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编辑的新趋势:降低受众认知成本

2020-05-15 13:39洪靓
新媒体研究 2020年4期
关键词:新闻编辑可视化

洪靓

摘  要  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编辑呈现出新的趋势,既降低受众的认知成本成为了编辑的重要考量。这种趋势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多媒体化和视觉化。其中视觉化又进一步分为数据可视、文本可视化、图像动态化这三个方面。

关键词  新闻编辑;可视化;认知成本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新闻编辑呈现出多种多样的新特点,其中最核心的莫过于传播权力关系从以媒体机构为核心向以用户为核心的重心转移。这种传播权力转移最直观的体现在于如何降低认知成本成为了新闻编辑的重要考量因素。而降低新闻认知成本又具体表现为新闻的多媒体化和新闻内容的视觉化两个方面。

1  多媒体化

新闻的多媒体化体现在内容的多媒体化和传播渠道的多媒体化两个方面。新闻呈现出“一次采集,多种呈现,多元传播”的特点。

1.1  多种呈现:新闻内容的多媒体化

移动互联网丰富了新闻的表现形态。传统新闻多以单一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呈现,而科技的发展为新闻提供了全新的表达的形式,如动图、动画、H5、游戏、VR、AR、等等。(H5代表作品:《全息全景!身临其境看报告》/Rap动画代表作品:《我的两会我做主》)移动互联网为新闻编辑带来的不仅仅是单一呈现形式的多样化,更重要的是多种单一媒介的融合使用。如《征程:红军长征全景交互地图》中,以H5技术为核心,融合了动画、文字、图片、视频、VR等多种媒介形式。内容的多媒体化使新闻受众能够多感官地感知信息,从而降低了信息的认知成本。

1.2  多元传播:传播渠道的多媒体化

新闻多媒体化还体现于新闻传播渠道的多媒体化。“报网合一”“网台联动”成为了传统媒体的主要发展方向。而新媒体平台又可进一步被划分为门户网站、社交媒体、手机客户端等。

就国内报业来看,地方报业中,2017年《中国青年报》全新改版,周末不再出纸质版报纸而是号召读者成为“中国青年报”客户端用户。中央报业中,由人民日报发展而来的人民网正着力打造Web2.0多媒体原创互动体系, 提供人民电视、人民播客、人民掘客和手机人民网、手机强坛、手机电视、手机报、手机短信等新媒体服务[1]。

在国外媒体中,BBC提出了“360度”概念。所谓“360度”,是说BBC的人员无论是在内容策划,还是在节目制作中,都必须同时考虑到广播、电视和网站各个平台的需求,以及固定设备和移动设备的需要[2]。2007年,《纽约时报》筹备7年之久的联合新闻编辑部(Integrated Newsroom)投入使用,将纸质新闻采编团队与数字新闻运营队伍整合起来,联合办公[3]。

多平台的融合发展使新闻受众能够选择最适合自己、最方便的方式获取新闻资讯,既能够满足长时间深度阅读的需求又能够满足碎片化阅读的需求,从而降低受众的认知成本。

2  视觉化

移动互联网时代,阅读时间的碎片化、阅读场景的复杂化使新闻产品必须增强信息的直观度和刺激性。因此,视觉化的新闻呈现成为了降低受众认知成本的重要手段。新闻视觉化主要体现在:数据可视化、文字图像化、图像动态化等三个方面。

2.1  数据可视化

多媒体技术使数据的呈现更加美观、直观,便于受众理解,从而降低受众的认知成本。数据可视化尤其在报告类、指南类、总结类、问卷调查类新闻中应用最广。此外,对于政府报告、政府会议的报道也越来越多的采取数据可视化的方式。例如,数据可视化越来越成为每年两会的重要新闻报道手段。其中代表作品有:《数读2017全国两会》《图说2017年“国家账本”:紧密关乎你我生活》等。其中,《无人机航拍:换个姿势看报告》是国内数据可视化最具创新意义的案例。其将实景拍摄与数据呈现相结合,是国内一次史无前例的尝试。其将医疗数据以医院场景呈现,将城市规划数据以城市建设为背景呈现,将环保数据以工厂烟囱的烟逐渐消失为背景呈现。该种方式不仅使数据的呈现更加具体,并且增强了数据的现实感和可信度。

2.2  文字图像化(文本可视化)

