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杨 柴弋霞 叶劲枫
YANG Yang,CHAI Yi-xia,YE Jing-feng*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以旅游产业为主导,通过对区域内的旅游资源进行全方位的整合和优化,实现区域内的旅游业协调发展,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共同增长[1]。在全域旅游发展视角下,乡村不仅仅是单一的旅游性场所,更是融合了农民生活功能、旅游功能、生产功能和自然教育的综合功能场地[2]。迄今已有大量学者从产业融合、文化交融、旅游发展路径、景观系统构建等多角度探讨了全域旅游与乡村旅游的结合[3~5]。
粤西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包含自然山林、文化古迹、红色文化、传统民俗等。一直以来,粤西地区乡村旅游以自然山水为基础,人文条件和粤西风情为特色,旅游产品多以“一日游”的参观游览模式为主,与周边旅游景点的联动较差,很难留住游客二次消费。同时,粤西欠发达地区各区县之间联系较弱,社会经济发展与各发达城市缺乏联动,具有相对孤立的城乡发展关系[6]。在这种矛盾下,粤西地区的乡村建设不仅仅是提升乡村景观,更需要将乡村景观与全域旅游结合,打造全域乡村旅游的模式。因此,本文以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六祖镇水湄村为例,探讨粤西乡村在全域旅游思想下的景观设计文化策略,丰富粤西乡村的旅游发展形式,力争在区域范围内打造差异化的旅游产品。
新兴县毗邻珠江三角洲,其1.5 h的“高速出行圈”内已覆盖广州、佛山、肇庆、江门等城市,交通十分便利。新兴县政府提出了“文化崛起、绿色增长、城乡统筹、共建共享”的县域科学发展新模式,立足于新兴县大量宝贵的自然资源,重点打造“禅意生态文明县城”,将创建中国首个禅文化产业园。主体项目位于六祖镇,包括国恩寺、六祖故居、龙山温泉、藏佛坑景区、神仙谷景区、水湄村景区等(图1)。
新兴县域及周边的旅游景区内容以自然观光、禅文化体验、康养为主(表1 )。《新兴县2017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显示,2017 年新兴县接待中外游客1 170.9 万人次,全年旅游总收入达到102.6 亿元[7]。因此,新兴县在旅游业方面有一定的发展基础,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通过对新兴县及周边旅游资源的调查研究发现,尚缺少可以让游客动态与静态结合的游览体验和对文化资源的挖掘与表达。乡村是多元文化的载体,乡村文化景观的开发能够丰富全域旅游资源。可通过文化创意的介入,对当地文化资源、农村特色民俗资源、自然资源进行整合,打造集文化教育、农事体验、自然教育、节事活动体验等多功能旅游空间,打造全域旅游的差异化产品。
水湄村位于新兴县西南部,距新兴县城10 km,开村至今有近700年历史,在历史演进中形成了自身文化特点。该村人文资源十分丰富,诞生了叶季壮等多位将领,被誉为“将军村”,村志上还记载着大量抗日英雄的名字。根据《2019 年六祖镇工作计划》和《中国共产党新兴县历史第二卷(1949—1978)》记载,六祖片区3 个“传承红色基因”基地分别是舍丰村的新兴县农村第一个党支部旧址瑞轩书房,水湄村的叶季壮故居,上朝村的新兴县委机关旧址新民小学[8]。
水湄村中现存有156 间明清时期建造的青砖大屋,是广东省现存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9];农副产品资源丰富,有大片农田、水塘和荔枝Litchi chinensis 林;自然资源中有现状保护较好的河道、水塘和农田景观(表2)。
表1 新兴县及其周边重要旅游资源特征
水湄村具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但是目前利用和开放不足,例如对将军故居的保护和利用都不够完善。同时其作为六祖镇镇域“红色”旅游路线的一部分,在旅游开发和配套服务方面与其他旅游景点联动性差,旅游路线的规划和设计存在各道路之间连接性不够、景观效果差等问题。因此,水湄村虽然近几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旅游业,但是每年旅游产值仍然不高。
水湄村具有特殊的文化节庆习俗,但缺少承载活动的公共空间。目前游客到访水湄村,主要是快速参观、拍照的游览方式,村中缺少能够留得住人的体验式活动项目,游客难以深刻感受其景观风貌,体验独具风土人情的空间。紧凑整齐的老建筑群极富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街巷式的空间布局具有鲜明特点(图2)。但现状老建筑大量荒废,街巷空间利用率低。
