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东晖 王胜春 钟桥生
全身麻醉复苏时的躁动对患儿的术后康复和麻醉管理有一定的不利影响。地氟烷吸入麻醉不仅能保证患儿的安全,而且能满足手术要求,以便用于儿科手术麻醉,但其麻醉苏醒期躁动的高发生率会增加麻醉管理的难度[1]。右美托咪定具有镇痛、镇静和抗焦虑的作用,相关临床试验表明其能够降低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目前缺乏何时给药减少术后躁动效果更好的相关资料[2]。本文比较不同右美托咪定给药时间对地氟烷全身麻醉行小儿电子耳蜗植入术患儿躁动的影响,以期获得更好的麻醉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 年6 月~2019 年6 月本院择期行小儿电子耳蜗植入术患儿120 例,其中,男53 例,女67 例;年龄1~4 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将患儿随机分为D1 组、D2 组、D3 组,每组40 例。D1 组男17 例,女23 例;年龄1~4 岁,平均年龄(3.2±0.8)岁。D2 组男17 例,女23 例;年龄2~4 岁,平均年龄(3.4±0.6)岁。D3 组男19 例,女21 例;年龄1~4 岁,平均年龄(3.3±0.9)岁。三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经由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耳蜗植入术实施过程中,三组患儿均使用地氟烷1.2 MAC 维持麻醉。在给药过程中,D1 组术中不给于右美托咪定;D2 组在麻醉诱导插管后给予右美托咪定0.5 μg/(kg·h),持续泵注10 min;D3 组在手术结束前给予右美托咪定0.5 μg/(kg·h),持续泵注10 min。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比较三组患儿T0、T1、T2、T3、T4 心率及平均动脉压。②记录三组患儿从地氟烷关闭至睁眼拔管及拔管时间,并进行比较。③记录三组患儿入PACU 时、入PACU 15 min 时、入PACU 30 min 时的麻醉苏醒躁动评分,具体躁动评分标准为:1 分:安静、合作、无躁动;2 分:焦虑、激动,但可配合;3 分:轻度躁动,哭闹;4 分:严重躁动,定向力障碍,不能合作。≤2 分认为无躁动,≥3 分认为有躁动。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三组T0、T1、T2、T3、T4 时心率比较 三组T0、T1 时心率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组T0 时比较,三组T2、T3 和T4 时心率波动幅度较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T0、T1、T2、T3、T4 时心率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三组T0、T1、T2、T3、T4 时平均动脉压比较 三组T0、T1 时平均动脉压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组T0 时比较,三组T2、T3 和T4 时平均动脉压波动幅度较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T0、T1、T2、T3、T4 时平均动脉压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三组入PACU 时、入PACU 15 min 时、入PACU 30 min 时麻醉苏醒躁动评分比较 三组入PACU 时麻醉苏醒躁动评分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入PACU15、30 min 时麻醉苏醒躁动评分均低于本组入PACU 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2 组、D3 组患儿入PACU 15、30 min 时的麻醉苏醒躁动评分均明显低于D1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三组从地氟烷关闭至睁眼时间与拔管时间比较D1 组和D2 组患儿从地氟烷关闭到睁眼时间及拔管时间均短于D3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1 三组T0、T1、T2、T3、T4 时心率比较(±s,次/min)
表1 三组T0、T1、T2、T3、T4 时心率比较(±s,次/min)
注:与本组T0 时比较,aP<0.05
表2 三组T0、T1、T2、T3、T4 时平均动脉压比较(±s,mm Hg)
表2 三组T0、T1、T2、T3、T4 时平均动脉压比较(±s,mm Hg)
注:与本组T0 时比较,aP<0.05;1 mm Hg=0.133 kPa
表3 三组入PACU 时、入PACU 15 min、入PACU 30 min 时麻醉苏醒躁动评分比较(±s,分)
表3 三组入PACU 时、入PACU 15 min、入PACU 30 min 时麻醉苏醒躁动评分比较(±s,分)
注:与本组入PACU 时比较,aP<0.05;与D1 组比较,bP<0.05
表4 三组从地氟烷关闭至睁眼时间与拔管时间比较(±s,min)
表4 三组从地氟烷关闭至睁眼时间与拔管时间比较(±s,min)
注:与D3 组比较,aP<0.05
听力刺激在小儿语言发育期发挥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在临床治疗领域,人工耳蜗植入术是重度耳聋患儿治疗过程中常用的治疗措施。该手术的手术部位位于患儿内耳,患儿在手术治疗结束后表现出烦躁、恶心等不良反应[3]。应用于本次研究的右美托咪定为高选择性α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可以在耳蜗植入手术治疗中发挥镇静、镇痛、抗焦虑及稳定血流动力学等多种作用[4]。
在右美托咪定应用于手术治疗以后,其可以通过中枢神经系统α2受体较为密集的脑干蓝斑区域引发及维持自然非动眼睡眠状态。此种睡眠调节措施与生理睡眠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具有易唤醒及副作用少等多重优势。现阶段右美托咪定在临床治疗中所发挥的镇静、镇痛与抗焦虑作用已经得到临床研究领域的关注[5]。在应用于临床治疗以后,右美托咪定对人体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与药物的使用剂量及用药速度之间具有较为密切的联系。在快速用药措施应用于临床治疗以后,患儿可能出现短暂性高血压及心率降低的症状[6]。患儿出现的高血压及心率降低等症状可能与右美托咪定所具有的血管收缩效果有关。在缓慢给予负荷量的情况下,患儿的高血压反应情况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就本次研究而言,入选患儿均为儿童,患儿的治疗结果可能会给他们带来终身影响。故而患儿的治疗方案需要坚持审慎化的原则。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在人工电子耳蜗植入手术应用以后,麻醉诱导插管后泵入0.5 μg/(kg·h)右美托咪定10 min 的措施可以为患儿手术过程中的血流动力学稳定提供保障,也可以使术后麻醉苏醒躁动症状得到有效改善。在临床治疗领域,研究者多认为患儿术后躁动的影响因素与低氧血症及疼痛刺激等多种因素有关[7-9]。本此研究所选取的患儿均为双耳全聋儿童。患儿在进入陌生环境以后,往往会表现出无助、惊慌及恐惧心理。在术后苏醒期,患儿易出现哭闹、躁动等行为。在本次研究中,用于维持麻醉效果的地氟烷为镇静药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儿治疗期间出现的紧张情绪。就手术过程而言,应用于本次研究的右美托咪定可以表现出镇痛效果良好的优势,此种药物在作用于患儿脊髓背角α2受体以后,可以起到抑制伤害性神经元放电的作用,也可以对乙酰胆碱及伤害性神经递质P 物质的释放进行控制,因而右美托咪定在应用于耳蜗植入手术治疗以后,可以在缓解疼痛的基础上控制患儿术后可能出现的躁动行为[10]。本次研究中,D1 组的躁动评分明显高于D2 组、D3 组,表明右美托咪定可以使患儿的躁动行为得到有效控制。分析三组患儿平均动脉压情况,表明右美托咪定可以使患儿的平均动脉压得到有效控制。观察三组患儿的心率差异,也可以表明右美托咪定可以在控制患儿血压的基础上对患儿在手术治疗后可能出现的应激反应进行控制。
综上所述,麻醉诱导插管后泵入0.5 μg/(kg·h)右美托咪定10 min,可以使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麻醉苏醒躁动,同时不会影响麻醉苏醒及拔管时间,是耳蜗植入手术中较为合理的临床用药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