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晓燕 (韩)郑泰烈
YIN Xiao-yan,(South Korea)JUNG Tae-yeol*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人们对城市环境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1]。滨水空间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它不仅能改善城市景观环境,也为城市居民提供了可以近距离接触水的舒适休息空间[2]。
现阶段,人们对滨水空间的使用不再满足于浅层次的观赏游览,而是渴望更加深入地接触水、体验水[3],因而建设滨水空间时,陆地或构造物与水面的衔接就显得尤为重要[4]。滨水平台如架空的水上步道、悬挑出水面的平台等,是滨水空间营造中常用的水陆连接形式,具备景观功能的同时,吸引人们接近水,起到联系人与水的媒介作用。
另一方面,使用者及其需求是滨水平台建设时需要考虑的核心,通过研究分析使用者的行为活动,了解其需求,可以为滨水平台的设计、建设提供依据。行为观测是研究空间环境中使用者行为活动的有效手段之一,调查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或借助观察工具,对空间环境的使用者处于自然状态下的行为活动进行观察,从而获取数据[5]。
本文以韩国大邱市具有代表性的滨水空间寿城湖为研究对象,以行为观测为研究手段,掌握滨水平台的使用者游憩行为,分析使用率高的平台特征,为日后滨水平台的建设提供必要的依据,最大限度满足使用者需求。
寿城湖位于大邱市寿城区,占地面积21.8 hm²,岸线全长2 020 m。其与大邱市政厅的直线距离约为5.0 km,与大邱-釜山间的高速公路距离约为6.5 km。湖四周设置了步道,东面与南面的步道与车道相邻,交通便利,可达性强。
寿城湖北侧设有篮球场、网球场以及绿地,供游人运动和休憩,东侧饭店、咖啡店等商业设施集中,南侧以风景秀丽的大德山、龙池峰等自然环境为背景,四季景观优美,西侧为寿城乐园。湖中设有音乐喷泉、湖中岛,沿湖分布了10 个不同类型的滨水平台(图1,以“Deck-数字”标注滨水平台)。
2010 年寿城湖接受国家经费支援进行生态恢复后,景观效果得以改善,周边各种休息、商业、游乐设施集中,为不同年龄段的游人提供了休憩场所,游人量持续增加。
表1 滨水平台特征指标
采用行为观测法对使用者行为进行调查记录,排除特殊节假日的影响,分别于2015 年夏季8 月和秋季11 月,选择适于外出的工作日和休息日各1 天,分早、中、晚3 个时间段进行。经过预实验分析研究后,按使用者使用较多的时间段进行划分调查,夏季为6:00—7:00、13:00—14:00、18:00—19:00,秋季为7:00—8:00、13:00—14:00、17:00—18:00。同时以平台上停留的使用者为观察对象,每间隔2 min 对其行为进行一次拍摄记录。
对拍摄的照片进行整理,获得停留人次、停留时间、行为活动类型等基础数据,运用Excel2007、SPSS 19.0 对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
3.1.1 平台特征
为了反映出不同平台的差异,本研究中制定了平台特征指标(表1)。
3.1.2 类型划分
根据平台与水的关系、平台的用途,将寿城湖10 个滨水平台划分为地上步道型、地上观览型、水上步道型、水上单层观览型、水上多层观览型、水上拐角型6 个类型(表2~3)。
表2 滨水平台的类型划分依据
表 3 滨水平台的类型
3.2.1 使用者人次
对使用者人次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在夏季与秋季使用者人次居于前4 位的滨水平台均为 Deck-5、 Deck-1、 Deck-7、 Deck-8(图6)。
3.2.2 使用者停留时间
调查结果显示(表4),所有平台上停留时间为5 min 以内的使用者最多,地上观览型(Deck-8)、水上单层观览型(Deck-5)、水上多层观览型(Deck-1)平台上出现了停留30 min 以上的使用者。
3.2.3 行为活动类型分析
根据平台使用者活动特点,结合已有研究基础[6~12],将使用者行为活动划分为13 种,并对使用者在不同滨水平台的活动类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表5~6):赏景、休息与聊天等静态休闲为滨水平台上的主要活动类型,步道型平台上的活动类型主要为散步通行,动物喂食主要发生在旁边水中有放养鸭子、鱼群的平台上。相对于夏天,秋天拍照、休息与聊天的使用者增加,赏水、散步通行的使用者减少,这是由于秋季的天气更凉快,景观更为别致,相对于移动行走,使用者们更偏向于坐下来休息、聊天。同时,地上观览型(Deck-8)、水上单层观览型(Deck-5)、水上多层观览型(Deck-1)、水上步道型(Deck-7)平台上发生的行为活动类型相较于其他平台更为多样。
根据以上分析结果,可推断出停留人次多、停留时间长且使用活动类型较为多样的水上单层观览型(Deck-5)、水上多层观览型(Deck-1)、水上步道型(Deck-7)以及地上观览型(Deck-8)为使用者喜爱的滨水平台类型。具体分析其特征(表7),结果显示:1)平台可达性均较强,且处于滨水空间中相对中心的位置。2)水上型平台面积相对较大,与水相接的平台长度较长,平台面水的角度也较大,离水面较近,具有较强亲水性。其中,步道型平台Deck-7 虽位置优势不突出,但游人可借其漫步于水面上,心理上的近水感受较强。Deck-1、7通过平台的高低曲折变化为游人提供了丰富的视觉体验,Deck-5 虽视线变化较少,但其前方有湖中岛,旁边有鸭子、鱼群,游人在此有景可观、有乐可戏。3)地上型平台亲水性较弱,但是Deck-8 处于寿城湖的中心位置,俯瞰效果最为突出,正前方的音乐喷泉、远方的城市天际线尽收眼底。
表 3 滨水平台的类型(续)
调查结果表明,滨水空间中平台的使用率明显高于陆地部分,可见滨水空间中各类平台的建设已成为必要。在进行平台建设时应注意结合各类平台的特点。
水上型、地上型平台都具有可达性强的特点,因此在平台建设时,首要考虑提高平台可达性,增强平台与陆地的交通连接。
水上型平台具有较强的亲水性,此类平台建设时需注意:1)突出亲水性,在水位较浅处可设戏水平台;同时相较于直线型平台,弧线型平台可形成形态变化,增强心理近水感受。 2)增强视线多样性,通过平台的高低曲折变化,为游人提供丰富的视觉体验。
地上型平台亲水性较弱,建设时要突出选址及俯瞰效果,可设在滨水空间的中心且高程相对较高的区域,并在其前方设置引人驻足的景观。
此外,在平台上可适当设座椅等休息设施,特别是步道型平台,为了吸引游人延长停留时间,在不影响散步通行功能的前提下,可以预留出一定的空间来设座椅,供游人坐下休息赏景。同时,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使用率较高的平台上常伴随着不同的行为活动,静态如赏景、休憩、聊天,动态如骑行、旱冰等,各类行为活动存在相互干扰的现象。由此,在滨水空间中建设适于进行动态活动的一定规模的场地成为必要,如小型广场。
表4 不同滨水平台的使用者停留时间
表5 夏季不同滨水平台的使用者活动类型(N:人次)
表6 秋季不同滨水平台的使用者活动类型(N:人次)
表7 使用者喜爱的滨水平台特征分析
本文仅以寿城湖的滨水平台为调研对象,未与其他滨水空间的平台进行比较,且只对夏季与秋季的使用者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因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