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线上教学素养的现状与反思
——以疫期小学居家线上教学为例

2020-05-16 02:17朱爱华
江苏教育 2020年30期
关键词:功课创客育人

朱爱华

有人说疫期全员网课是我们提前迈进“教育4.0”的“紧急演习”。的确,当疫情迫使我们居家线上学习成为一种新样态,一系列变化已经产生,一系列窘迫也随之而来。从种种现状看来,这场“演习”已经昭示我们部分教师的相应认知和素养亟待回归和迭代。

一、认知素养:“完整育人”的起点须切实回归

审视当下线上教学的现状,有两个相似的特征:一是大部分教师急着上网课、讲教材;二是授课形式更多的是一种视频告知,一种单向传输。这样的现象暴露了我们顽固的得失观——放不下教材学习,放不下骨子里的“应试教育”理念,直接将教室里的应试教育课转换成更加单向传输的“视频网络课”。

因此,我们要重回教育的原点——育人,努力遵循儿童身心成长规律,尊重学科学习的本质规律,坚持“五回归”:育人回归“完整观”、研判回归“辩证观”、课程回归“整合观”、实施回归“自主观”、评判回归“科学观”。只有通过这样完整的视角培育完整的人——一个自主健康的人,一个完整生长的人,一个有现代价值和历史价值的人,才能彰显教育的本原意义。线上教学,若不能由此出发,仍然“唯教材为本”,采用“强灌”方式甚至“一屏到底”,其效能之低不言而喻。

那么,大疫当前,眼下小学生最重要的功课是什么?崔允漷教授最近从“教了至少15 年的洗手,还是没学会”现象入手,提出要设计有进阶目标体系的“学会健康生活”课程;高德胜先生则提出“如何面对痛苦”的教育课题;沈晓敏教授也给大家带来以口罩为主题的跨学科学习……这些安排是什么?是回归,回到我们自己;也是迈步,迈向“完整育人”。

而这也正是我们一直以来的追求——朝向“成己成人”,努力为孩子播下具有“系统性思维、结构性知能、完整性人格”的种子。因此,我校推出“每日五新”组合式功课单(见表1),设计了近20 个门类的课程。

不难看出,这样的课程设计已经超越了“应试取向”,正如约翰·斯宾塞所言:“当学生们在制作、设计、创造、评估时,他们所学到的将远超过考试所覆盖的内容。”有时候,教学节奏慢了,学习内容却更丰富、更优质了;实施节奏慢了,能力却更强了,方法也更多了;评价节奏慢了,效果却更深化了、更广远了……这样的节奏调整,放慢脚步,正是当前疫情之下我们在进行课程重构时的价值取向。线上教学,我们尤其要充分关注其特质,让学生自主学习,实现“完整生长”。

二、课程素养:“完整育人”的课程须跨界整合

在海量信息下,我们有一些人似乎成了一个盲目的搬运工,缺乏强烈的目标意识和效能意识。我们要化繁为简,减量提质,萃取整合,针对实际考虑高品质课程的呈现方式。一是线上课堂必须聚焦内核,操作实现“短、深、快”。医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视力要到12 岁才能相对稳定下来。这就提醒我们,小学生的线上用眼时长越短越好。因此,课程内容需要挤“水”,需要聚焦核心。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具有“抓住重点、难点”的学科素养,具有“方法最简易学”的教学素养,从而将学生在线学习时间降到最低。二是课程内容必须有趣优质,效能实现“余音自续弹”。学生是否愿意线上学习,首要的是课程内容的吸引度、启发度。

1.整合课程内容:方向性功课与指向性功课相结合。

所谓“方向性功课”,是指将抗疫期间与孩子成长相关的内容梳理成特定年龄段可以接受的导向性主题学习功课。我们研发的“每日五新”功课设计当中后四项即为“方向性功课”,它更多地关注学生当前成长所需的全面性以及在家学习的自主可选择性。学生经历选择—主导权—赋能—深入学习,其心理从“要求”转化为“渴望”,从而对学习保持着高度关注和高度投入,进而走向了创造。例如:我校各班开展线上抗疫主题教育班会——“特殊的元宵节”“寿桃有爱献武汉”等,孩子们制作寿桃,作曲创作,致信天使……用各不一样却同样饱含深情的作品感恩平凡而英勇的逆行者。

