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媒语境下媒体的新闻策展

2020-05-15 13:39王晖琳
新媒体研究 2020年4期

王晖琳

摘  要  新闻策展是新闻机构针对新闻事件性质和媒介特性,在新闻制作流程中所开展的策略性实践。信息超载时代,寻找优质内容的难度增加,专业新闻机构对各种信息的重新整理和传播就显得极其重要。智媒语境下的新闻策展,具有人机协同合作的鲜明时代特征,分析智能化媒体时代的新闻策展实践,并研究其存在的局限性,对优化未来新闻制作流程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新闻策展;对话理论;智能化媒体;人机协同

1  新闻策展的含义与发展

1.1  什么是新闻策展

策展一词源于英文curation,起初用在艺术展览领域,意为收藏管理、组织和维护一批艺术品的行为。策展人通过设计展厅、谋划展件摆放作品,赋予艺术作品新的传播意义,也被看作展览的第二个艺术家。西方学者罗森鲍姆认为“策展”是人们搜集、组织事物,并赋予质性判断的价值[1]。布伦斯提出“协作性新闻策展”,指媒体记者、有影响力的网络用户等不同主体,通过在社交媒体分享新闻链接、发表言论等行为,跨平台参与新闻生产[2]。国内最早提及“新闻策展”的学者将该词定义为,新闻机构针对新闻事件性质和媒介特性,在新闻制作流程中所开展的策略性实践。比如博物馆员将灯光投射在值得注意的细节上,并为其提供语境说明,新闻策展中媒体通过新闻专业素养筛选、整合、呈现有价值的信息,并在报道中提供语境和解读[3]。策展新闻产品汇集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多种内容样态,与新闻源联动形成实时更新的“报道流”,具有流动性、开放性结构。

1.2  新闻策展中的角色转型

巴赫金的“对话理论”认为存在即意味着对话。“对话”可理解为相互性的交流,个体必然存在自我的盲区,对话让个体在传达自身观念的同时,听到他者的意见和声音,自我与他者共同形成了话语的公共空间,各种差异的声音由此复合成为一个充满张力的集合体。将对话理论引入新闻实践,意味着新闻报道要容纳不同的信息和各异声音,提供一个多方观点、多元价值的对话空间。社交媒体、自媒体平台的异军突起,使新闻在时间上实现零时差滚动,在空间上实现无边界延展,超负荷的信息量在分散用户注意力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筛选、寻找优质内容的成本,对各种信息的重新整理和传播显得极其重要。

媒体对网络空间的海量信息进行聚合、筛选,将有价值的内容打包成信息集合提供给用户,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网络信息传播的碎片化、信度低、时序不连贯、可读性差等缺陷,这也正是新闻策展的重要性所在。这一过程中新闻工作者的角色已不单是信息采集者,而把精力更多地放在统筹、核查、阐释为主的“新闻打包”,解答用户的问题并向他们提供各种资源和工具。信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边界逐渐模糊,用户也不再是非此即彼的单一角色,而是成为新闻“产消者”。

1.3  随时代变迁的新闻策展

传统媒体早年各式各样的文摘报,是类似策展的内容生产模式,但新技术的涌现推动了新闻生产领域的变革,传播如今进入智能化、互动化、场景化时代。除了门户网站、论坛、贴吧,越来越多的社交媒体、垂直类社区都是优质内容生产地和集散地,无人机、传感器的出现也使策展的内容源更为丰富。

腾讯新闻早在2015年便推出可在短时间内自动写稿的机器人Dreamwriter,其原理是通过算法瞬时收集、分析数据并形成文本。

2017年新華社发布“媒体大脑”,由其生成的两会视频报道,运用“会议报道模型”,实时分析网页108 786 961个,检索视频15 793分钟,整个过程仅耗时10.3秒。机器的数据搜集、研判能力为新闻制作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基础设施,MGC(Machine Generated Content)机器智能生产新闻已成为新闻生产领域的常态。

2  智媒时代的新闻策展实践

2.1  MGC+UGC+PGC:多角度、多信源、多重文本

MGC(Machine Generated Content)指机器生产内容,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指用户原创内容,PGC(Professional Generated Content)指专业生产内容。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用户即兴在网络上发布新闻,官方机构通过政务微博等平台报道公务资讯,专业媒体已不再是一手信息的唯一来源。新闻机构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聚合、筛选、呈现来自不同信源的事实或观点,是智媒时代新闻策展的突出特征。

在防疫新型肺炎期间,央视新闻、澎湃新闻、腾讯新闻相继在客户端推出有关疫情最新动态的H5产品,“疫情速报”栏目查看各地快讯与病例情况;“实时辟谣”对人们关心的消息进行核实,接受网友的公开提问,由专家做出权威解答;“疫情地图”将各地病例情况通过可视化的方式进行呈现,并跟随全国总数的变动实时调整。事实性信息与观点性信息交叉滚动,有来自各省市区卫健委、政府等官方渠道的统计数据,有网友对疫情相关信息的贡献与评论,有来自专家的防疫建议与观点。在这些数据中媒体去粗取精,筛选出用户希望关注和需要关注的内容,通过H5技术加持,融合图片、文字、视频等多媒体形态,实现多角度、多信源和多重文本的有机结合,放置在共同应对疫情的语境下,使用户在最短时间内了解事件的最新进展以及各方意见。

2.2  打包+赋能:广度与深度并重

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的更新为用户随时随地获取信息提供了方便,同时也导致人们对信息的阅读越来越碎片化。媒体需要在相当有限的时空内传递内容,以满足用户即时的信息需求,这让传播者对新闻事件的阐述十分有限,停留于交代时间、地点等表层信息,用户对新闻的理解也是浅尝辄止,或者媒体为了抓人眼球,制作夸张标题迎合猎奇心理,新闻的可读性却差强人意。一个人所掌握的“事实”称为知识广度,但知识的深度需要通过“联系”搭建。碎片化信息满足了便于认知的需求,但人们接受这些信息时,仅仅是在扩充事实,却没有增加联系。新闻报道中的联系主要体现在叙事逻辑上,策展一方面强调对碎片化内容进行打包,另一方面也重视诠释信息的意义。专业新闻工作者凭借其新闻敏感性、解释力和表现力,从庞杂的信息洪流中搜集需要的信息片段,放置在特定的语义环境中,赋予新的解读,被捕捉的信息碎片从而具备了附加值,倾向于成为“知识”性信息[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