村内有大片农田和水塘,但部分水塘受到严重污染。水湄村地势较为平坦,南北走向的船岗河围绕村庄,但对其景观资源利用率低,河道景观处于荒野状态,且部分河道存在水土流失现象。
在《新兴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13—2035)》[10]中指明,六祖镇以旅游产业为发展重点,拉动经济增长。其依托独有的自然资源、禅宗文化和“红色”资源,拟建设成文化度假小镇。根据旅游发展规划,需要将禅宗文化与“红色”旅游资源结合,让其旅游市场发展更加多元化。拥有仅存3 处“红色”文化资源之一的水湄村,在六祖镇的旅游发展中必然承载着重要作用,同时其在未来将作为承担起新兴县大部分的党建活动开展的基地。因此,依托“红色”文化根基,结合现有的自然资源开展水湄村的特色旅游开发,能够适应六祖镇镇域规划的定位和发展需求。
水湄村具有典型的乡村景观风貌,拥有宝贵的文化、自然资源,通过结合原有资源对其进行景观提升,以促进农村生活环境的改善和刺激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这也是当前主要的乡村改造模式之一。乡村改造不仅要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关系,同时要考虑如何通过资源整合、空间组织,达到吸引游客和满足旅游发展功能需求的目的,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基于全域旅游的理念,水湄村的空间规划形成“一环、三线、多节点”的结构(图3)。“一环”为连通村落的主环路,“三线”为“红色”文化参观路线、民俗风情体验路线、生态田园风光游览路线,并以“三线并行”的策略,串联水湄村多个空间节点(图4)。
表2 水湄村现状景观要素
“红色”旅游资源以中国共产党奋斗的革命历史为依托,本质上有别于其他旅游,部分学者认为,“红色”旅游是游客通过参观游览“红色”旅游景观,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行为活动[11]。对“红色”旅游的开发,需要挖掘其内涵,并通过与其他资源整合,以简单的方式反映出“红色”文化精神,以体验式的设计使得“红色”文化产品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共鸣,才能更加有效地满足旅游市场的需求[12]。“红色”旅游在我国拥有较好的发展势头,且游客大部分为中青年人,客群呈现年轻化的趋势[13]。
水湄村作为将军故里,具有深厚的“红色”文化资源。通过艰苦奋斗的场景再现和情景体验的方式,重塑历史事迹在现代人心中的记忆,以激发参观者的爱国主义情怀,也为游客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平台。“红色”旅游路线重点打造“长征”入口广场、抗日长廊、抗日广场、红色长廊、叶季壮故居、廉政广场和村民广场等节点,将节点串联形成“红色”体验路线闭环(图5~6)。
以水湄村的村口作为“红色”旅游路线的起点,沿着整条路线,讲述叶季壮的生平事迹。在“红色”路线的开端部分设置叶季壮广场,总括其一生;并美化、活化入村路沿路小山体的景观,作为山体公园,以纪念叶季壮将军对建设道路的贡献。通过墙体彩绘、场景雕塑、标语,结合植物搭配的形式,讲述叶季壮抗日战争时期的荆棘艰苦之路和英雄事迹。
抗日广场作为重点打造节点,以先抑后扬的手法,象征解放道路通向曙光。从转角处进入狭窄的街巷空间,到达叶季壮故居,象征着从抗日解放通向新中国成立的曲折却向上的路程,在这段路上搭配各色植物以象征革命事业欣欣向荣,并设置路标增加指引性。在故居前广场布置事件牌讲述叶季壮的事迹,在故居内摆设其铜像供人们瞻仰,并且布置其一些旧物供以展览用途。返回到入口广场后,以墙体彩绘的方式,展现叶季壮一生在中国踏足的土地和所做贡献。
乡村景观要素是传统文化与民俗风情的载体,这些历史记忆满足了人们的感情和心理需求,也增强了居民的认同感[14]。针对水湄村独具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规划提出民俗风情体验的游览路线(图7),重点打造农村农事体验、乡村旅游产品售卖、亲子家庭活动体验、民俗风情体验等。由水湄村入口作为起点,设置品德广场、明德广场、龙德广场、龙德庙和村文化广场等节点,展开民俗风情场景设计。
