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嫣嫣
【摘要】目的:研究醒脑开窍针刺法与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联合治疗中风后眩晕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3月到2019年4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98例中风后眩晕患者,随机平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9例。对照组患者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醒脑开窍针刺法进行治疗,将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前后的眩晕时间进行对比,同时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接受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眩晕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中风后眩晕患者应用醒脑开窍针刺法与甲磺酸倍他司汀片的联合治疗可有效缩短患者的眩晕时间,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治疗;甲磺酸倍他司汀片;中风后眩晕;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
R365【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2095-6851(2020)05-061-02
中风又称为脑卒中,发病率较高,发病急且病情发展迅速,极易并发眩晕,加重了患者的痛苦。因此,须要采取一种科学有效的方式对中风后眩晕进行治疗。本次研究醒脑开窍针刺法与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联合治疗中风后眩晕的效果,具体报道见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7年3月到2019年4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98例中风后眩晕患者,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平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9例。其中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最大的71岁,年龄最小的36岁,平均年龄为(57.74±3.82)岁;病程在2个月至14个月之间,平均病程为(8.49±3.18)个月。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最大的72岁,年龄最小的38岁,平均年龄为(60.08±3.47)岁;病程在1个月至13个月之间,平均病程为(7.91±3.41)个月。对照组和观察组之间的各项数据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较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的控制血壓、血糖和降低血脂等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进行治疗,剂量为12mg/次,每日3次,连续治疗2个月[1]。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醒脑开窍针刺法进行治疗,具体的治疗流程为:(1)刺针选择:采用26号一次性使用针灸针;(2)穴位选择:主要的行针穴位为风池穴、三阴交穴、水沟穴、委中穴、尺泽穴、内关穴、头维穴、天柱穴、极泉穴和完骨穴;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适当加减相应的行针穴位;针对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可增加足三里穴、太冲穴、人迎穴、合谷穴和曲池穴;针对具有睡眠障碍的患者,可增加四神聪穴和百会穴;(3)操作内容:在针刺前,对刺针和穴位进行消毒处理,首先刺内关穴,采取捻转提插手法,入针深度为0.5寸到1寸之间,时间为1分钟;随后刺入水沟穴,入针深度为0.3寸,采取雀啄手法,直至患者的眼睛湿润后停止;再针刺三阴交穴,入针深度为1寸到1.5寸之间,直至患者的下肢抽动超过3次后停止;取极泉穴的下1寸位置行针,入针深度为1寸至1.5寸之间,直至患者的上肢抽动3次后停止;直刺尺泽穴,入针深度为0.5寸至1寸之间,直至患者的前臂和食指抽动3次后停止;随后直刺天柱穴、完骨穴和风池穴,入针深度为1寸至1.5寸之间,应用捻转补手法,时间为1分钟;再斜刺头维穴、四神聪穴和百会穴,入针深度为0.3寸至0.5寸之间,时间为1分钟;再直刺曲池穴和足三里穴,深度为1寸,时间为1分钟;最后直刺太冲穴和合谷穴,深度为0.5寸至1寸之间,时间为1分钟;行针后留针20分钟,每日2次,连续治疗两个月[2]。
1.3 观察指标 将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前后的眩晕时间进行对比,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效果的评定标准为:(1)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显著改善,可正常工作或生活;(2)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所改善;(3)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未得到改善甚至恶化。
1.4 统计学分析 将得出的结果数据通过SPSS19.0软件,采用卡方检验的方式进行分析,计数数据均用%表示,采取t检验,P<0.05则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对比 分析下表1,观察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眩晕时间对比 分析下表2,接受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眩晕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眩晕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中风即为脑卒中,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由脑部血管动脉阻塞或破裂而导致血液无法流入大脑,导致脑组织出现损伤或梗死,进而导致神经功能受损而引起,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脸部或手腿部突然麻木或者突发歪斜和视物模糊等,致残致死率较高,极易并发眩晕等其他疾病。中风后眩晕是由于患者大脑长时间的处于缺氧和缺血状态而导致的一种眩晕现象,加重了患者的痛苦。因此,必须采取一种科学有效的方式对中风后眩晕进行治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临床用以治疗中风后眩晕的主要手段是中医治疗和西医治疗,西医常用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中风后眩晕,可以起到扩张血管的作用,从而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眩晕的症状,但不良反应较多,单一治疗的效果不佳。在中医领域常采取醒脑开窍针刺法对中风后眩晕进行治疗。在该种针刺法的穴位选择当中,针刺天柱穴,能够起到通络补血和行气止痛的作用;针刺风池穴有清脑利目的作用;针刺完骨穴可散风通窍;针刺内关穴,能够起到醒脑开窍的作用;醒脑开窍针刺法的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效果极佳3]。
本研究中对照组患者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醒脑开窍针刺法进行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接受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眩晕时间短于对照组,表明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更好。
综上所述,对中风后眩晕患者应用醒脑开窍针刺法与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联合治疗的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赵晓锋.天麻钩藤饮联合抑眩宁胶囊治疗肝阳上亢型中风后眩晕的疗效[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8,3(31):140-141.
[2] 郭伟霞.中风后眩晕的中医治疗方案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8,29(05):610-611.
[3] 郭伟霞.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中风后眩晕的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8,27(09):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