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蓓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首次提出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概念,第三学段(5-6年级)和第四学段(7-9年级)要求学生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领会文本的意思,筛选有价值的信息,得出有意义的结论。当前,学生在阅读中更多感受到的是碎片化的信息、概念化的陈述,缺乏整体领会。主要从建构思辨性、专业性、综合性三个方面谈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教学策略,旨在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三性建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突破
非连续性文本又称“间断性文本”,它不同于叙事完整、文学性强的连续性文本。非连续性文本这一概念最先出现在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举办的国际学生阅读素养评估项目(PISA)中。
我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首次提出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概念,在第三学段(5—6年级)和第四学段(7—9年级)中要求学生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里领会文本的意思,筛选有价值的信息,得出有意义的结论。但当前学生在阅读中更多感受到的是碎片化的信息、概念化的陈述,缺乏整体把握。拟以2019年连云港、徐州中考语文试题为例,从三个方面谈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突破,旨在举一反三、提升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
一、建构思辨性:开创探求先河,梳理整合语言应用
2019年连云港市中考语文试卷在实用类文本阅读中选取了“嫦娥四号”的三则新闻报道,对非连续性文本进行考查。从材料选择上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贴近生活,具有较强的时代特色,在主题内涵一致的前提下,出题者选择篇幅适当、碎片化的信息文本。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测评考查与常见的连续性文本阅读相当,试题类型丰富,既有客观题又有主观题,既有简答题又有综合题,既考查学生在非连续性文本中信息提取与归纳的水平,又引领学生关心国家时政,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
2019年连云港市中考语文试卷针对三则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内容的理解,第17题设置选择不正确的一项,这就要求学生注重文本细读,注重识别、筛选、分析、整合信息。目前较有说服力的实现途径应该是“思辨阅读”,它旨在把每个选项作为一个问题,并且根据选项找到对应的文本区间,对照分析辨识。明确考点,抓住问题指令,以问题为核心,围绕问题展开探究,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批判思辨帮助学生重新审视问题,使学生更容易识记重要知识点。比如,第17题选项A到底是否正确呢?学生首先需找到与其对应的文本内容。材料一中“中国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月球正面和背面都进行过软着陆的国家”,其与第17题选项A的区别在“目前世界唯一一个”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其意思是一致的,从而判断此选项内容是正确的。第17题选项C对应的文本内容为材料二中的“嫦娥四号有望获得一批重大的原创性科学研究成果,将为深空探测领域积累重要经验”,其与第17题选项C的区别在于“已获得”和“有望获得”,二者意思不一致,所以判断此选项内容说法错误。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应该以具体图表文字材料为出发点,紧贴内容主旨,通过理解和对比文本词句进而展开理性阅读、对话式阅读,不断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思辨性阅读需要学生有眼力、有见识,不仅要对文本材料本身进行反复琢磨,而且还要准确筛选信息。这一过程有助于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其对阅读材料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及认知,从而使学生在非连续性文本阅讀中做出理智的裁定。
二、建构专业性:引入源头活水,有效解读文本资源
阅读非连续性文本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有效整合文章各语句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引源头活水,切中文章主题。例如,2019年连云港市中考语文试卷第18题“请你为‘材料三拟一句话新闻,同时要求字数不超过25字。”这类题目要求学生挖掘新闻材料重要含义,概述文本的主要内容和事实,有效考查学生是否具备发现文本重要信息和丰富内容的睿智。学生做好这一类题要善于追本溯源,充分利用文本信息,概述相关事实。首先,快速读懂原文,在头脑中形成整体记忆;其次,走出文章,有重点地回顾感知文本;第三,爬罗剔抉,梳理要点,找出文本关键信息;最后,按照题目要求选取文中重要语句,求同存异划分层次,整理提取有效信息,形成全面的符合要求的答案。第18题拟一句话新闻提取要点:中国科学家揭示了月球最大谜团,证实月幔富含橄榄石。简要分析这道题答题思路是: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效果如何。这里“揭示谜团”“证实富含橄榄石”是重要信息;“最大”“月幔”则是在题目规定字数的基础上丰富这道题的答案,也是有效信息。又如,2019年徐州中考语文试卷第14题“根据三则材料分析少儿编程热产生的原因。”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非连续性文本信息的筛选能力和概括能力,学生需要在专业阅读的基础上紧扣题干中的关键词“原因”组织答案。
拥有专业阅读能力是做好题目的源头活水,学生需要具备筛选、概括、分析、提取和整合信息的能力,同时需要把握各则材料的特点和它们之间的内在关联。专业能力的获得需要不断阅读、不断整合,全方位学习并夯实阅读基础知识,才能实现终极目标,化大为小,化难为易,以专业的角度有效解读阅读材料的文本资源。理解能力很重要,它是一种情与理不断对话的思维方法。认读能力是阅读过程中最基本的专业能力,认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理解,而理解能力又是准确认读能力的发展与提升。
三、建构综合性:雕琢我方美玉,指向提升核心素养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将大量精力用于阅读教学,但学生的阅读能力却不如人意,究其原因是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欠缺有效的阅读指导抓手。很多阅读指导课脱离了真正的语用环境,一味地进行“系统讲授和操练”。这种现象反映的是教与学的专制问题,教师不应用模式化的解读来替代学生的感受与思考。有的教学内容超越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阅读能力,学生仅是死记硬背,缺乏深层次的思考,这容易使其失去自主判断的能力。在新的社会和教育形势下,教师要当好学生综合性学习的“参谋”,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时,教师应及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使学生少走弯路。教师应多管齐下,用科学探索的精神,正确的观点与方法,多学科整合,多角度观察,真正突破扁平化的阅读教学瓶颈。
新课标明确地给师生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整体推进和稳步发展。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提取非连续性文本信息,学会将其分析转化为自己所需要的有价值的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使学生可以做到手下有字、眼中有文、脑中有神,最终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
新课标要求拓宽学生课外阅读量。名著是思想的“资源”,是文化的“资源”。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列出了《西游记》的阅读指导方法,教师据此引导学生阅读名著《西游记》,使学生对每一回细读、精思、鉴赏。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阅读中的精彩呈现,在课堂上让读得好的、读得透的同学及时分享,促进学生间交流阅读收获。依托文本多角度建构思维导图,抓住小说主要内容,厘清人物关系,欣赏精彩场面,研究作品文学价值。召开读书报告会,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专题研究,引导学生用具体事件归纳人物形象特征,要求学生写出喜爱这个人物的原因,查阅名家评论,使学生丰富自己的认识。
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充分体会阅读的魅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修养,助推学生走进社会,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学语文、用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不仅有文本文字材料,也有图表、广告、漫画、清单、目录、表格、索引、图示、时间表、说明书等多种样式。阅读材料的多样性需要学生加大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不一定发生在语文课堂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探寻思考的方向与路径。
建构性阅读有助于学生的精神发育和语言发展。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需要不断加强专业指导、深入开展思考、采取多方位地综合学习才能有更大的突破。
作者简介:张蓓(1983—),女,江苏省连云港外国语学校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中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