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 露,景 翔,王亚丽,李耀祖,焦安安,于 芳,徐天强,陈 政,吴群红,李程跃,徐凌忠,4
(1.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2;2.山东大学卫生经济实验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山东 济南 250012;3.潍坊医学院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山东 潍坊 261053;4.健康相关重大社会风险预警协同创新中心,上海 200032;5.上海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监督所,上海 200031;6.中华预防医学会公共卫生管理分会基层公共卫生管理学组,上海 201800;7.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1;8.复旦大学卫生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上海 200032)
信息是决策的基础[1],有效的开发利用公共卫生信息资源,能够为决策者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务[2]。我国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自2004年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以来,为传染病信息的收集提供了良好的信息平台[3],沪陕两地均收集了大量传染病卫生信息,但都存在信息开发利用程度不够[4-5]等问题。目前尚未发现针对传染病信息有效利用程度的量化研究。本研究拟通过比较沪陕两地传染病信息的有效利用程度,分析其与传染病发病率的关系,明确信息的有效利用程度对传染病防治效果的意义。
本研究利用沪陕两地传染病信息系统收集的信息,从传染病风险预警、识别、干预、应急和干预效果评估5个方面,综合判断两地传染病信息的有效利用程度。本研究提到的信息是指涉及传染病风险的发病率、感染率、筛查率、检出率、死亡率等敏感指标信息。
资料收集方法主要有2种:①通过政府部门、业务主管部门、专业机构等网站收集公开发布的各类信息,包括监测报告、白皮书、政府新闻信息、统计报表和统计年鉴等;②通过中国知网、Web of Science检索收集沪陕两地有关传染病问题的文献资料。通过摘录整理以上资料信息,统计两地利用传染病信息系统发布的有关具体传染病风险预警、识别、干预、应急、干预效果评估5个方面的资料数,判断沪陕两地利用信息系统对传染病风险进行预警、识别、提出干预措施、采取应急措施、开展干预效果评估的程度,从而综合判断两地传染病信息的有效利用程度。
沪陕两地数据资料的重测信度分别为0.963和0.955,表明资料具有很好的可信度。
本研究利用“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公共卫生绩效体系构建”结题报告[6]中提出的方法对传染病信息的有效利用程度进行量化。首先判断某一传染病问题信息的有效利用程度;再根据问题-类型-领域的关系[7,8],对各问题信息有效利用程度平均加权,得到常见传染病等5个类型(传染病风险预警、识别、干预、应急、干预效果评估)信息的有效利用程度;最后结合各类型权重算出整个传染病领域信息的有效利用程度。
用Excell 2016进行数据摘录、整理,建立数据库。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利用Spearman相关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信息有效利用程度与传染病发病率间的关系。检验水准α=0.05。
由表1可知,上海市传染病信息的有效利用程度由2000年的2.9%逐步提升到2017年的17.5%,陕西省该指标由2007年的2.4%上升至2017年的16.2%,这提示沪陕两地传染病信息的有效利用程度均不断提高,但总体水平仍较低,且陕西省低于上海市。从传染病发病率变化趋势看,沪陕两地均波动下降。上海市从271.66/10万下降到161.31/10万,陕西省从201.69/10万下降到193.11/10万,这提示了沪陕两地传染病信息的有效利用程度与传染病发病率变化具有较强的反向契合性,图1直观展现了这种变化趋势。
图1 2000-2017年沪陕两地传染病信息的有效利用程度与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变化趋势
表1 2000-2017年沪陕传染病信息的有效利用程度和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
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沪陕两地传染病信息的有效利用程度与传染病发病率之间均呈负相关关系(P<0.001),相关系数为-0.844,陕西相关系数为-0.792。
回归分析显示,沪陕两地传染病信息的有效利用程度对传染病发病率变化的解释程度分别为71.8%(R2=0.718,P<0.001)和34.6%(R2=0.346,P<0.01)。这表明两地传染病信息有效利用程度的提高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传染病防治工作效果的改善,且上海市改善效果明显高于陕西省,见表2。
表2 沪陕传染病信息的有效利用程度与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的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公共卫生信息的搜取、整理、分析和利用是疾病预防控制的基础[9]。而利用卫生信息,服务卫生决策是卫生信息体系建设的重要目的[10]。近年来,沪陕两地对传染病信息的利用程度不断提升,但提升相对缓慢。本研究结果显示,沪陕两地传染病信息的有效利用程度分别从2000年的2.9%和0.0%上升至2017年的17.5%和16.2%。
随着沪陕两地对传染病信息的有效利用程度不断提升,传染病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两地传染病信息的有效利用程度与传染病发病率相关,对传染病发病率下降的解释程度分别为71.8%和34.6%,这提示沪陕两地对传染病信息的有效利用较好地满足了公众的健康需要。依据卫生系统宏观模型[11,12]:信息资源处于内部子模,会与其他模块要素共同作用于健康结果。如果能有效利用信息资源,便能准确把握公众的健康需求,同时也能为管理运行、组织架构的完善等提供有效的支持,进而会带动传染病工作目标设置、功能服务、资源配置等因素发挥作用,最终影响健康结果(即传染病发病率),影响传染病防治工作效果。课题组的平行研究[13]表明,上海市把握公众需要的程度由11.4%提升至48.3%,资源配置的适宜程度由18.4%提升至50.5%;陕西省把握公众需要的程度由1.5%提升至36.3%,资源配置的适宜程度由19.6%提升至29.9%,这也佐证了两地信息系统有效利用信息资源的作用和效果已初步显现。
研究结果显示,陕西省信息的有效利用程度对传染病发病率的影响程度低于上海市(调整后R2分别是0.346、0.718),而传染病发病率高于上海,这提示两地信息的有效利用程度对资源配置、组织架构、管理运行机制、服务提供等发挥的作用存在差异。课题组的并行研究结果显示,2017年上海市组织架构的健全程度[14]、管理与运行机制的完善程度[15]和功能服务的健全程度[16]分别为77.58%、56.98%和74.60%;陕西省的以上指标分别为70.52%、42.05%和38.70%,均低于上海市。研究表明,健康结果的改善受到组织架构、管理运行、服务过程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17]。尽管2017年陕西省有效利用信息的程度(16.2%)与上海市(17.5%)相差不大,但其对传染病发病率的影响远不如上海市。
本研究中,沪陕两地在及时识别传染病风险和提出干预措施程度方面的工作已有较大改善,但在传染病风险的预测预警、应急响应和干预效果评估方面存在严重不足,这导致两地传染病信息的有效利用程度不高。经过专家多重论证,课题组设定了不同阶段要达到的适宜标准要求,以表示构建国际一流体系应该达到的程度,如2017年将适宜程度达到85%视为达到适宜标准。虽然近年来沪陕两地信息的有效利用程度不断提升,但总体上仍处于较低水平,距离适宜标准仍有很大差距。自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建立以来,沪陕两地均能较好地收集信息,但对信息的有效整合利用不足[18,19],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信息资源的浪费。因此,沪陕两地应加强对传染病的风险识别能力、预测预警能力、干预能力、应急响应和干预效果评估等能力,有效整合利用传染病信息资源,充分发挥信息利用对传染病防治工作的推进作用。
此外,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仅探讨了信息的有效利用程度与传染病发病率的关系,而健康结果的改变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因此,后续应进一步探讨资源配置的适宜程度、功能服务的健全程度等多种因素对传染病发病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