命。
肺纤维化最大的问题是漏诊和误诊,当患者出现气促、呼吸困难等症状时已多属于中晚期,肺的通气功能已损害了50%以上。因此,早发现早治疗是患者延长生命的关键,有高危因素、有症状的患者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肺功能检查、胸部高分辨率CT就能及时发现疾病。
比致死率高更令人遗憾的是,肺纤维化至今尚无“特效药”。“目前治疗肺纤维化有两种西药,也只能是让肺功能下降得慢一点,减缓病情发展和加重,延长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但无法逆转疾病。”李惠萍教授强调,做好日常護理可有效缓解病情。
1.肺纤维化患者首先应保持愉快乐观的心态,防止精神刺激和精神过度紧张。
2.日常饮食要清淡、易消化,以流质和半流质食物为主,多吃瓜果蔬菜、多饮水,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油炸的食物,对某些已知会引起过敏、诱发哮喘的食物,如鱼、蛋、虾等也应少食或不吃。总的饮食特点要做到多样化、合理搭配、营养丰富、利于消化吸收。
3.还要注意保暖,预防各种感染。冬春季节,气温变化剧烈,须特别注意及时增减衣服,避免受寒后加重病情。
4.肺纤维化患者的居住环境要舒适,保持房间安静、清洁卫生;房间空气流通、保证清新、湿润,避免烟雾、香水等浓烈气味的刺激。
5.肺纤维化患者要远离外源性过敏原。如花粉、羽毛、旧棉絮、农业杀虫除草剂等。
6.肺纤维化患者每日须保证有足够的休息时间,在身体状况良好的情况下,可适当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抗病能力,如做深呼吸训练、散步、练太极拳等,运动强度要适宜,避免过度劳累。
李惠萍教授还建议肺纤维化患者经常做呼吸操,旨在通过深呼吸运动,防止肺容积进行性缩减,保持良好肺功能。做操时,应结合患者的病情和自身因素,注意动作的幅度,循序渐进,以身体不感到劳累为宜,不要刻意勉强。呼吸气喘明显时,可选择吸氧缓解症状。
(编辑 王 岽、王 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