表1 “每日五新”疫期居家课程设计一览表

所谓“指向性功课”,就是指定方向的功课,这里特指根据教材进度开展“学科+”跨界整合式的自主学习内容。例如:一年级教师在线教学《识字4:中华美食》时,安排学生观看《舌尖上的中国》,并让学生制作一张诱人的美食海报。

这样的功课是打开的,更是整合的;虽然耗费时间,却是孩子们乐此不疲的。

2.整合课程时空:线上学习与线下实践相结合。

在时间方面,考虑到学生居家学习的情况不一,因而在课程设计时增加了弹性,采用“周功课与日功课相结合”的内容安排,“长、短”作业均可,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自主安排。例如:六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是统计图的学习,教师设计的主题是“每日关注疫情,学做统计图”。孩子们当天在线上进行简短交流,随后进行长达一周的疫情观察记录、图表设计、比对分析、得出预估、内化情感。这样的学习,抵达的是“完整生长”,而时间却是由各位学生自行把握的。

在空间方面,采用“线上学习与线下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安排,关注了开放性、可选择性。例如:三年级教师在线指导学生给课文画思维导图,孩子们线下自主将全册书的思维导图画得各具特色。实践证明,“线下作业”尽量以实践类为主,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也正因为有了切合实际的选择权和主导权,学生拥有了自己喜欢的课程。

三、导学素养:“完整育人”的实施须“让学赋能”

要保障线上教学的质量,还得让学生真正学起来。遗憾的是,有少数孩子在线上上课时不学习,甚至打游戏,家里也没有人管。这可能与我们的“内容交付式”的视频课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因“赋能学生”的理念和方法都很缺少而所致。最理想的教学境界,就是让孩子在“学游泳中”学会游泳,而我们就是要当好教练或者陪练。在屏幕交往中,我们更要帮助学生学会从“自我启动”到“自我管理”。

1.“燃点”培养“自我启动者”。

一是让每一天计划成为“小美好”。线上教学,首先要带领孩子进行自我规划,也就是“点燃学习的火把”。只有他自己参与规划,才会高度关注、高度投入。有了“高度关注”,学生们将专注于学习和所做的事;有了“高度投入”,便意味着他们会克服艰难,学习新知,迎接挑战。孩子们在制订学习计划时各显神通,他们以时间表、连环画等自己喜欢的形式将自己在家一天的学习进行妥善的安排,既科学有序,又精致美好。

二是让每一天功课成为“小期待”。“让课程(学科)助力学生活动化”,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我校教师以“三学单”为载体进行设计,包含“预学、导学、检测”三部分。例如:五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是通过文本感受作者的童年。教师设计了一个与之相匹配的整合式活动单——“走进长辈的童年”,居家的孩子们两代人或三代人因此而对话,家庭文化因此而传承,他们提交的自己做的美篇,用心记录着长辈们的童年时光——《走进父亲铁环滚动的童年》《走进奶奶的“露天电影”》等,直映着孩子们的心田。当他们再次阅读萧红《祖父的园子》时,已能够瞬间融入并能理解那个陌生作家的童年了。

2.“让学”助力“自我执行者”。

针对线上学习的局限和孩子们自主成长的需要,我们设计了疫期居家自学模式(见图1)。

(图1)

一是让每一个学生成为“小主人”。线上学习最需要的是孩子“无监督”自主学习。考虑到家长已经复工而没有时间陪孩子,我们规定白天均以孩子自学自探为主,兼顾小组合作交流。虽不上网课,但孩子们可以随时微信或电话提问,教师尽可能及时解决。晚上7:30-8:30(大部分父母在家),没有特殊情况所有教师必须在线,给孩子们答疑交流。我们不是给学生学习的地图,而是帮助他们创造自己的地图,让孩子在“无监督”中切实学会质疑、分析、思考、求助、追问……从而学会自主学习。

二是让每一个学生成为“小老师”。我们全面推行“翻转课堂”——“自学与研讨1+X”交流模式,让学习空间发生变革。放宽自学空间与小组活动空间,在“小组提问—小组研讨—小组解决—小组总结”后,提交全班集中交流的话题往往只有两三个,其余的已在小组研讨时解决了。这样的小组学习真正扎实有效,全班学生齐聚线上学习的时间相对就短,内容聚焦而有吸引力,线上学习效能自然也就高了。在这里,教师需要为学生创造自学的机会,提供工具与方法,示范思维的过程,肯定和鼓励学生的学习成果,搭建学习团队,从而助推每一个学生成为团队中能干的“小老师”。