民居风貌是乡村风情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居建筑又占据了其中的绝大部分,是人们感受地域文化的最直观的要素[15]。民宿是近年来乡村旅游中重要的体验产品,能够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同时,民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地民俗风情和建筑特色,给游客带来更丰富的游览体验。通过对水湄村部分闲置的老建筑进行改造,在不改变其结构、布局和典型的风格特色的基础上,形成可供游客住宿、休憩和餐饮的场所;利用楼间空地打造公共空间,供村民以及游客休闲游憩。乡村民宿的建设,活化乡村空心的现象,提升乡村整体形象,打造特色的乡村旅游接待服务,也为更多村民提供就业岗位。
乡村旅游还需要提供体验式的动态活动,让游客参与其中。水湄村具有“走大王”等丰富的地域民俗活动,设计中将村中队旧址改造成民俗博物馆,用人物雕塑还原“走大王”的场景,并设置展示历年来“走大王”活动图片的长廊,将民俗物品(例如“醒狮”“抬大王”道具)展示在民俗博物馆内。
自然景观资源是乡村有别于城市最重要的景观资源,包含山水景观资源和田园景观资源。水湄村是典型的“田-塘-村-林”空间分布,具有岭南乡村典型特征,村落被河流围绕,村前有池塘、农田,村后有山林。大片的农田、水系和山林构成了水湄村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条件。对于这种理想的田园模式,乡村生态景观的营造在兼顾农村生产性、生活性和在地性的同时,考虑如何让自然的景观差异化,吸引游客驻足停留[16]。从全域旅游的角度,在空间、时间和核心景点上打造差异化的游览体验(图8)。
设计充分利用现有的河道资源,营造滨河生态风光体验空间。结合河道的具体情况和游客行为活动需求,对驳岸采用了4 种处理形式:自然型驳岸、生态栈道型驳岸、亲水平台型驳岸和硬质驳岸。应用乡土树种,适当增加河道景观的季相变化,打造生态绿色的沿河慢行步道(图9),并通过其串联荔枝林、农家乐、文化楼、龙德广场、明德广场、山体公园、农田风光等区域,打造体验丰富的生态路线。
山体公园原有风水林包含荔枝、樟Cinnamomum camphora、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 等植物资源。在不破坏原有生态的基础上,游线的布置根据景观视线的开合,设置观景平台,可眺望村内景观,形成景观联动。结合“红色”文化的元素,在山体高处设计瞭望塔,作为战时情景体验,又可俯瞰整个村落自然风貌。
农田肌理是乡村独特的景观资源。在市场经济导向下,乡村旅游过度开发,破坏大量农田和林地,导致乡村自然肌理遭到破坏[17]。本研究将艺术的手法引入农业景观中,在农田中设置各种与农事活动相关的艺术装置和休憩设施(例如:稻草人艺术展、农事场景雕塑、田园观光艺术廊架),增加农田景观与游客的互动体验性。设计油菜花玩赏节、秋收稻田景观节、家庭农耕种植活动,丰富活动形式。此外,农业种植可与农副产品企业联合生产,创造更高的经济价值。
乡村文化是一种源于乡村生活,不同于城市文化,包含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等在内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复合型文化。乡村文化具有一定的旅游经济价值、传承和保护意义。“红色”文化作为一种特殊革命时期的文化产物,其旅游资源的开发核心在于挖掘其精神内涵,用最简单的语言和生活化的方式来再现历史场景,让现代人能够产生精神的共鸣和对革命精神的敬意,来达到“红色”文化教育和资源开发的目的。乡村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与本土文化特色、民俗文化和生态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乡村民俗文化、生产生活、历史建筑、生态环境进行有力的保护和提升,是实现乡村旅游地域化特色发展的途径。同时将乡村的传统文化、民俗文化与在地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开发出的乡村旅游产品才能充分展现当地的革命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创造特色产品,在全域旅游的区域范围内,形成竞争优势。
全域旅游的提出为乡村的景观建设指出了更加明确的方向,乡村旅游作为全域旅游重要的载体,不再是孤立的某个景点[18],应该在区域内打造景观的差异化。本文以水湄村为例,在全域旅游背景下,以六祖镇的旅游产业背景为依托,探讨水湄村的旅游发展方向,通过分析区域现存旅游资源和水湄村现存问题,提出打造“红色文化之旅、乡愁民俗之旅、绿色生态之旅”的全域旅游产品差异化提升策略,实现水湄村乡村景观风貌的提升和区域文化旅游的发展,希望能对其他地区的旅游发展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