文字图像化的具体表现方式又可进一步分类为长图、词云、表情包和漫画。

1)长图。长图主要用于科普类、综述类、回顾类的新闻报道中。例如,《厉害了我的国产大飞机》使用长图的形式介绍了C919的名称由来、研发历程、整体结构和销量。《中国制造背后还有你不知道的事》则对历年来中国创新设计红星奖获奖产品、获奖公司进行了综述性和回顾性报道。

2)词云。“词云”是对网络文本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予以视觉上的突出,形成“关键词云层”或“关键词渲染”,从而过滤掉大量的文本信息,使受众只需一眼扫过文本就可以领略文本的主旨。

词云是呈现街采内容和简单调查问卷结果的极佳方式。其具有制作简单、重点突出、视觉冲击力强等特点。在时间和美编能力有限的情况下,词云提供了一种方便易行的文本可视化方式。

3)漫画。漫画是文字图像化的一种新手段,但因其对于美编的要求极高且耗时巨大,因此在新闻中应用的情况并不多见,但其传播效果之显著也超过一般的报道形式,因此笔者特意在此处将其提出。目前,以漫画形式呈现或以漫画形式作为辅助的新闻主要以普通人的多人采访为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人物》杂志约稿微信公众号“匡扶摇”的《回答不了2017》系列。该系列共5篇推文,其中8月27日、28日推送的两篇文章《他们谈爱时不讲道理》《他们不谈爱时讲了一堆道理》两篇文章使“匡扶摇”公众号在几天之内涨粉10万。

漫画的新闻报道形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有利于受访者的隐私保护。以漫画形式呈现人物形象可以避免因照片曝光为受访者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也可以减少受访者的顾虑,在语言表达上会更放松、更接近真实状态。(2)突出人物特点。以漫画的形式呈现人物既免除了图片摄影对于灯光、环境的限制,同时给予了新闻编辑在基于事实的情况下进行二次创作的机会。在漫画绘制的过程中放大受访人的表情、动作(如:身子后仰,双手从后面抱头,显示出放松、自由、略显懒散的样子),从而突出人物特点,更有利于人物的塑造和核心观点的表达。且相较于文字描述,漫画的表现方式更加直观和具体。(3)再现采访情境。采访情境可以烘托人物性格、增强报道内容的真实性。图片摄影多采用摆拍的形式突出人物和背景的关系,但漫画则可以选择性的放大或抹去背景信息,或是重构人物与背景的位置关系,且无须在访问过程中让受访者做出位置或动作的调整,保证了采访过程的連贯性和完整性。(4)客观性或受影响。由于漫画属于编辑在事情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的作品,因此可能会出现失实的现象。并且,其真实性难以求证,易于使用夸张、过渡渲染等手法,造成新闻失实。

2.3  图像动态化

动图的使用是移动互联网时代通过视觉化手段降低受众认知成本的另一种方式。动图弥补了图片和短视频之间媒介形态的空白,且具有图片和短视频所不具备的优势。

与图片相比,动图的信息量更大,且其状态是运动变化的,对受众的视觉刺激更强,更有利于新闻报道中真实情景的再现。与短视频相比,动图的优势在于:第一,重点更突出,更便于观众抓住主要信息;第二,制作相对简单,免去了短视频镜头剪接时对景别、主体动势等诸多因素的考量;第三,其观看无需跳转页面、全屏等操作,且时间极短,因此在文章中插入时不会打断读者阅读,保证了阅读的整体性;第四,短视频在微信、微博平台中传播时需先上传至指定平台,并经过有关部门和平台的审核,而动图则无须如此,节省了发稿时间和编辑步骤,同时降低了审核风险。

3  结语

无论是多媒体化还是视觉化,其核心目的都是为了降低新闻受众的认知成本。这放映了传播权力关系从以媒体机构为核心向以用户为核心的重心转移。

参考文献

[1]新华社新闻研究所课题组,刘光牛.中国传媒全媒体发展研究报告[J].科技传播,2010(4):81-87.

[2]唐绪军,黄楚新,王丹.互联网思维下全球新闻编辑部转型与趋势[J].新闻与写作,2014(11):5-9.

[3]林晓华.新闻编辑实务[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23-24.

猜你喜欢
新闻编辑可视化
数据可视化设计在美妆类APP中的应用
画图:数学思维可视化的有效工具
思维可视化
基于GeoGebra的高中物理可视化教学研究
复变函数级数展开的可视化实验教学
复变函数级数展开的可视化实验教学
复变函数共形映射的可视化实验教学
复变函数共形映射的可视化实验教学
论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方法和技巧
浅谈报纸新闻编辑的新闻策划意识