当然,除了“独角秀”的自探自学、小组群的同伴互助、班级圈的教师助学外,我们也注重家长的相机辅学,四位一体,家校合育,以此培养学生的自学与合作能力,提升交往素养。这样整合学习的结构性力量来自教师的“智慧放手”与“隐形助力”,既避免了长时间面对电脑屏幕,又能为学生自主学习赋能。

3.“创客”助力“自我创造者”。

只有当学习成为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学生才会真正积极主动地投入。而最具“自己的事”的特质,就是赋予学生“小创客”的身份,这就需要我们将学习内容“创客化”。

一是设计好创客式活动要求。我们特别注意问题设计的整合性、开放性与创生性,让学生具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自主推进权。同时,教师设计的尽可能是大问题、长问题(助力结构生长而不是碎片化思维),是实问题、深问题(助力深度思维而不是虚浅表达),是巧问题、活问题(助力学生的兴趣形成和难点突破),从而更好地助力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二是设计好创客式实践作业。一般有“问题探究式作业”“物型整合式作业”“项目学习式作业”等,如“英语+”的课文改编、续写,“美术+”的“桥”主题设计,“科学+”的“洋葱可做的实验”等。这些作业孩子们特别喜欢,既有设计感,又有运用感,还有成果感。

而要实现这样的“创客化学习”,教师就必须具有从“让学科变得有趣”到“开发学生的兴趣”、从“提供选择”到“激发可能”、从“差异化教学”到“助力个性化学习”的转变力量。而孩子们也从探索者—解决者—创造者,一路兴致盎然,形成“成长型思维”,逐步成为具有系统思维的人。

4.“展评”成就“自我管理者”。

为了让学生持续做好“小创客”,我们选择用“线上技术”建立了一组多维立体展台,让学生的每一个成果自评与互赏成为推动自己不断进步的“小欣喜”。

一是小组班级展,在自评中促成长。主要是通过线上分享,实现成果展示、榜样示范、同伴互评,在“公开、公平、公正”中促进自评共长。孩子们兵教兵、团队战,各班小组微信群里每天都在进行自评与互评。

二是年级美篇展,在互评中同生长。主要是通过学生、教师或家长的美篇制作分享,展示学习成果,以此实现跨班、跨年级互学互评。因为美篇具有及时撤换的功能,可以激发孩子们在自我否定中拔节成长,从而形成更多的成果,形成自主前进的动力。

三是社会平台展,在共评中持续长。主要是通过整合搭建多种平台展示孩子们的成果,以此助推孩子们的跨界学习,实现素养再提升,成果效应再放大。

就这样,每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路上不断被赋能,自主学习的意识、思维、主张逐步建构,知识、能力、素养得以结构,成为“自我导向型学习者”。这样,孩子不仅是学习者、设计师、创造者甚至梦想家,更是一个“自我管理者”。

四、技术素养:“完整育”的效能须“技术保障”

当下,一个以网络技术联盟为基础的“云社群学习”新生态正在形成,教师必须努力走进并拥抱这个AI 时代,这是硬核、硬功。这次线上教学已经给我们上足了启迪与反思课,接下来自然就是有目标的实践课了:速度上要从“匆忙上马”到“系统学习”,熟练程度上要从“手忙脚乱”达至“游刃有余”,运用理念上要从“技术服务工作”转为“AI 素养的生长与运用”。

但是,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软件并熟练应用于网络课堂,这对教师来说是一大挑战。很多教师面临着在线指导学生线上学习的技术问题,其释放的信号其实有很多:一是教师自己必须懂技术,这已成共识;二是教师要有指导学生线上学习技术的能力,这倒逼着教师必须尽可能多地掌握一些技术;三是我们在课程设计上要简洁、可操作,方便孩子根据学习单自行有序地开展线上、线下学习;四是教师要能敏锐地发现面上的整体需要和个别学生的特殊需求,从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发展师生的“隔屏交往力”。

随着线上学习的推进,后疫期时代的教育教学的内涵与形式其实已经在不经意间被重新定义,“云教育时代”已经到来:云小组—云班级—云学校—云社会—云世界。但“云教育时代”不是说教育都上了“线”、腾上“云”,而是说较之以前更有广度、深度和厚度,这是一个“全域育人”的生态系统。而教师需要的则是“云教育时代”的“全域育人素养”。

猜你喜欢
功课创客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有思想的评课:做足四项功课
“小创客”有法宝
人生有门功课叫不辜负自己
创客
创客
亲子旅行不能说走就走 先做做这些功课
梦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